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32|回復: 1

[训诂学] 墙字的起源和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墙,古时写作牆,从嗇,爿声,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引申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 ... ... ...

墙,古时写作牆,从嗇,爿声,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引申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 ... ... ...

神奇的汉字系列之墙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许多爱情的端倪是在墙边发生的。比如晚唐小说〖三水小牍〗的〖飞烟传〗篇中,步飞烟和赵象的一见钟情,是因赵象在墙缝里窥见飞烟,顿时『神气俱丧,废食忘寐』,托人传情开始的;元杂剧〖墙头马上〗中,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恋爱,是在墙头一见,互生爱慕;明代白话小说〖王娇鸾百年长恨〗中,娇鸾在后花园打秋千,被周延章于『墙缺处』窥见,彼此倾心……相识离不开墙,男女的表白、互述衷肠也常选择在墙边:〖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在隔墙酬韵中,传递爱慕之情;〖软邮筒〗里,杜朗生与青霞,隔着墙,在和诗唱吟中暗通情愫……墙,现实生活中本是用来遮蔽、阻隔的,是一种制止他人进入的标志,为什么在古典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传情达意的好地方?

『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故曰垣蔽』

『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故曰垣蔽』

墙,古时写作牆,从嗇,爿声,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引申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说文解字〗说∶『墙,垣蔽也。』接着解释道:『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故曰垣蔽』。除此以外,汉语中还有多个字也表达『墙』的含义,比如垣:『垣,墙也。』可以看出,墙和垣基本是一个意思,微小的区别在于:高的叫墙,矮的叫垣。再比如壁:『壁,垣也。』壁字本义即为墙,成语断壁残垣由此而来。再比如序:『序,东西墙也。』序字本义为堂屋的东西墙,〖仪礼·燕礼〗中就有『宾升,立于序内,东方』的记载。

『墙』的含义,比如垣:『垣,墙也。』

『墙』的含义,比如垣:『垣,墙也。』

〖说文〗中所述的『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应该是墙最原始的功能。古代先民们出于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恐惧,支起了屋顶、筑起了墙以庇护自己的身体。〖释名〗中『墙,障也』表明了立起墙之后人的感受。由于其『高』,其『直立』,它也意味着『阻隔』,〖左传〗中记载齐桓公四十三年,『桓公病重,易牙、竖刁、卫开方,乘机作乱,禁锢桓公于病室,塞公门,筑高墙不准入内,冬公饿死。』这样一道墙,就彻底阻隔了桓公与外界的联系。后来,墙从遮蔽功能逐渐引申出了界限的功能,要有效地抵御风寒、遮蔽身体,几面墙的围合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墙的围合就界定出一定的区域来:各个城池的城墙,皇宫的宫墙,坊间的坊墙,宅第的院墙都代表了这一功能,李渔〖闲情偶记〗中说:『界墙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廓是也。』在这里,『墙』划定了特定的生活领域——皇族的、市民的、自家的——各个领域之间,界限分明,难以逾越。〖诗经·小雅·常棣〗中写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思说,兄弟在家里相争,但对外侮却能同心抵抗,远比一般朋友要好。这里的『墙』就有明确的区分内外的涵义,墙内是兄弟家族,墙外是外人。

那为什么在中国古典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墙却成为了爱情的滥觞呢?仔细琢磨,可以看出,墙在古人的笔下是一个矛盾的象征体——既是屏障,又是桥梁。所谓屏障,因为古时封建礼数严格,年轻男女单独相处、相恋几乎没有可能,此时墙可视为一种界限,是把他们隔离开来的冰冷的建筑。如〖牡丹亭〗里杜丽娘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墙内是自闭、禁锢之所,墙外却是烂漫、自由的天地。然而,墙又像是桥梁,隔开的是身体,隔不开的却是年轻男女向往爱情的心。此时的古人仿佛又有几分逆反的心理:越是压抑,就越要反抗;越是禁锢,就越要自由;现实得不到,就转之于想象;正常的途径被堵滞,就到文学里去寻找——你道高墙锁春深,我却偏要在墙边诉衷情;你道高墙可以限制身心,我却偏要跨越过去谈情说爱……今天看似稀松平常的爱情,在曾经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现实中的缺乏,人们才倍感珍惜,才会激发文人纵情抒写。

此外,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御外』。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古人修建的一道最长的墙——万里长城。它并不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墙,而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是一张严密的防御网、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用以阻隔敌骑的行动。它可以被称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在挥舞长枪大刀的冷兵器时代如此,即便是在有了先进武器的今天,长城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五千年的历史走来,这道墙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之一。它既是有形的,由一块块青砖砌成,守护着疆土的完整;也是无形的,由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构建而成,守卫着我们民族经久不衰、生生不息,让我们国家独具特色、屹立世界——『万里长城永不倒』,这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骄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9-1-27 17:55
墙,古时写作牆,从嗇,爿声,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引申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卢色凸 發表於 2025-4-1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垣蔽与情通:汉字"墙"的文化双重性考析》

"墙"字初文作"牆",从"嗇"(谷物)从"爿"(筑版),《说文》训为"垣蔽",其本义实为仓储之壁。甲金文中"嗇"象麦穗入廪之形,而"爿"为筑墙之版,二者会意,正合《诗经》"乃场乃疆"的农耕文明意象。繁体"牆"字仍存此古意,左侧"爿"部犹见版筑遗法。

墙之物理功用虽为阻隔,然其文化功能颇具辩证。考《营造法式》,古墙必有"孔""隙",此非工艺不精,实因"通气防潮"之需。恰是这些功能性孔隙,成就了文学中的"窥墙"母题。《孟子》"逾东家墙"已见端倪,至唐宋演为重要叙事空间。墙之阻隔性反促成"距离美学",恰合《礼记》"男女不杂坐"的礼制要求,使墙隙成为礼法秩序中难得的情感通道。

文学作品中"墙意象"的反复出现,实为"发乎情,止乎礼"的具象化表达。《西厢记》"隔墙花影动"与《飞烟传》"隙窥"情节,皆通过墙的物理阻隔与视觉穿透,构建"可望不可即"的审美张力。这种"隔而不断"的空间哲学,正是中国建筑"透风漏目"美学在文学中的延伸。墙之为物,既承《墨子》"城守"之重,又载《诗经》"乘彼垝垣"之轻,其文化意涵的辩证统一,恰是华夏文明"中和"精神的物质体现。
韩次 發表於 2025-4-3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墙垣考:从障蔽到情缘的汉字文化阐释》

墙(牆)字从"爿"从"嗇",甲骨文作"𡉄",象版筑之形。《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其中版筑技术正是墙垣营造之本。许慎《说文》释"墙"为"垣蔽",实含三重深意:一为物理屏障,《释名·释宫室》云"墙,障也";二为心理界限,《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的"竟"字即从"立"从"土",暗示疆界意识;三为礼制象征,《尚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将筑墙与治国并论。

墙之繁体"牆"中"爿"为声符兼义符,《说文》"爿,判木也",揭示早期墙体以木骨泥墙为主的营造方式。考古发现殷墟宫殿遗址的夯土墙厚达2米,印证《诗经·大雅·绵》"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的版筑工艺。而"嗇"部则暗示墙与农耕文明的关系,《谷梁传》注"嗇,爱惜也",墙体最初实为护粮之障。

文学作品中墙的"传情"功能,实为"障蔽"本义的辩证发展。《营造法式》载"墙高六尺,人不能窥",恰因这种阻隔反而催生窥探欲望。元杂剧《墙头马上》的"墙"兼具物理与象征双重阻隔,正如《园冶》所言"园墙隐约于萝间",中国园林的漏窗、花墙正是这种"隔而不断"美学的体现。崔莺莺"待月西厢下"的粉墙,实为礼教与情欲交锋的战场,《礼记·内则》"男女不杂坐"的规范在此遭遇挑战。

从文字学观之,"墙"的衍生字群构成完整语义场:"垣"特指矮墙,《尔雅》"墙谓之垣";"壁"侧重室内隔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徒四壁立";"墉"指高墙,《诗经·召南》"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堵"则量化墙体,《论语》"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郑玄注"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可见等级差异。这些分化正反映古代建筑制度的精密化。

墙的文化悖论在于:既是"内外有别"的礼制符号(《周易·系辞》"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又是"红杏出墙"的情感通道。这种矛盾统一于汉字本身——"牆"字中"爿"的垂直线与"嗇"的横线构成空间分割,恰似版筑墙的夯层,在阻隔中隐含穿透的可能。理解此理,便知《西厢记》"隔墙花影动"不仅是爱情场景,更是中华空间哲学的文学呈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