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考古网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汇会4月12日下午2:30 在国谊宾馆继续进行,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主持会议。下午报告项目有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新疆伊犁汤巴勒萨伊墓地与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甘肃清水李崖西周遗址、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等9项项目。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堆积丰富、时代跨度时间较长,在川西南乃至金沙江流域是首次发现。演讲者分别介绍了该遗址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明清文化时期的遗存,同时详细分析了遗址所展示出的两种文化面貌,以当地土著文化为主体,同时又有峡江流域、成都平原等外来文化因素影响。演讲者提到发现鹅卵石铺底的墓葬,这在金沙江流域发现都比较少见,认为可能为当地土著文化习俗。作为文化交汇的漩涡地带,宜宾石柱地遗址对研究当地文化谱系以及文化互动有重要意义。
赵海涛先生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做了汇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实施的重要遗址点,二里头遗址本年度以搞清钻探中发现的巨型坑的范围、内涵、年代与演变等详细情况为目标,同时探讨以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宫室营建制度等课题。赵海涛先生详细介绍了5号基址和巨型坑的情况:巨型坑内存在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晚段到四期晚段的连续堆积,发现有大片用陶片铺垫的活动面、祭品为猪的祭祀遗迹、地面经过夯打并用火烧烤的房址及灶、长期踩踏形成的坚硬路土面等遗迹。发掘者在发掘的同时充分切实贯彻多学科合作(动物骨骼鉴定、植物遗存提取、GIS、遥感探测、三维扫描等)、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社会考古学的思路,用最小限度的发掘,注重遗存堆积过程的观察和复原,争取获取最多的古代社会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
新疆伊犁汤巴勒萨伊墓地与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是安德罗诺沃文化在伊犁河流域分布的地方类型,据测得碳十四数据显示其年代距今3300年左右,属于安德罗诺文化晚期。阮秋荣先生分别介绍了汤巴勒萨伊墓地、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出土墓葬的详细情况。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在特克斯县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则是竖穴石室和木椁墓),土葬、火葬共存,葬式均为侧身屈肢,头一般向西或西南,墓葬形制及葬俗葬式方面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大量圈足器、带短墓道的石室墓等都不见于安德罗诺沃文化。发掘者认为根据其文化面貌可以将其命名为安德罗诺沃文化汤巴拉萨伊类型。
继曾侯乙墓发掘后近三十年来在湖北汉东地区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演讲者介绍了墓葬形制、出土随葬品尤其是铜器、原始瓷器等遗物的详细情况。大多数墓葬有葬具,基本都为东西向,人骨多已腐朽,但可辨葬式仰身直肢,头皆向东。随葬品放置在棺椁外的熟土二层台上,部分大型墓葬坑边发现有4-6个不等的柱洞(作用尚不明晰)。通过铜器铭文研究可知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的一处曾侯家族墓地。这是西周曾国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调查确定了周围庙台子遗址群是都城遗址,也汉东方国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
为寻找秦先祖非子封地“秦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牛头河流域进行了调查,发掘了其中文化堆积最为丰富的李崖遗址。甘肃清水李崖西周遗址发现了始建于北魏的白土崖古城以及西周时期的遗存:墓葬19座(秦文化墓葬15座,寺洼文化墓葬4座),灰坑30个。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按照规模可分为三种。墓葬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多仰身直肢葬、带腰坑殉狗。随葬陶器多者30件,少者1件,铜器仅发现1件。李崖遗址这批墓葬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演讲者提出,随葬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陶器具有显著的商式风格,如方唇分档鬲、带三角纹的陶簋等,再加上腰坑殉狗的葬俗,表明早期秦文化与商文化有着某种渊源关系;遗址的繁荣期在西周时期,进入东周则很快废弃,这与非子至秦仲四代居秦邑,至庄公迁徙至西犬丘的文献记载大致吻合,发掘者认为李崖遗址为非子封邑是有可能的。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发现了墓葬137座,窑址、灰坑、灰沟、灶址等,演讲者重点介绍了已经发掘的四十多座墓葬的情况。墓葬多为东西向,尚无明确的排列规律可循;从规模上可分大、中、小型三种,均为土圹竖穴木椁(棺)墓,分为封石与封土墓两类。封石墓是指在圹口与生土二层台之间封盖大河卵石者,多为中小型墓,但随葬品皆较丰富,以铜器为主,包括具有东北地区特点的曲刃青铜短剑、双胡戈等兵器以及燕文化特点的铜礼器。封土墓以往发现多为小型墓,随葬品较少,以燕式陶器为主。2011年发掘的M40为封土墓,规格则较大。绝大部分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延续至汉初。墓地延续的时间与文献记载的秦开却胡、燕设五郡时期大体相当,诸墓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徐光冀先生评价 “该遗址最重要的意义是证明了秦开却胡之前燕人就来到了这里”。
位于陕西黄陵寨头河的战国戎人墓地已发掘墓葬90座、马坑2座以及殉埋青铜短矛的方坑1座,演讲者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解。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东西向居多;墓主头向以东向居多,南北向墓葬头向均朝北;葬式以仰身直肢为大宗,还发现屈肢葬6座、二次葬5座和解体葬1座;大多数墓葬内发现有棺、椁等朽木灰痕,葬具有单棺和一棺一椁两类。墓室规模以2.5×1.5米为界,划分为大、中、小三类,似有等级差异。所有墓葬间没有打破关系。马坑里未发现任何有关马车的遗物和遗迹。演讲者提到墓葬中随葬的带钩都未放置在墓主腰部,为研究带钩用途提供了新资料。发掘者对出土遗物进行分析,发现此墓地主体是以铲足鬲、侈口罐等为代表的戎人遗存,其次是以矮足鬲为代表的乙组遗存,这是战国时期魏文化因素。此墓地是目前发现的最深入“中原腹地”的戎人遗存,为戎人与魏之关系提供了新线索,对于研究战国晚期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卜工先生详细介绍了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的发现、年代、布局、意义。该建筑遗址发现的秦汉时期遗迹包括:壕沟1条,建筑基址5座,排水沟3条,陶窑1座,水井1座,灰坑21座,灰沟10条。遗物十分丰富,包括建筑材料、陶器、石器、铁器以及其他物品如封泥、铁矿石、碳化植物(粟)标本等。发掘者通过地层科学地区分出了战国末期(秦代)和西汉早期(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同时认为狮雄山遗址不仅止是宫殿遗址,而是一座由壕沟和建筑遗迹共同构建的城址,是岭南城址的新类型,它的发现为岭南的秦汉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为南越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备受关注的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已基本明确了陵园的基本结构和平面布局。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12座、陪葬坑3座,出土了大量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都极为罕见。演讲者展示了墓葬结构及精美随葬品,从墓葬的形制、规格、墓室结构(黄肠题凑)、玉棺玉衣制度、高等级随葬品、刻有“江都宦者容一升重三斤”铭文铜行灯与“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授邸”铭文银盘等诸多方面,推测大云山一号墓的墓主人当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为西汉江都王刘非的陵园。
王巍所长最后对报告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下午演讲非常精彩,各有新意:宜宾石柱地遗址为川南地区考古提供了新资料;二里头遗址是一个老遗址,最新发掘展示了二里头二期到四期宫室制度的重要资料;新疆地区与安德罗诺文化有重要关系,之前我们对安德罗诺文化没有发言权,现在新疆地区的发现让我们有了发言权;叶家山墓地是一个重要发现,它把曾国历史向前提早了500年,同时它的铜器铭文等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李崖西周遗址对早期秦文化乃至来源提供了新资料;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为了解战国时期燕国的经略提供了重要资料,徐光冀先生评价'该遗址最重要的意义是证明了秦开却胡之前燕人就来到了这里';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为研究戎人与魏文化关系提供新视角;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填补了岭南地区西汉汉早期城址的空白;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文物最丰富,工作也是最细致的王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