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3|回復: 0

[医药临床] 葛根起阴气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2-3-26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根“起阴气”最早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医家少有此提法,如今多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来描述其功能。笔者通过对葛根“起阴气”之机理、内容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起阴气”能准确地反映葛根的功能,解释其治疗项背强痛、消渴、泄痢等病证的药理作用,更有利于阐明葛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证实葛根“活血通脉”的新功能。
  葛根“起阴气”之机理
  唐容川认为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这是苦苦探寻了葛根自然之性后,应用比类取象方法喻示葛根“起阴气”之理,也解释了“起阴气”即升津液的简单含义。
  叶天士说:“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本草经解》)可见起阴气、生津液是胃气升腾,气能生津之故。接着又从阴阳互根层面上解释葛根“起阴气”之理:“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
  邹澍曾言:“葛则根白气平味辛,无一不似肺,是其量可及肺……胃气之升不能自至于肺,必因于脾乃能至也,是其由胃入肺,遂曳脾阴以至肺,阴阳并至,津气兼升,故《本经》特书其功曰‘起阴气’不可诬也。”(《本草疏证》)说明邹澍已进一步认识到,胃气升腾后还要通过脾主升清的中间环节才能将脾阴上承于肺,完成“起阴气”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葛根“起阴气”之机理是因葛根气脉上行,辛甘发散,气味具薄的自然之性作用于一体,鼓舞胃气,升发胃阳,其间经由脾主升清的作用,使阳升阴起,气上津生,将阳气、阴津上承入肺,以达到主消渴,止泄痢,润经脉,通血脉之功效。
  葛根“起阴气”之内容
  自《本经》提出葛根“起阴气”以来,历代医家对其作用叙述不一。有云“提气”者(《本草新编》);有说“升津液”者(《本草问答评注》);有载“升阳”者(《汤液本草》,《中药学》);有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者(《本草正义》)。归纳起来不外乎“起阴气”与“升阳气”。“起阴气”侧重的是葛根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最终目的,而“升阳气”强调的是葛根的功能和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然而,终究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升阳气”的作用,才能有“起阴气”的反应。
  遗憾的是,在众多“葛根起阴气”的论述中,均未涉及到营血的内容。按照邹澍的说法,“起阴气”就是“曳脾阴”,“起阴气”终极目的即“阴阳并至,津气兼升”,再结合脾阴之含义即藏于脾中的阴津和营血,可以推断,葛根“起阴气”起的是营血、津液等水谷精微物质。
  葛根“起阴气”之应用
  《本草崇原》载:“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矣。”前面了解了葛根“自然之性”,分析了葛根“起阴气”之机理和内涵,目的就在于探讨与葛根“起阴气”之机理相关联的临床应用。下面特从项背强痛、消渴、泄痢、心脑血管疾病等四个方面加以研究,以寻求所治病证的“当然之理”。
  项背强痛&&表实证而兼项背强痛者,用葛根汤;表虚证兼项背强痛者,用桂枝加葛根汤。上二方均源于《伤寒论》,都是邪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养所致。用葛根之意在于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起阴气以濡润经脉,以治项背强几几之兼证。“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皆治项背强,仲景皆言太阳病,是知葛根为项强之特效药”。所以陆渊雷认为:“葛根能摄取消化器官之营养液而外输肌肉,故能治项背强急,本经言葛根能起阴气,即输送津液之谓也。”(《伤寒论今释》)
  阴虚消渴&&消渴一证“……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证指南医案》)。可知其病机特点“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以养阴生津治其本,润燥清热治其标。而葛根正好具有生津和清热两方面的作用。所以既有“葛根,升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之言,又有“葛根之用,即《本经》‘起阴气’一语,正合于从太阴之湿土以行其化……鼓舞其阳,从以上行,观其首‘主消渴’可知矣”之说。
  验之临床,元代朱丹溪治消渴有玉泉丸,用葛根一两半之多;清代唐宗海治消渴有玉泉散,“妙葛根升达,使水津上布”,即“起阴气”治消渴之意,近代张锡纯制玉液汤治消渴,“得葛根能升元气……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泄痢&&由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一语,所以用“升阳气”来阐述葛根治泄泻的机理既直接而又明了。但是,用“起阴气”更易解释其治泄之机理。
  清代周岩认为“胃阴下溜”而泄痢,葛根“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本草思辨录》)。邹澍言:“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浃,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而散矣。”近代名医陆渊雷在解释葛根芩连汤时说得更为通俗:“本方之重要葛根,乃取其输运津液,减少肠中水分以止痢。”&
  心脑血管疾病&&大量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葛根具有扩张冠脉和脑血管,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扩血管、降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所以,《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主编)认为“葛根具有良好的治血通脉功效”,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心律失常等疾病。
  将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理论互参,葛根的药理作用与其“起阴气”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起明气”之内容来看,葛根“曳脾阴”曳升的是津液,还应包括营血。营血上涌,而心脑位居上部,心脑部之血运会更旺盛。这与“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不谋而合。其次,从“起阴气”的机理来看,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中的精专部分之营血被曳至肺后,经肺主治节,朝百脉的作用,治理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间接发挥着活血通脉的作用。这与葛根能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十分吻合。难怪《本草拾遗》有葛根“生用破血”之说。
  总之,穷葛根“起阴气”之性,求其治病之理,可发古义,融新知,做到“知性而用,用之有本”。D3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