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大河报
传奇“幻茶”可生成盏里水丹青?
我第一次见到宋茶文化研究者丰智利是在他的茶庄里。说是茶庄,其实只是一间几平方米的门面房,里面堆满了茶叶与箱盒,一张小小的茶案。
作为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发起人,丰智利谈起来滔滔不绝:“有一句话叫‘唐煮宋点明沏泡’,说的是三个历史时期饮茶的方式:唐代是煎煮,宋代是冲点,明清是沏泡——这也基本上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饮茶方式了。”
宋茶承前启后,在历史上的位置很重要。
唐人饮茶,尚不能挣脱茶源于药的藩篱,采取的是煎煮的办法,茶具也多用碗,饮茶时茶末与茶汤同饮,饮后不留余滓;宋人饮茶,采取的是冲点的办法,茶具多是更小一点的盏,饮茶时先用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然后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
饮茶在宋代是百姓习俗,同样也是上层社会的最爱。从皇帝到大臣,都以品茗为乐。比如“小资皇帝”宋徽宗,不仅自己喝得不亦乐乎,还把饮茶“与人乐乐”,亲自动手撰写了《大观茶论》一书,炫耀自己的饮茶心得。
《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专门为茶撰写的著作,全书不过数千字,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这本书和蔡襄的《茶录》成为后世研究宋茶的经典读物。宋徽宗能留下这么一本名著,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倒是一件幸事。
蔡襄,宋代著名学者,《水浒传》里蔡京的堂兄。不过蔡襄的官声比蔡京强得多,属于正面人物。《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特地向皇帝推荐建安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不过数百字,却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宋代的茶艺继承唐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更加成熟和规范。抛弃了唐代饮茶必佐之姜桂的饮法后,宋代茶艺更注重茶本身,并不断细化,演化出十几种茶艺。
比如试茶,就是品赏茶色香味等茶的真韵。蔡襄《北苑十咏·试茶》的诗句“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说的就是建安试茶时的情景。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在《冬日北庭怀余杭旧僚属》一诗中也写道:“沙头寺院看花日,湖上楼台试茗天。”即使出使辽国之际,他还念念不忘昔日在杭州余杭试茶的胜景。
再比如均茶。均茶脱胎于唐茶,就是烹煎茶后,均分给在座的茶客品尝。当时的茶宴、茶会或会茶上,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茶艺。后来,均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滥觞。
宋代茶艺十几种,真正能够代表宋茶特色的,当数点茶、分茶和斗茶。
宋徽宗助长点茶之风盛行
点茶,是宋元时代独特的茶艺,是包括炙茶、碾罗、候汤、击拂、烹试等一套完整程序的茶技,各地点法虽然有差异,但基本点法大致相同。
点茶的第一个关键在于烘盏。《茶录》中说:凡欲点茶,先须烘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的第二个关键在候汤。蔡襄在《茶录》中说:“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云脚、粥面为点茶、斗茶中专用术语)。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候汤时,茶和汤的比例掌握是一大要诀,这就看点茶人的经验和手法了。因此,蔡襄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
最后的关键一步在击拂。前面几步都好理解,击拂究竟是干啥呢?据《大观茶论》描述,就是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说白了就是用茶匙或茶筅在茶盏里搅动、点击,击出汤花来。
北宋时期谁堪称点茶击拂第一人呢?当然是宋徽宗——别人水平再高,估计也不敢在天子面前招摇。宋徽宗不仅精通击拂,而且喜欢在群臣面前亲自点茶击拂,自称“自布茶”。
更有趣的是,这位击拂皇帝不仅经常把大臣们叫来显摆,还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在他撰写的《大观茶论》中,详细总结了他点茶击拂的心得:“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更奇特的是,宋徽宗总结出,每换一次汤,击出的汤花都不一样:“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皇帝如此,更助长了整个社会点茶之风盛行。宋代僧人德洪在《无学点茶乞诗》中描述了点茶的妙处:“政和官焙来何处,雪后晴窗欣共煮。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
其时,文士点茶、僧人点茶、官员点茶,城市、乡村无不点茶,乃至宋代歌馆酒肆等娱乐场所,将赏给献茶役夫的茶资和小费,称为“点花茶”。
宋代“幻茶”是个传说?
分茶,是个很有争议的宋代茶艺。
目前,茶史界对分茶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所谓分茶是均茶的别称,就是将茶分给朋友品尝。还有人认为分茶是点茶的别称。两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观点,就是分茶只是一个传说。
无他,因为史籍中记载的分茶太传奇了。
分茶是始于宋初、盛行于宋元的茶艺,又称“茶百戏”或“幻茶”。据《清异录》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山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如此看来,分茶不仅仅是茶艺,而且是一种类似于杂技的表演了。能在茶汤表面分出诗画一般的景象,一般人很难做到,就是善于表演的日本茶道高手,也未必能将茶汤表面幻化成诗画,所以后世不乏学者质疑分茶的存在。但茶史学者方健认为,分茶并非高不可攀,从诸多史料来看,分茶确实存在。
据《清异录》记载,宋代有一著名僧人福全,“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不仅能在汤面作画,还能在茶汤表面幻化出文字来,“成一句诗,并点四匝,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拥有这种本事的福全有一首诗夸耀自己的分茶技术:“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指茶圣陆羽),煎茶赢得好名声。”
宋代词人中不乏分茶好手,比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弄》中就自夸其分茶技艺:“晴窗细乳戏分茶”,说自己是分茶好手。《疏山东堂昼眠》中也说“吾尔解原梦,为我转云团”,夸他的小儿子陆子约也善于分茶。
南宋大家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也描写了一位高僧的分茶技巧:“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纳子。”这位显上人堪称宋代分茶专家,其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茶史学者方健认为,分茶与点茶有相似之处,但它是独立的一种宋代茶艺,难度更高。
在茶汤表面分出诗画一般的图案,究竟是传奇还是真实,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这种茶艺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清明河上虹桥之边,会有一群东京市民,围坐静观,期待那茶盏中一幅美丽的图案幻化而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