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講
指事
14-1 指事之意義
所謂指事,就是以符號表示事物的意思。因為沒有具體之形可象,只能用抽象射號表示事情的通象來指明其事。使人看見它可以識得它的事象;觀察它可以發現它的意思。由於傳統六書中的「指事」定義不明確,闡釋者或偏於「指」,或偏於「事」。偏於「指」的那種理解,把它稱為「指示」(意指在象形符號{極少數可能是抽象符號}上加比較抽象的指示符號來表現字義);偏於「事」的那種理解,有人把它歸入會「象事」(而所謂的象事,是指描繪事物的動態的造字法。也就是語言裡有這樣的一些詞,它所反映的不是靜止之物,它反映的人或動物的行為、活動,或者自然物的變化、運動歷程;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發生的各種關係。象事造字法就是圖解這類詞的。這些行為、運動、變化、過程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幾種物相關而成的,所以象事字很少單獨的圖形,多數是兩個以上圖形的複合,必須從「畫面」上看出事物之間的關係,才能使「字義」顯豁,聯想,到它所代表的詞。)。也有將「抽象字」另立一類的,如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說》。
歷來文字學者對於指事的定義和界說的解釋,頗為分歧。如劉歆所定的「象事」之名和鄭眾的「處事」、許慎的「指事」內涵就不盡相同。以下將歷代對「指事」的界說簡述之:
漢、許慎《說文‧敘》曰:「指事者,視而可視,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唐、賈公彥曰:「處事者上下之類是也。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有其處,事得其宜,故名曰處事也。」按:誤以上下字從人,故有此說。
南唐、徐鍇曰:「無形可載,有勢可見,則為指事。上下之別,起於互對,而上下引之,以見指歸。」按徐氏以上下互對為言,段氏謂其誤認會意為指事者,即由此而生。
宋、張有曰:「事猶物也,指事者加物於象形之文,直著其事,指而可識者也,如本末之類。」按所言差近矣,然其所舉本末之類,為指事之一端,不足為指事全體之例。
元、戴侗曰:「何謂指事,指事之實以立文,一二上下之類是也。」
明、吳元滿曰:「形不可象,則屬諸事,始以象形易位為增減,次以象形變體為差別,三以象形加物為指事,其文有加,既不可謂為象形,而所加之畫,又不可成字,亦不可謂之會意,居文字之間,故曰指事。」按加物為指事說,本之張有,謂所加畫,又不成字,此語頗精,所以不會與會意相混。
清、王筠曰:「所謂視而可識,則近於象形,察而見意,則近於會意。然物有形也,而事無形,會兩字之義,以為一字之義,而後可會。而上下之兩體,固非古本切之 ,於悉切之一也。明於此,指事不得混於象形,更不得混於會意矣。據此以論,有形者物也,無形者事也,凡獨體文非象有形之物者,指事也。其合兩體三體而成字,其體各自成文者,會意也,非指事也。其體或俱不成文,或一成文一不成文者,指事也。視此則指事之界說可以定矣。(《六書舊義》)
徐紹楨說:「大抵指事之文,視而可識類於象形,察而見意則類於會意。」(《六書辨》)
指事不容易和象形與會意二書分辨,因為這種種問題,文字學上對指事的解說,從來是很參差的。就「現而可識,察而見意」的定義來說,見仁見智,衍成很多不同的看法,從下引資料即可看出:
廖平曰:象事與象形實同,特單象物者為察形,兼有功用者為象事。凡畫圖半為象形、半島象事,如畫山水草木,此象形而不關事者也,有人物則為象事矣。如釣魚圖,魚與竿鉤為象形,持以釣魚則為象事:伏虎圖,騰虎為象形,以人伏虎則為象事,單畫 為象形,有所持執則為象事,此形、事之分也。(《六書舊義》)
廖平曰:論語云:「視其所以,觀線所由,察其所安。」視為初見,察為細察。象事字如畫之釣魚、伏虎圖,初見已知為竿往魚,為人為虎,此視而可識也:細祭乃知以手持竿,以餌釣魚,以人伏虎,此察而見意也。象事半實半虛,視而知其實形,察而知其虛意。(《六書舊義》)
馬敘倫曰:指事異於象形者,其字一部分或一部分以上,必為象形之文,其一部分則不成字而為標樴,以指示此象形之文發生何種現象,故名指事也。(參見《說文解字六研究法‧指事條》)
馬敘倫曰:按視而可識謂象形之部分,察而見意謂符號式之部分。視而可識則形自分明,察而見意則意須默會。如甘為舍之初文,視囗即識其為囗,察一在囗中,乃見囗中有物,所以為舍也。刃為刀鋻,視刀即識其為刀,察一在刀囗,見見此為鋻處,所以為又也。(參見《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說文敘指事條》)
顧實曰:指事者,出自符號者也。班曰象事,鄭曰處事,其義一也。故指者指畫也,處者處理也,指畫處理其事者,不役於外形而存其本質,庶分理之可相別異也。是所事者,在物之理也。故曰「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可者僅辭,識者記也,讀如檀弓云「小子識之」之識。說文|下云:「鉤識也。」 下云:「槎識也。」尺下云:「乙所識也。」卒下云:「衣有題識也。」即皆此之所謂識也。而|尺卒三字,尤指事文之例證也。蓋古曰表識,今曰符號,指事本即表識,從而僅可識之,故曰「視而可識」也。然表識雖簡而意則深遠矣,故曰「察而見意」也。(《中國文字學》)
江國鎮也認為指事為符號之變:未有文字,先有符號,結繩畫卦,均造字以前之單簡符號也。指事即此種符號之變相:例如上下二字在古文為「 」「 」,在金石文為「 」「 」,在大篆文為「 」「 」,即由古代符號轉變而成。又如「|」為上下通之符號,「 」為截止之符號,即今之「乙」字也。其有似象形而實非象形者,亦為符號之變。如「回」,古文為「 」,即「回轉」之符號:「合」字為「 」即「集合」之符號:「中」字為「 」,即任何事物介在居中間之符號。其他甚多,不煩具舉。總之,指事之字,在說文中雖僅占最少之數,然大抵皆為符號之變形也。(《文字學概說》)
關於指事字的內涵,歷代學者的說法不一;或以為指事字是指以形象指明抽象的事象者屬之,不必另外再去加上點畫來表明。
如孔廣居云:事者,人事也。指事指此事也。指事、象事其義一也。如上下兩物相等,從下視上,則上物必小於下;從上視下,則下物必小於上,故二一字象之。指人之視上視下,而制上下字,故謂之指事,非加點畫以指其處之謂。至於本末者,木之本末,非人事也。本,從木從下;末,從木從上。木下為本,木上為末,會意也。(《說文疑疑論‧象事》)
如廖登廷云:按指如指畫之指,所謂記識是也。一為形,指其上則為上,指其下則為下。他如指馬之足為馬馬,指木之上中下為末朱本,皆此義也。指事之字,多由象形字生出,蓋以是字象形,而物有別義,不能即其字而見,則就其字加一二點畫以見義。(《六書說》)
葉德輝云:大抵指事之書,當分文與字為二;文則畫少,本記事而成,故亦名象事:字則畫多,或在形意之間,故直名為指事。(《六書古微》)
高鴻縉曰:指事之符號凡有二端:一指部位,二表意象。指部位者,如本末之字,係以點畫之符號指明木之根杪處。表意象者,凡聲、氣、思想之概念,不得其形以繪之者,俱以符號表之,如乃牟一二八入之屬是也。(參見《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
弓英德曰:凡獨體之文,因字見事,視而可識者,乃合體之字,一二畫不成字,且係以一意成一字,察而可見其所指之意者,皆為指事。(《六書辨正‧指事之界說》)
14-2「指」的方法與「事」的內涵及其檢討
14-2-1 指的方法
14-2-2 事的內涵
14-2-3 檢討
14-3 指事分類
以下分獨體指事、合體指事、變體指事類來加以說明:
14-3-1 獨體指事
凡是獨體的文,在形體上沒有經過後來的增減或變更,用來表示抽象事類的叫作獨體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這類獨體的文,通常都是以線條符號來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
14-3-2 合體指事
當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號,不足以表達抽象概念時,就在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點畫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個文為主體,附加不成文的符號,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體指事。
14-3-3 變體指事
為了要表達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個成文的形象加以變化或減省一個成文形象的部分筆劃,透過這種變化,使人領悟到另一層相關的概念。這種變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變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
14-4 附說:標示字
一些從契刻、結繩中吸收而來的記號,有些人稱為「標示字」。這類所謂的「標示字」數量不多,形式簡單,主要是表數目、表方位、表形狀、表附加特徵的。這些字的形式不來自於客觀物象,仍保留著提示的特點,是標誌記號,人們是由約定俗的習慣使它們和某些詞連結在一起的。這類標示字可以分為兩類:
一、獨立使用的標示記號:
這類標標示記號和其他字一樣和語言中的詞結合,只是來源於記號。如:一、二、三、十、入、上、下、方、圓等字。
二、依附於其他字形的標示記號:
這類標示有的不獨立使用,但參與構字。在構字中有的起指示作用,有的表示附帶的特徵。如‧、。
14-5
附錄:指事字舉例
14-5-1
獨體指事字例
1 上(頁1下)
2 一(頁1上)
3 二(頁1下)
4 下(頁2上)
5 │(頁20下上)
6 八(頁48下)
7 小(頁48下)
8 ㄔ(頁76上)
9 ㄐ(頁88下)
10 爻(頁128下)
11 乃(頁203上)
12 v(頁214下)
13 入(頁224上)
14 ㄇ(頁228上)
15 出(頁276下)
16 回(頁277上)
17 克(頁320上)
18 凶(頁334下)
19 文(頁425上)
20 ㄙ(頁436下)
21 曲(頁637下)
22 / (頁627上)
23 \ (頁627下)
24 氶]頁627下)
25 ㄟ(頁627下)
26 y(頁633下)
27 ㄈ(頁635下)
28 綴(頁738上)
29 X (頁738上)
30 乙(頁740上)
31 己(頁741上)
14-5-2
合體指事字例
1 元(頁1上)
2 示(頁2下)
3 王(頁9下)
4 中(頁20下)
5 屯(頁21下)
6 牟(頁51下)
7 牽(頁52上)
8 土(頁62上)
9 喦(頁85上)
10 只(頁87下)
11 音(頁102上)
12 恁]頁115上)
13 尹(頁115上)
14 父(頁115上)
15 恁]頁115上)
16 聿(頁117上)
17 寸(頁121上)
18 羊n(頁145下)
19 謘]頁159上)ㄓˋ
20 爭(頁160下)
21 礡]頁160下)
22 L(頁183上)
23 刃(頁183上)
24 曰(頁202上)
25 甘(頁202下)
26 曶(頁202下)
27 ㄎ(頁203下)
28 兮(頁204上)
29 乎(頁204上)
30 血(頁213下)
31 京(頁229上)
32 (頁229下)
33 a(頁230下)ㄅ一
34 今(頁233上)
35 久(頁237上)
36 本(頁248上)
37 末(頁248下)
38 朱(頁248下)
39 亙(頁270上)
40 才(頁272上)
41 之(頁272下)
42 乇(頁274下)
43 禲]頁274上)
44 束(頁276上)
45 旦(頁308下)
46 毌(頁316上)
47 韭(頁336下)
48 耑(頁336下)
49 (頁340下)
50 敝(頁364上)
51 卒(頁397上)
52 尺(頁401下)
53 兀(頁405下)
54 丏(頁423上)
55 欠(頁410上)
56 而(頁454上)
57 豖(頁454下)
58 馬(頁460下)
59 馬(頁462下)
60 (頁475下)
61 亦(頁493下)
62 夾(頁493下)ㄕㄢˇ
63 夫(頁499下)
64 立(頁500上)
65 (頁569下)
66 耴(頁591上)
67 西(頁585下)
68 脊(頁611上)
69 毋(頁626下)
70 弗(頁627下)
71 弋(頁627上)
72 氐(頁628下)
73 或(頁631上)
74 引(頁640下)
75 彊(頁698上)
76 勺(頁715上)
77 且(頁726下)
78 丑(頁744下)
79 卯(頁745上)
80 亥(頁752下)
14-5-3
變體指事字例
1 ㄩ(頁62下)
2 乏(頁69下)
3 廷(頁77下)
4 逆(頁87上)
5 世(頁89下)
6 (頁104下)
7 臣(頁118下)
8 幻(頁160上)
9 夏(頁232下.237上)
10 巾(頁273上)
11 禾(頁275上)
12 夕(頁315上)
13 片(頁318上)
14 匕(頁384下)
15 殷(頁388下)
16 縣(頁423下)ㄒㄧㄠ
17 司(頁429下)
18 ㄗ(頁430下)
19 抑(頁431下)
20 ㄅ(頁432下)
21 永(頁569下)
22 派(頁570上)
23 迅(頁583上)
24 非(頁583上)
25 不(頁584下)
26 至(頁584上)
27 ㄤ(頁634下)
28 繼(頁645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