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25|回復: 2

[国学教育研究] 科学认读 让8岁孩子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教育尝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10-19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200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央教科所

  “科学认读”的提出是基于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语文教育现象的长期困惑。 90 年代初我连续听了上百节语文课,总的感觉是僵化、呆板、说教。理应最能表现出形象、审美和言语创造力的语文学科反而变得味同嚼腊,了无生机。当然,这样的感觉不是我一个人,甚至连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这样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后果呢?是应试教育?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水平不能适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关键还是要从语文自身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还是不会语文?难道真的要用大学语文来完成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吗?大学语文盛行了几年事实上并不理想。我想起了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的话:“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字和语言的感受力,到以后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当然我无意否认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我只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从科学的层面上,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还要符合时代和现代社会的特征,找到一个如语言学家张志公所希望的,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字和语言的感觉力。

  良好的文字和语言感受力的基础在阅读。阅读既是良好文字语言感受力的表现和再现,阅读能力的形成又要依赖于持久的阅读兴趣。孩子只有爱阅读,多阅读,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水平,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悖论是:你让孩子从小多阅读,但一般从七岁才开始教识字,二年级读完才认识 1000 多字。一方面你要求,甚至规定孩子有多大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孩子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升到三年级还不能解决自主阅读的问题。也许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机制自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是否也在给自己制造一个误区:只有到孩子上一年级的年龄才能教他们识字学习。我们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否过于保守,我们对汉字特征的认识是否很不充分。脑科学既然证明 5 岁孩子的脑重量几乎已与成人逼近;教育心理学既然证明语言摹仿的临界产生于 3 岁左右的孩子。我们相信,钢琴、绘画、体操等都因童子功而成功,那么,语言可能更要重视儿童阶段潜能的引导和开发。当然,这样的类比,并不是给孩子套上枷锁进行机械训练,我的设想是:能否抓住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临界点,充分利用汉字、汉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对孩子进行随风潜入夜式的渗透和熏陶,让孩子在自由身心的状态下进行文字的辨识和句式的认读,从而尽快让大多数孩子在 8 岁左右就能掌握(不一定都要求音、形、义三者) 2500 个以上的汉字,它的一个直接成果是:让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提前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我想,它的延伸功能一定能够为语文教育质量提供真正的,内在的和源源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和以后的教育实验称之为“科学认读”。科学,一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就是符合汉字、汉语文化的特征;认读,认与读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它是符号辨识和内容体验的有机统一。科学认读简单明了的定义,就是让儿童在活生生的多元动态环境中高效快速地识字阅读,我们也将之称为生态化认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提出让美国的儿童在 8 岁时都能自主阅读。我以为汉字比英文更有优势。怀疑汉字的优势,不是今天才发生。五六十年代就有“走拼音化道路”一说,事实上是行不通的。王选的激光照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汉字的看法,汉字现代化、信息化不但可行,而且有独特的魅力。中国的汉字可以说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最能契合,最有吻合度。汉字的根本特征和优势在哪里呢?《周易·系辞》中说文字起源于八卦,是由庖牺氏创造的。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字起源于象形。历史上流行的“仓颉造字”,许慎《说文解字》所讲的“六书”,其中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象形,在象形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指事、会意和形声。这样的造字方法,是很能调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象形最具直观性;指事给形象一个特定的指向,并赋予它事物的意义;会意则让符号转化为事物的含义和价值,它最能促进人的理解记忆。有学者认为,汉字的初始期就表现出了其“集形短句”的优势和特点,它往往由几个象形文字组成,虽不能构成词组,但能完整地反映一个事物或事件的过程。这个“集形短句”如果是现代就是“集字短句”了。而中国的字恰恰是来于形的。于是,我们就想到,文字的本质还是社会生活图景的浓缩和写照。这就为孩童启蒙学习提供了可能,基于“形”,利用“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与生俱来的摹仿习性和交流愿望,让孩子自主阅读各类文字和“集形短句”。这个学习的方式其实一直存在,如一次我在泰州听幼儿园的语言课,老师投影出“燕子向南飞”的图形文字,小朋友都认识“南”字,原来泰州生产麻将牌,麻将牌的“东南西北中”,这里的孩子都认识。这就是生活图景和符号文字识记的关系。城里的孩子谁不认识“麦当劳”“肯德基”?孩子处在那个社会环境,儿童身在哪个生活场景,如何因势利导让孩子天性中的积极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碰撞对接,并且通过对接使识字教学日常生活化、趣味化和游戏化。在这种情形下的识字教学,不但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而且会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活泼开朗,更加使孩子的天性和社会生活衔接互动起来。

  科学认读在幼儿园孩子中的实验,我们在 8 年前就开始了,有人曾担心,让幼儿园的孩子认字,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是否会对孩子日后的小学语文学习形成消极因素?甚至给语文教学添乱?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担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的实验从小班起,既循序渐进,又随机跳跃;既有科学的教学设计,又依据儿童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三年以后,识字最多的达 3000 ,最少的也有 300 多。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识字量的多少并不一定代表这个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更不意味着以后一定能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我们只是认为,识字作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学习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增强对民族、对母语的情感,可以较早地形成阅读的兴趣。我们所讲的自主阅读是以教育的价值和文化的功能两个层面上来认定的,而不仅仅是认识多少字的问题。

  当然,阅读的前提是对文字符号的识记,无论原始文字的结绳记事,还是金文中的“集形短句”,都要以符号识记为条件,但是识记不是目的。可以这样说,科学认读的重心还是在于读。在生活中读,在环境中读,在社会中读,在与别人交流中读,在摹仿游戏中读。在这期间,老师家长的引导、指导和着意的艺术化教育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新一轮课程标准对儿童自主阅读已有新的要求,希望有一部分学校或者在较发达地区的学校一二年级就能让孩子认识 2500 个以上的汉字,并通过对汉字的识记掌握来促进孩子较早进入自主阅读,再通过阅读时间的保证和阅读量的增加,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一部分实验小学按照新课程要求试验——他们主要通过自编教材让识字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式上有儿歌童话,还有词组短句,效果很不错。这些实验学校的做法也就是科学地对待识字教学,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在教学要求上,有些方面提高了(一二年级识字量),有些方面则降低了,识字不一定要字形义全掌握,有些字只要求整体认读即可。这个做法实际上也是充分利用了汉字和汉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儿童的心理生理的特点。应该说,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所倡导的理念和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我们早几年的实践和认识是一致的,一些实验小学通过趣味识字等多种方法增加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与我们的科学认读也具有共性,不过我们把培养目标降低了一个年龄段。我们不能说是“科学认读”的实验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但“科学认读”的理念和实验事实上影响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包括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建立 0 到 8 岁的学段概念,是否意味着小学的学制和课程也有必要重新考量与设计?我们不敢奢望一夜之间对传统教育做出颠覆性的改变,但遵循儿童天性和符合时代学习规律的方法一定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儿童的大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智力宝库,它的巨大潜能也许我们只能看到其冰心一角,它更多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去发现。汉字是拥有五千年甚至是更长历史的文化矿藏,对它的认识和现代化利用也许刚刚才开始。所有这些,都在“科学认读”的尝试和探索的视野之中。我们相信,如果按照这个想法和思路做下去,那么,我们的理想:让 8 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自主阅读,就一定能够实现,到那时它不仅仅是教育,它对我国母语文化的长盛不衰,它对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我们进行“科学认读”实验的初衷,这也是我们大力倡导和热切呼唤“科学认读”目的之所在。
吴文艳 發表於 2012-2-22 00:20 | 顯示全部樓層
嗯。。。。。呵呵。。。。
勤恳 發表於 2020-8-7 02: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科学认读』的提出是基于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语文教育现象的长期困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