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6|回復: 0

[狭义文字学] 中國文字的起源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3-28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五講 中國文字的起源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當今世界上年齡最大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應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中國文字在當今世界上的各種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的文字,按年齡計算,恐怕有四、五千歲了,因為遠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它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文字體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幾種文字比中國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兩個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經很發達了,它們記錄了古埃及帝國、古代蘇末王朝、巴比倫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不過這兩種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後已經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垣殘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學家的考古發掘才使它們重見天日的。它們都是歷史博物館裡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中國文字是流傳到現代的唯一的歷史碩果,是文字中的最老的壽星。將四、五千年不曾間斷的中國文字的加以研究,對揭示文字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有著特殊的意義。

  中國文字的誕生,標誌著中國歷史由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有文字即有文獻,有文獻則前人記錄和總結的歷史經驗,包括政冶經濟、生產技術、天文曆法、思想信仰、文化藝術等等,才得以直接傳給後人,並且一代代地積累和發展,大大地縮減了後人摸索經驗的過程。從此,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再以萬年千年作為計程單位,而縮短為以百年十年作為計程單位,人類文明出現飛速發展的局面。可見,文字和文獻的出現,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和新紀元。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對中國文字起源的探討直接關係到找國古代文明何時開端這樣的重大課題」。(李學勸《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第15頁。)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一般認為包括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文字如何產生?二是什麼時候產生?不過裘先生認為這的提問,嚴格說起來,不很恰當。基本上,中國文字這類完全或基本上獨立創造的文字體系,它們的形成都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關於漢字的起源,應該這樣提出問題:

  ?

  漢字這一文字體系的形成過程開始於何時,結束於何時?

  ?

  漢字是怎樣從最原始的文字逐步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的?

  裘先生認為第一個問題,即漢字形成過程的起訖時間問題,目前還沒有徹底解決的可能。而第二個問題,由於缺乏原始漢字的資料,目前還沒有可能復原漢字形成的具體過程,目前還無法討論。因此只能就第一個問題作一些很初步的討論。(參見《文字學概說》頁22)

  不過在本講次中,我們仍然針對這個問題,把過去許多摸索和推測提出來給同學參考。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取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許慎認為,在中國文字產生之前,曾有過一些過渡階段。起初是庖犧(伏羲)氏創作八卦符號用來表示「憲象」即反映客觀世界。其後有神農氏結繩記事,由於不能適應日益繁多的事物,巧飾作偽的事也逐漸萌生了。至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萬民由此得到督察,這大約是由易卦中的夬卦得到的啟示。從八卦到結繩到書契,這種文字起源的模式雖不見得符合文字起源的客觀實際,但也並非毫不相關。下面分別加以討論。

  5‧1 中國文字來源的各種說法

  說中國文字是怎樣來的,其說種種不一。關於神賜說、聖人造字說、源於結繩、刻契說,在上一講中都介紹過了。這裡再要補充一下的。

  5‧1‧1 畫卦說

  課堂說明

  5‧1‧2 結繩說

  課堂說明

  5‧1‧3 契刻說

  5‧1‧4 倉頡造字說

  Ö

  課堂補充說明→中國文字是自源文字還是它源文字呢?

  5‧2 中國文字起源的新探討

  隨著文字學的深入研究和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新發展,對中國文字的起源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討。

  5‧2‧1 資料的新發現(原始陶符)

  自本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遺留下的一些幾何形刻繪和一些象具體事物的圖形。如:

  1954年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幾何形符號計27種:

  (見《西安半坡》第197頁,圖141,又圖版167一171,文物出版社,1963年。)

  
e5-02.GIF



  圖一

  半坡類型的這種陶符,還在陝西寶雞北首嶺、長安五樓、郃陽莘野、銅川李家溝和臨潼姜寨、零口、垣頭等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其中以姜寨遺址發現最多,計有38種:

  (參見王志俊《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綜述》,載《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

  
e5-2.GIF



  圖二

  略晚於仰韶文化的馬家窯文化,早在30年代就在甘肅的和政半山和青海的民和馬廠沿兩地出土的陶壺和陶罐上,發現有用顏料描繪的符號,曾收集有10種:

  (見巴爾姆格倫《半山及馬廠隨葬陶器》,載《中國古生物志》丁種第3號第1冊,1934年。)

  
e5-3.GIF



  圖三

  1974年在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的墓地裡,發現在隨葬陶壺的腹部或底部有塗畫的符號,每件器物畫一個,共50種符號:

  (見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的主要問題》,載《考古》1970年第6期。)

  
e5-04.GIF



  圖四

  此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刻繪符號在龍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

  1928年,在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三片刻有符號的陶片,計有兩種符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坡子崖》圖版16,1934年。)

  
e5-05.GIF



  圖五

  1964年秋,在青島北郊白沙河南岸趙村的龍山文化遺址,採集到一些陶片,其中有一片帶有刻劃符號。(孫善德《青島市郊發現新石器時代和殷周遺址》,載《考古》1965年第9期。)

  X

  圖六

  另在河北永年縣台口村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罐上,也有一刻劃符號:(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永年縣台口村遺址發掘簡報》,載《考古》1962年第lZ期。)

  
f6-07.GIF



  圖七

  1960年至1961年,相繼在上海馬橋、青浦崧澤兩處發現的崧澤文化遺址中,上海馬橋出土陶符4種: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馬橋遺址第1、2次發掘》,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

  
f6-08.GIF



  圖八

  青浦崧澤出土陶符4種: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市青浦縣崧澤遺址的試掘》,載《考古學報》1962年第2期。)

   
f6-09.GIF



  圖九

  1936年在浙江餘杭良渚鎮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

  計有9種刻劃符號:

  (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館,1938年。)

  
f6-010.GIF



  圖十

  在距今約4500年,早於龍山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裡,出土的象形符號,更引起人們的注意。據已發表的材料,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了4個(下引前4形),又在渚城前寨遺址發現了一個殘缺的(下引第5形):

  (見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等《大汶口》第117一118,文物出版社1974年。又《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頁。)

   
f6-011.GIF



   圖十一

  5‧2‧2 學者的新探討

  &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載《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後收入《奴隸制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

  于省吾《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載《考古》1973年第2期。

  &

  唐蘭《關於江西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索》,載《文物》1975年笫7期。

  &

  于省吾《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載《考古》1973年第2期。

  &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24一25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第17一27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

  &

  王志俊《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綜述》,《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

  &

  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年第l期,第23頁。)

  &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第18頁。

  以上諸說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前一類把陶器刻符視為早期中國文字,後一類把它們視為對中國文字產生有一定影響的符號,但並不視為文字。

  5‧2‧3 文獻的產生與中國文字的起源

  《尚書‧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冊有與,殷革夏命。」

  1

  商湯之前的夏代,是否也有文獻和文字呢?

  &

  于省吾《釋自上甲六示的廟號以及我國成文歷史的開始》,

  《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第193-198頁。

  &

  李先登《夏代有文字嗎》一文,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7期

  5‧2‧4 中國文字起源於原始圖畫

  5‧3 漢族周圍民族的岩畫與圖畫文字

  5‧4 中國文字源於古圖畫文字的推測

   
f6-012.GIF



   圖十二

  圖十二:臨摹的是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發現的部分岩畫(見成振國、張玉忠《新疆天山以北岩畫述略》,《文物》1984年2期。)1.霍城縣「干溝」岩畫;2、3、6.裕民縣撤爾喬湖岩畫;4.額敏縣伊米里河岩畫;5.尼勒克縣紅十月公社岩畫;7.

  裕民縣「紅石頭泉」岩畫;8一11.富蘊縣唐巴拉塔斯岩畫。據調查者推測,「天山以北岩畫製作時間一般不晚於八世紀,作畫者可能是突厥人之前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其他古代游牧民族。」(同上書78頁)

   
f6-013.GIF



   圖十三

  圖十三:(見許新國、格桑本《青海省哈龍溝、巴哈毛力溝的岩畫》,《文物》1984年2期。)(見77頁上)為青海北部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龍溝發現的部分岩畫;右為在海西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巴哈毛力溝發現的部分岩畫。據調查者推測:「歷史上以游牧為主活動於青海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羌、吐谷渾、吐蕃等。吐谷渾曾在青海湖以西的伏俟城建都,在海西布爾汗布達山一帶活動時間長達三百五十餘年之久。哈龍岩畫在青海湖附近,巴哈毛力岩畫恰在吐谷渾活動的腹地布爾汗布達山一帶。這兩處岩畫可能與羌、吐谷渾兩支少數民族有關。(見上書82?3頁)

  
f6-014.GIF



   圖十四

  圖十四:(見嘉裕關市文物清理小組《甘肅地區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畫?黑山石刻畫像初步調查》,《文物》1972年l2期。)採自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北黑山發現的岩畫,右圖。(見張寶璽《甘肅省靖遠縣吳家川發現岩畫》,《文物》1983年2月。)採自靖遠縣吳家川以北山岩上發現的岩畫。據發現者推測,岩畫「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遺物」(見嘉裕關市文物清理小組《甘肅地區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畫──黑山石刻畫像初步調查》,《文物》1972年l2期。43頁)「吳家川岩畫對人物的描繪較為原始,其時代當早於黑山岩畫。」(見張寶璽《甘肅省靖遠縣吳家川發現岩畫》,《文物》1983年2月。47頁)

   
f6-015.GIF



   圖十五

  圖十五:(見張松柏、劉志一《內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畫調查報告》,《文物》1984年4期。)是內蒙古白岔河流域的懸崖陡壁上的岩畫。調查者認為:「歷史上白岔河流域曾是我國北方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活動的地區」(見張松柏、劉志一《內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畫調查報告》,《文物》1984年4期。75頁。),這批岩畫應當是他們的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的寫照。

   
f6-016.GIF



   圖十六

  圖十六:(見趙振才《鄂溫克岩畫》,《文物》1984年第2期。)採自額爾古納河右側、貝爾茨河支流阿娘尼河上游,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一處峭壁上。據調察者說:「這些岩畫,就其題材、風格,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學來考察,當是鄂溫克族祖先的藝術作品。(見趙振才《鄂溫克岩畫》,《文物》1984年第2期。83頁)

  
f6-017.GIF



  圖十七

  圖十七:(見《文物》1981年7期,《連雲港將軍崖岩畫遺跡調查》。)為1979年11月在連雲港錦屏山馬耳峰南路將軍崖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石刻岩畫的一部分,據推測,可能是古代東夷人的遺跡。

  
f6-018.GIF



  圖十八

  圖十八:(見《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12期,陳漢流的《廣西寧明花山崖壁上的僮族史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明江兩岸崖畫中的花山崖畫的一部分,調查人認為反映的是古代壯族先民的事跡。此外,花山南的珠山、龍硤、高山等崖壁上也有同樣岩畫;花山以北,明江下游左右兩岸也有發現。

  
f6-019.GIF



  圖十九

  圖十九:(見四川省博物館、珙縣文化館《四川珙縣「棘人」懸棺及岩畫調查記》,文物出版社《文物資料叢刊》2期,187?95頁。)是在四川省珙縣洛表公社麻塘貝一帶的陡峭的岩壁上發現的岩畫。據調查者考證,這些岩畫應是土僚人的遺物。

  
f6-020.GIF



   圖廿  驅象

  
f6-021.GIF



  圖廿一  樹下群獸

  
f6-022a.GIF



   圖廿二  舞蹈

  
f6-023.GIF



  圖廿三  武士

  圖廿至廿三:(見林聲《滄源岩畫調查續記》,《文物》1983年2期,41?5頁。)採自雲南省滄源縣勁董至孟省大橋公路的東西兩側的崖壁上。據調查者研究,岩畫當係今傣族、佤族等的先民撣人、濮人的遺跡。另外,雲南境內在耿馬、怒江、路南、丘北、彌勒、西疇、麻栗坡、元江等處也有崖畫發現。

   
f6-024.GIF



  圖廿四

  圖廿四:轉引自林聲先生《試釋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片上的圖畫文字》(《文物》1964年5期34頁)。據林先生解釋:「銅片上所刻繪的乃是滇人對他們財富的一種登記或記錄」。(39頁)自上而下1.係孔雀;2.係手鐲;3.係籮筐,此處表所盛的谷物;4.係奴隸;5.係牛;6.係馬;7.係野豬(林先生解作吻部如犬而頭上有鬃的野獸);8.係豹子;9.係羊;10.牛角酒杯,代表酒;11.係一種器皿,代所盛之物,如鹽之類;12.

  同5;13.表示所獵取來的人頭;14、15同4、8;16.可能是宗教用具;17.係虎;18、19同13、4;20.可能是織機、梭和將織機係於腰上的帶子。下面銅片斷裂,所繪不明。上述銅片所記很可能是幾次戰爭的掠獲物(以橫線劃分);其中的圓圈表數量;身形表價值。

  
f6-025.GIF



  圖廿五

  圖廿五:(引自方國瑜編撰和志武參訂的《納西象形文字譜》497頁。)是納西族東已經《人類遷徙傳略》的一段。1.杉樹,文中三次表示「在大杉樹下」的意思。2.山羊,文中既表山羊,又表山羊叫,而且代表四句話中的七個(山羊)叫。3.象日沒將盡。借言表「不」,三字表九次不。4.草,代表四句話中的五個草。5.狗,又表狗叫,代表四句話中的七個(狗)叫。6.象領扣,納西族領扣是用金子做的,這裡表金子,引申為「可愛的」,形容山羊、狗、雞。7.裝乳的桶,這裡代表所裝的乳,用五次。8.

  表雞兼表雞鳴,用七次。9.解結,這裡借昔表示「白」。10.象米粒,表米,用五次。

  
f6-026.GIF



  圖廿六

  **在新石器時代,遺留在中原地區地下的較早的文化,考古學家稱它為「仰韶文化」,這是由最早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這種文化而得名的。據碳14(C14)年代的測定,這種文化據今約7000?000年,分布集中於渭水流域、汾河流域和豫西一帶。半坡、姜寨等是其典型遺址。在這類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刻劃符號,它們都刻在彩陶缽的口沿上(圖廿六)。(見石興邦《半坡氏族公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些符號刻劃規整,形狀、大小、所在部位都有規律。

  
f6-027.GIF



  圖廿七

  
f6-028.GIF



  圖廿八

   
f6-029-1.GIF

f6-029-2.GIF



  圖廿九

  
f6-030.GIF



  圖卅

  
f6-031.GIF



  圖卅一

  
f6-032.GIF



  圖卅二

  
f6-033.GIF



  圖卅三

   
f6-034.GIF



  圖卅四

  
f6-035.GIF



  圖卅五

  1象  2牛  3魚

  4龜  5弓  6鼎

  
f6-036.GIF



  1砍頭  2殺豬  3持刀  4持盾

  圖卅六

  
f6-037-1.GIF



  圖卅七

   
f6-037-2.GIF



  圖卅八

  
f6-037-3.GIF



  圖卅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