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8|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戰國文字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3-28 1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1 前言

   

  金文進入戰國之後,仍是主要的文字材料。春秋在歷史上是個新舊制度交

  替的時代,在文化上也帶着過渡的特點。不過它們雖然顯示了變化,但在基本

  上又沒發生重大的變化。戰國時代就不同了,這是個大變革的時代。經過春秋

  數百年的分合,戰國形成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和宗周、

  宋、衛、中山等幾個小國。隨着政治、文化和經濟的空前發展,各國文字的應

  用空前廣泛,使用文字的人也越來越多,文字形體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就現

  已發現的文字資料而言,不僅祭祀禮器如鼎、壺等鑄刻銘文,還有兵器、權

  量、璽印、陶器、貨幣、簡牘、帛書、石器、兵符、旗幟、玉器等都有鑄刻或

  書寫的文字。

   

  戰國在經濟、政治和思想上產生了大變化、大顛覆,這是同學所熟知的,

  在此不多說明。就文字而言,同樣地也進入了一個特殊的階段,也徹低地擺脫

  了傳統的束縛,進入一個大分化、大繁化、大簡化、大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

  文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使用率的提高和應用範圍的擴大。

   

  在分封制時期,小國寡民,公文、記錄不多,文字的使用不廣。中央集權

  制出現後由中央到郡縣、到基層,由統一任命的官吏來管理,田稅、軍賦的征

  集、繳納,文書的往來等都空前的頻繁。同時,商人、手工業者中很多人獨立

  了,它們要面對大量的城市消費者,因此便也頻繁地使用文字了。前面的課程

  中提到:文字是有社會性的,隨着社會的需要,自會產生一些社會性的變動。

  由於此一時期新使用文字的人,大都是基層官吏、商人、手工業者......,他

  們的文化水準不高,對文字不但沒有思古之幽情,反而有着現實功利的目的。

  他們不去追求文字的美術價值,也不要求當書法家,他們重視的是文字的實用

  價值。正因為如此,當他們成為文字真正的使用者時,也就不會尊重文字的歷

  史傳統,不會尊重文字的規範,只求它簡易、迅速、易區別、好使用即可。文

  字就在他們手上大變而特變。因此,草率急就的文字就成為此一時期文字發展

  的巨大推動力。

   

  9‧2 金文

   

  金文部分前講已多所說明,本講只針對戰國器加以補充。銅器上的文字雖

  然仍是戰國的主要文字材料,它們沿着春秋時期的趨勢向前發展。禮器銘文明

  顯少於春秋時代,反而是兵器銘文明顯增多。尤其是從戰國中期開始,傳統形

  式的銘文明顯減少,物勒工名式的銘文則大量出現。因為這一時期銅器已不是

  身份的證明、權力的象徵,而只是生活裏的用具和裝飾品,因而銅器的銘文也

  隨着失去其莊重性,而逐漸裝飾化了,有的甚至潦草化,成為反映鑄工(物勒

  工名)的民間書體的樣品。

   

  戰國禮器文字中較大宗的,一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掘的戰國初期的曾侯

  乙墓的編鐘銘文(標誌樂律),總字數近2800字;一是在河北平山中山王 墓

  出土的大鼎和方壺的長篇銘文,其中大鼎469字,方壺450字,加上其他有銘的

  銘文,如【冢墓兆域圖】等,總計約2460字。〖中山王 鼎〗是精工之作,文

  字的應用和裝飾性兼而有之。

   

  其他如齊〖陳曼簠〗,文字雖然已經戰國化了,但典雅莊重的古風猶存;

  楚〖鄂君啟節〗是楚懷王頒給鄂君啟的運貨免稅證件,是政府用的嚴肅性的公

  文文字。原器是仿竹的,銘文則用黃金鑲嵌而成。字體既不像戰國鐘鼎之類器

  物銘文發樣重視裝飾性,也不是鑄工或刻工的潦草書體,可以是楚系文字的標

  准字體。

   

  另外,〖楚王酓於盤〗是鑄工手刻的,可視為南方楚系潦草銘文的代表。

  趙劍、鄭劍的銘文則是北方草率寫法的典型。戰國武器上的文字,除了一些精

  致的鳥蟲書是當時專為裝璜用的藝術字外,大部分是刻的,很能反映鑄工的

  字,反映民間的日用書體。

   

  大致而言,春秋以前的銘文絕大部分是「鑄」在器物上的,比較正視而莊

  重;戰國中期以後的銘文,則往往是用「刀刻」的,因此也就比較草率了。

   

  9‧3

  貨幣文字

   

  西周以前,貨幣主要用貝。春時時期開始鑄幣,到了戰國,金屬貨幣盛

  行。金屬幣應該起是自民間的,這從最初的銅幣都是由刀、鏟等生產工具演變

  而來可以證明。它成為社會通用的貨幣之後,仍保持着刀、鏟的原形,所以貨

  幣文字,也稱「刀布文」(「布」即「鎛」(鏟子)的借字。)已發現的先秦

  貨幣絕大部分是戢國時代的青銅幣。除了上述二類外,後來興起的還有「圓

  錢」和象海貝形的「蟻鼻錢」。出土的貨幣上多鑄有鑄幣的地名,有的也鑄有

  貨幣的重量。由於貨幣文字多出自鑄工之手A簡化趨劫十分明顯,充分體現了

  民間書體的一個面向。

   

  9‧4 璽印文字

   

  璽印文字在春秋時代已經出現,收藏的亦有殷之物,但為數極少。傳世的

  璽印絕大部分多為戰國遺物。璽在先秦是印章的通稱,一般人的印章也稱璽,

  秦始皇稱帝之後,才把璽當成皇帝印章的專稱。(參見上一講附錄)

   

  戰國時代的官、私璽印遺物甚多,是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資料。璽的大出

  現是和手工業、商業的獨立有關。古璽的文字多是從陶器的印痕上保留下來

  的,由此可見,最初的璽印是陶工大量制陶時為節省刻名或刻產地的時間而應

  用的,是制陶者信用的標記。後來應用到商業上,代表個人的信用;並大量用

  到政治上,用以證明各級官僚的身份和權力。因此流傳下來的印章大部分是官

  印。璽印文字出於雕工之手,除鄭重者外,亦多反映民間文字的趨勢。不過璽

  印文字受印章形制的限制,為遷就印形往往變化字形,所以璽印文字別具一

  格,和日常文字有不小的距離。(但仍是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資料)

   

  9‧5 陶文

   

  殷周以前的陶器上雖然也發現過不少記號,但斷定不了它們是否為文字,

  殷周時代陶器上的刻文發現了一些,但為數不多。戰國時期印在或刻在陶器上

  的文字大量增加。

   

  這些帶字的陶器多數是豆、釜、盆之類日常用具,所附的文字多為地名或

  人名。這顯然說明城市發展之後日用陶器已經商品化了。上面刻或印的人名、

  地名無疑是表示制陶者或制陶地的。代是制器者以示信用、以廣招徠的商標。

  所以陶文同樣地反映了民間用字的一個面向。

   

  古陶文以一字為多,也有兩字以上的,多的達十幾個字。許多陶文其實就

  是璽文。陶文的搜集很晚,清末才引起人們的注意。把陶文編成字典的有幾

  家,較全的本系金祥恆教授編著的【陶文編】,正編收498字。

   

  9‧6 簡牘文字

   

  以上所舉的金文、貨幣文、璽印文、陶文,不論是莊重或草率,都是刻或

  印上去的,不是手寫的。手寫的材料在春秋以前,除了商代的甲骨文和春秋玉

  片盟書有手寫的真跡外,其他材料上並不多見。戰國之際,手寫文字開始盛

  行。在紙發明以前,手寫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在簡牘和帛書上。

  簡牘文字是寫在竹條和木片上的文字。紙發明以前,日用文字大都寫在易

  得、易寫、易存而又價廉的竹木上。因此,簡牘文字應該是戰國時期最主要的

  書寫形式。用鋸把竹子截成所需的長短,然後再剖成一公分左右寬的竹條,經

  過刮削、整治和殺青,就成為可以書寫的「簡」了;缺少竹子的地方也用木片

  來代替,這種木簡稱為「牘」。將簡牘以絲繩或皮條連綴而成「冊」。

   

  由於竹木質材容易損壞、腐朽,保存不易,已發現的簡牘以戰國時代的為

  最早。

   

  載籍曾着錄一些出土的戰國竹簡,如【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魯恭王壞

  孔子宅壁發現用古文書寫的簡牘(壁中書),就是齊魯系的戰國竹簡。【晉書

  ‧束晢傳】記載晉太康二年出土大批「汲冢書」,其中有【紀年】、【穆天子

  傳】等整部的書,這是三晉系的戰國竹簡。另外,【南齊書】記載南齊建元初

  年從襄陽楚王墓中出土了「蝌蚪書【考古記】,也是戰國時代的竹簡。這些戰

  國竹簡的實物不但沒有保存下來,甚至連竹書的內容也大多只能看到篇目,而

  無法看到內容。(如出土最多達75篇的「汲冢書」,現在只有【穆天子傳】一

  書留存,其他均已遺佚。【竹書紀年】也是經過朱右曾、王國維的努力,才將

  散存於其他人引用的著作中輯出。)

   

  近代也出土的戰國竹簡,只有方楚系和秦系二方面。屬於楚系的簡牘有

  【五裏牌楚簡】、【仰天湖楚簡】、【楊家灣楚簡】、【信陽楚簡】、【望山

  楚簡】、【天星觀楚簡】、【隨縣楚簡】、【包山楚簡】;屬於秦系的有【雲

  夢秦簡】、【青川木牘】。(關於秦簡部分見秦系文字)

   

  9、7 縑帛文字

   

  縑帛文字是寫在縑、素之類絲織品上的文字。比起金、石、竹、木等質

  材,縑帛之類的絲織品更不容易保存。因此,迄今僅有1942年在長沙東郊戰國

  楚墓被盜掘出土的一件帛書和帛畫,目前流入美國。由於縑帛的價錢比簡牘昂

  貴得多,不能成為日常書寫的材料。不過,絲帛輕、摺疊方便,易書寫,因

  此,書寫和寫信還是常用。楚帛書計有九百餘字,含三篇內容。(據李學勤擬

  名為【四時】、【天象】、【月忌】,周圍繪有十二月神像。)楚帛書雖不是

  日用文字,仍可反映楚文字的面目,是研究楚文化和楚文字的重要資料。

   

  9‧8 漆器文字

   

  戰國出土的漆器非常豐富,但載有文字的漆器甚少。較重要的有:廿九年

  漆樽、廿八年漆衣箱、紫錦之衣漆衣箱等。

   

  9‧9

   

  不論寫在石片上的、竹木簡上的、縑帛上的文字,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

  是逐漸順應書寫的生理習慣,使線條逐漸直線化、弧線化了,逐漸筆畫化了。

  這就是隸書化的趨勢。由此可見,即使是六國文字取得了統一的地位,它的必

  然前途也是隸書。

   

  9‧10 戰國文字的特點

  春秋中後期開始,不同地區的文字已經逐漸形成不同的風格。由於省簡和

  訛變的傳統不同,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的寫法也不盡相同。到了戰國時期,文

  字的分化日趨明顯,俗體大為流行,尤其是簡體字的流行。當某個地區的俗體

  成為通行的寫法之後,反過來影響當地的正體文字。大體而言,在戰國時代,

  除了宗周和秦以外,六國文字普遍繼承了省訛的俗字,而與規範的傳統寫法大

  相逕庭。【說文‧敘】所謂的文「文字異形」指的就是此一情形。關於戰國文

  字的特點及其形體的演變,以下引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

  局,1989年4月版)一書中的【戰國文字形體演變】一章,作為講解的參考。

   

  9‧10‧1 簡化

   

  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在各系文字中普遍存在,其簡化方式比殷周文字尤

  為複雜。簡化的方式往往由約定俗成所支配。對於當時的讀者可能是司空見

  慣,但對於今天不熟悉這種「習慣」的讀者確有匪夷所思之感。

   

  一、單筆簡化

   

  單筆簡化,係指對原來不該有缺筆的字減少一筆,諸如橫畫、豎畫、斜

  畫、曲畫等。一般說來,這類「一筆之差」並不影響整體結,識讀也並不困

  難。例如:(略,上課口述)

   

  二、復筆簡化

   

  復筆簡化是與單筆簡化相對而言的簡化。這類簡化形體與通常形體比較,

  要少兩筆或兩筆以上的筆畫。過多地省簡筆畫,自然會影響文字的表意功能。

  因此,復筆簡化形體一般比單筆簡化形體更難辨識。這無疑是戰國文字難於辨

  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略,上課口述)

  三、濃縮形體

   

  濃縮形體系指簡易原來文字形體某一象形部件,使其成為抽象符號。「濃

  縮」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文字的部分形體面目全非,不過因為還有未被「濃

  縮」的那一部分形體或偏旁相與制約,所以這類簡化形體也不是不可知的。例

  如:(略,上課口述)

   

  四、刪簡偏旁

   

  一般來說,偏旁在文字中都具有某種表意功能,輕易不得省簡。然而在戰

  國文字中,不但筆畫可以刪簡,偏旁也可以刪簡。「刪簡偏旁」所刪簡者,或

  是形符,或是組成形符的偏旁,或是組成音符的偏旁。例如:(略,上課口述)

   

  五、刪簡形符

   

  所謂「形符」,特指會意字中某一偏旁,或者會意字中某一偏旁的部件。

  一般說來,簡省這類偏旁就會失去會意字或會意偏旁的表意功能。然而在特定

  的條件制約下,這類簡化字仍可辨識。例如:(略,上課口述)

   

  六、刪簡音符

   

  形聲字的音符一般不能省,「省形存聲」就不成其為形聲字。然而在西周

  金文中的確已出現這類特殊現象。如「黻」字省作「

  」,「霸」字省作

  「雨」,「皇」字省作「自」等。當然這類省簡至為罕見。例如:(略,上課

  口述)

   

  七、刪簡同形

   

  古文字中有所多所謂「即形見義」的「同文會意」字,如「林」、「絲」

  、「品」、「齊」等。這類「同文」疊體做為獨體出現,其「同文」部分不能

  簡省;如果做為復體出現,則往往可以省簡「同文」中的一個或兩個部件。這

  就是所謂「刪簡同形」,戰國文字中最為習見。例如:(略,上課口述)

   

  八、借用筆畫

   

  借用筆畫是晚周文字中非常有趣的簡化手段。文字的兩個部件由於部分筆畫

  位置靠近,往往可以共用這兩個部件的相同筆畫。這類簡化只要安排合理,尚不

  會影響文字的釋讀。若干借筆比較特殊,應特別注意。在戰國文字中,借用筆畫

  的簡化方式被各系文字廣泛使用。例如:(略,上課口述)

   

  九、借用偏旁

   

  借用偏旁,嚴格說應稱「借用相似偏旁」。一字之中兩個偏旁或部件如果比

  較類似,可以借用。借用偏旁與刪簡同形頗為相近,但應予以區別,省簡者是完

  全相同的某個偏旁,其本質為「刪簡」;借用偏旁,省簡者乃相似的某個偏旁,

  其本質屬於借用。

   

  合文借用偏旁比較容易辨認。獨體借用偏旁則至為罕見,辨認也相當困難。

  掌握偏旁的規律,往往會對難度較大的未識字有所突破。例如:(略,上課口述)

   

  十、合文借用筆畫

   

  借用筆畫,是一個字之內的筆畫共用;合文借用筆畫,則是兩個字之間的筆畫

  共用。外在形式有異,內在實質相同。

   

  某些固定的詞彙是否合書,有時還是判定國別依據。如「工師」合書是鑑定

  三晉銘文的可靠標尺。

   

  合文借用筆畫,在戰國文字中出現頻率甚高。有時還在合文右下角加合文

  符。例如:(略,上課口述)

   

  十一、合文借用偏旁

   

  合文借用偏旁,是借用偏旁的外延。戰國文字借用偏旁多見於「合文」。這

  是因為「合文」多是固定詞彙,或地名、或複姓、或習語,因此借用筆畫也不會

  造成誤解。不過也有涉上下文作合書,而非固定詞彙者。合文借用偏旁是否加

  「=」號不拘,例如:(略,上課口述)

   

  十二、合文刪簡偏旁

   

  合文刪簡偏旁,與前面合文借用偏旁不同。二者雖然同屬合文簡化,但合文

  借用偏旁所「借用」者,是兩個字共用的相同偏旁;而合文刪簡偏旁所「刪簡」

  者,是某一個字的部分分偏旁,或兩個字的部分偏旁。例如:(略,上課口述)

   

  十三、合文借用形體

   

  合文借用形體,是戰國文字極特殊的簡化方式。這類字以單字形式出現,卻

  讀二字,首先讀單字本音,然後讀該字偏旁的讀音。或順序正相反。這類合文雖

  屬借用偏旁,但所借用的偏旁在合文中又是一個獨立的字。因此稱「借用形體」

  以區別之。或稱包孕合書。這類「借用形體」的簡化合文,安排巧妙,均有合文

  符號「=」,切不可誤讀為一字。例如:(略,上課口述)

   

  9‧10‧2 繁化(下略,上課口述)

   

  9‧10‧3 異化(下略,上課口述)

   

  9‧10‧4 同化(下略,上課口述)

   

  9‧10‧5 特殊符號(下略,上課口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