|
几乎在每个学校都会有这么几个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的孩子,注意力很不集中,兴奋、多动、话多,课堂纪律差;做事我行我素,极其“自我为中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时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问问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考虑对方是否感兴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很容易与陌生人混熟……总体来说,这种孩子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自我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注意力分散、聪明古怪。2 V: a, e2 n! F" Q- I" E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 罗向阳、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医生 郭嘉' x$ k/ {9 q% A/ y/ c4 Q
阿斯伯格综合征≠多动症
% E6 g- ^* E' g5 \1 X& q 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可能老师和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多动、注意分散、课堂纪律差”的表现而去就诊,而在儿童心理行为门诊上,这类孩子也往往由于“多动、注意分散、不合群、交流差”的首诊主诉而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是俗称的多动症。其实,这是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它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6 g& v6 x |! c3 w5 P4 n
罗向阳表示,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病史,这类孩子也有他们的“特点”甚至是“优点”,他们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得文绉绉,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比较讨厌书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当然,这些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障碍:社交困难。/ ^9 i& _0 K. ?- ~* Q" A
阿斯伯格综合征漏诊误诊多
6 ?; ~; Q! P2 V6 K- T: Z- ?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连续系统中,它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因为其语言及智力水平发育大多正常,其社交困难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加上国内对该症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误诊较多。
/ y" ]1 k4 ^ b" U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伴随注意力涣散、多动、课堂纪律服从性差的问题,故学龄期患儿往往因为以上表现而就诊于儿童心理行为门诊。这类患儿的社交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情绪、面部表情等社交信息捕捉能力差,不能推测他人心理,不能换位思考,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很难与他人产生情绪共鸣,融入集体困难。
" v2 ]9 u! ^; ^6 y% ]+ J( s 要对孩子行为理解和宽容
' g$ R1 Q: G! V) }% J 国内医学界对该症的认识时间较短,研究比较有限,故目前可供家长和老师参考的教育手段也较单薄,儿童心理行为门诊郭嘉医生提出一些大的原则给父母和教师遵循:
s* r( k' l5 Z+ ~* I% L 1、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宽容:首先要明确的是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是有意调皮捣蛋,而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大脑,他的问题行为与他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着,我们对孩子的一些琐碎的问题行为要学会容忍,不要用“标准的乖孩子”去要求他。老师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其社会规则,而不是在课堂上大声呵斥。& M5 M; W. F# q
2、问题行为的矫正:毕竟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行为是明显和客观存在的,对于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妨碍他人及不符社会规则的行为,必须去面对解决。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行为(录像)分析”或“正确行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人际交流技巧;必要时的药物干预也可以明显改善孩子注意力分散多动兴奋暴躁的症状。0 u2 x9 x6 N1 Z9 S# x
3、特殊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特殊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现需要家长和老师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光。需要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并在大量的阅读、游戏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和培养。
+ d2 [! o. v; c5 X' k7 m( b; @ 4、对于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的判定和矫正最好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