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9|回復: 0

[通背拳] 八极拳讲座2:八极拳的风格与技法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2-2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博客
     武术网资料我国古代的拳术,发展到明代时,基本上分成了长拳、短打两大类别。对武术而言,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是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八极是流传有绪的古典拳术,“诚为国术中最名贵之精品也”。从传统的类属上讲,它应该属于短打类。这是马凤图先生生前一直不断加以阐扬的一个观点,我个人也愿意继续对这个观点有所诠解。先父曾对八极有一个著名的题词:
 
   “岳山八极,开门短拳;七刚三柔,龙翔虎潜。”
 
   “岳山八极”问题暂不涉及,留下以后再谈。“开门”是八极的别名,已见敝作《八极拳古今谈之二》。“短拳”是短打的异称,曾见于戚继光《拳经·探马势》:“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接下来,“七刚三柔”是对八极劲力特点的一个估量和定位,是说八极是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的拳法。“龙翔虎潜”是一种形容,一个比拟,意在强调长短互补、刚柔相济,落实到具体技术上,是指八极与劈挂的结合。
 
    八极是以刚劲为主的拳法,这一点自“吕红八下虽刚”以来,各家八极名师和武术研究者的论述基本无异议。如前文曾论及,已故的台湾八极拳家刘云樵先生,是当代八极传扬海外的功臣。80年代初,他曾出版了《八极拳术图说》一书,这是至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八极拳著述中最有份量的一种。刘先生有《八极、劈挂歌诀》之作,文义俱胜,堪称此类作品中难得之佳作。全文甚长,我谨截取其中的一段,与读者一起研读:
 
   “八极厚重,又不可流于笨拙;劈挂便捷,尤最忌蹈轻艳。八极如虎之威猛,劈挂如鹰之峻切。八极多直进之法,劈挂擅迂回之计。八极要打得步步如木桩深植,劈挂要打得手手赛蝴蝶翩飞。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里调刚。八极之功成,当得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到,每具猿臂蛇腰之致。”
 
   如上,刘云樵先生用来形容八极的词语,如“厚重”、“威猛”、“步步如木桩深植”、“虎背熊腰”等,都是在揭示和强调八极拳以刚为主的劲力风格。云樵先生明确指出:“八极是刚中有柔”,这个定位与先父的“七刚三柔”基本相合。至于刘先生强调八极与劈挂的融会贯通,更是与先父和先二叔父一生所汲汲追求的武艺境界若合符节,也是八极前辈名家李书文先生所追求的境界,故李书文一系的八极传派,无论在海内海外,基本上都是这个讲法,最多是有些局部的歧见。足见,百年来八极拳的主流派在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值得八极拳研究者有所留意的地方。
 
   作为北方短打类型的拳法,八极具有某种典型性。这是个说起来话长的话题,我只能简括为三点来讲。
 
   第一,从套路结构上讲,八极拳的套子只大小两种,小架只十几个动作,可谓简洁之极;大架(即八极拳,合练为对接)虽有四十多个动作,实际如除去重复者,也不过二十来个动作。套路短小,结构简洁洗练,是短打类拳术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点被八极拳所充分体现。
 
   第二,招势和劲道以短促爆烈为主。八极讲近身攻战,讲顶讲缠,讲以突发的贴身冲撞制敌,讲以肩、肘、胯、膝发力制敌。这些都是短打类特点。八极这些技术特点不但与遐举遥击、长刁冷抽式的长拳(注意,不是当代“竞技武术”所谓‘长拳’)打法不同,而且与同属短打类的某些专以双拳近距离克敌的拳法亦不同,可称为短中之短,近中之近。
 
第三,但凡古典短打类拳法,无论南北,都不以腿法见长,不强调用腿,特别是不强调用高腿。八极拳的这一特点有目共睹,毋需我再描述了。
 
二  八极拳最重顶、缠二法,这是八极的精要,是六开八招之核心。
 
    顶,本质上是用肘攻敌之法,泛义讲,也指八极一切破身而进的招势,所以六开以“顶”字为总领。用肘击敌之法由来尚矣!戚继光曾讲到明代有“张伯敬之打”,明人何良臣则写作“张伯敬之肘”,亦见用肘之法早在明代已成专学,张伯敬就此立名天下。当代传统拳法中讲肘的也时有所见,但都不及八极讲得多,讲得严实,讲得仔细入微。在八极中,顶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招,如里、外门顶肘、背后肘等,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法”’是攻击对家的最主要的法则,是致敌于败危的终极手段。因此,顶字在八极,借用戚继光的一句话说,是:“势势之中,着着之内,不离是法。”
 
    用顶必得贴近对家,而贴近又谈何容易!于是,前提是胆气要壮,要敢于破“门”而人,敢于在对家壁垒森严、严防固守之下,见缝插针,猛攻硬闯,舍身制敌。当然,舍身制敌也要有方法技巧,仅凭勇气冒然攻取是不行的。但,任何方法,不管有多茂妙多神奇,它永远只对胆气充沛,敢于付诸实践者有用;戚继光讲:“临敌无胆向前,空白眼明手便!”讲的便是这个道理,这是武林中的千古至理名言。先父和先舅父罗文源先生一生最爱说这样一句话:“舍得宝,换得宝,舍得珍珠换玛瑙!”也是要我们时时记住,不敢或不能舍身人敌者,侈谈顶劲如何如何了得,终究是一句堂皇的空话!
 
    缠,性质与顶相同,有具体的着数,如大家所熟悉的小缠、大缠,而本质上是一个“法”,属于“靠”法。靠,是贴近对家主要以躯体制敌的方法。以躯体制敌,力的突出点往往在肩在胯,但要点是两个,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借助于强大的惯性冲撞,八极称之为“旱地行舟”;二是不能拙力相向,一定要把握力的传递轨迹,以随机应变,即戚继光所谓“遇巧就拿就跌”。八极的小缠是一把拿法,有“金丝缠腕”的雅名,其实是个普通招数,各家拳法多有之。大缠,还有势法相近的朝阳手,则是八极靠法招势的代表,也是体现所谓崩、撼、突、击、挨、傍、挤、靠劲力风格的主招。凡切实练过八极的人都知道,大缠和朝阳手的基本练法并不复杂,就是两个人进进退退、反反复复地真碰实撞,通过这种碰撞练习来提高自身质量,强化抗击和反击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种假试合练习中,逐步提高实战感应水平,为过渡到实战铺垫基础。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掌故。
 
    已故的何福生先生是当代武坛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者,他学艺甚多,摔打兼长,也擅长八极,而且练得稳健厚实,极见功底。同台湾李元智先生一样,他们二位的八极都是当年在中央国术馆时跟我的二叔马英图先生学的,这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有明确记述。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我们兄弟与何先生见面总以师兄弟相称。何先生生前多次跟贤达和我讲到,中央国术馆创办之初,因为他的家与国术馆相邻,所以每天都去馆里看打拳,看着看着便跟着练起来了,而且得到马英图先生的偏爱。他说,那时,英图先生----大家习惯上尊称“二爷”----经常带着一群小伙子练八极,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二爷光着膀子站在一头,另一头的学员们也都光着膀子,挨着个儿向二爷进“大缠”,左一个,右一个,照实子冲撞,而差不多每个学生都被他撞出来,有的甚至被撞得人仰马翻!练上一阵,双方的位置又调过采,学员们轮流取守势,再由二爷进大缠,同样,又是一个个被撞出去……何先生说,看着二爷高大强健的体魄,超人的功力和谈笑风生的大家气度,还有学员们一个个前赴后继、生龙活虎的样子,那场面真让人振奋,让人不由得想上场子试——试……
 
 
1215206cg1f621f6e2p160.jpg
 
八极巨擘:马英图公(1898-1956)
121523iigavzi47cfjgua4.jpg
何福生、沙国政对练
 
 
    众所周知,八极是最讲实力的拳法。正是在这一点上,八极没受太多流俗虚妄之说的浸染,没有为自己设置什么玄妙莫测的说词和外观,较多的保存着古典武艺朴素实用的特点。
 
    所谓“实力”,依通常的理解,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拳家所谓“本力”,也即体质,当然,体质是个综合概念,由诸多因素构成,而八极把力量摆在第一位,强调“本鸿则利宽,力充则势厚”。身体太过瘦小,力量太过单簿,一切轻巧取人、以柔克刚的法门便都成了空幻的想像。二是功力,就是功夫,指练武者的训练水平。没有经受过正规训练,没有经过从磕磕碰碰到真打实摔的科学而严酷的专门训练,什么高招绝招便都使不出来,再高明的祖传秘招也没有用。二者俱佳,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者,便是强手。这些话听上去似乎太过简单,殊不知在武术的天地里,一切真实可靠的技艺都以简洁明快、可知可行为特点,凡复杂而繁琐的东西,凡靠神秘主义粉饰包装的东西,十之八九都是自欺欺人伪劣品,是摇唇鼓舌者之流的嘴上功夫。“嘴把势”们贻害武术,犹如清谈误国,可谓其来久矣,二者虽有大小轻重之不同,其理则一也!
 
    话题还回到八极的“靠”上来。
 
    “靠”是古老的技术概念,是拳术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成分。从源头上看,以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而言,就至少出现过“搅靠”、“滚穿劈靠”、“穿心肘靠”、“靠身搬打”、“跤靠跌”等名目,足见在戚继光的时代里,“靠”的技术理念相当丰富,用法多种多样。明代以后,流传有绪的传统拳术里,“靠”法亦多有所见。
 
    众所周知,太极拳讲“靠”。与太极拳的创始可能有关系的陈王廷,留下一首《拳经总歌》,是他读戚继光《拳经》的心得之作。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最为后世太极拳家看重,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理论的发端。对此说,我暂不表示看法上的异同。我要说的是,陈王廷的确是一位精读了《拳经》并能有所悟解的拳家。第一,他注意到了戚氏讲的“靠”不是一招一势,而是“诸靠”,是一个技术群;第二,以文献记载而言,陈氏第一次明确的将“诸靠”与“缠绕”联结一起,相提并论,这又显现出他深厚的拳学素养。因为这一点在《拳经》中并无任何文字提示,能悟解到它,需要有技术上的真传实授,或者要靠长时间的精研沉思。显然,这两点都不是一般的浅学武人所能做得到的,更不要说那些冒充武人的张铁臂之流。
 
    太极拳以外,讲“靠”的拳种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恕不例述。
 
    在技术形式上,八极的“靠”主要有侧靠和背靠两类,侧靠是大宗,如大缠、朝阳手都属侧靠。用法上,起势要陡,发力要爆,还有,一定要下势,就是重心要低,不然则不但容易显露意图,而且会减弱效果。背靠有全背靠和侧背靠两种,俗称“铁山靠”或“贴山靠”,实际都是“贴身靠”的音论。这是近战中突然背身靠击之法,理想的境界是将对家挤在角落里,形成夹击效果。当然,这是假设,一切假设的招势都有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两种前景,民间拳师往往主要靠假设来设计招数和变化,自然不可行性居多,这正是武术总体上越来唬流于虚花的原因之一。所以,先父强调,贴身背击必须立足于“当面定计”,也就是当面强攻硬上,一招制敌,不然反有危险。于是,技术要求就很高,没有十分扎实的功底就不敢贸然用之。 
 
    如前所论,靠法的核心是“缠”。八极有“缠丝劲”一说,刘云樵先生曾有所阐述,我以为文字不太好懂,似不及先父所讲浅近明白。先父言道:
 
    “缠丝劲就是螺旋劲,讲发力攻敌必须直中带旋,旋中求直,直者求其速达,旋者求其劲锐,直中有旋,方能调动周身百骸之力施于一点。”他还有《咏八极·项肘》云:
 
    “八方凑力在中轴,周身抖动势如虎;内藏一招螺旋肘,打遍千人不见手。”读者不难理解,先父是从速度与力度的高度协调来讲解缠丝劲的。“中轴”当然是指躯干,力量积贮地是在中轴,再由中轴向某个方向放射出去,犹如“猛虎抖毛”,也叫“狮子抖水”。这是形容力量的聚合与释放,而力释放轨迹是螺旋状的。这是从大处讲。从每个招势讲,也往往以螺旋运行方式使力量和速度达到饱合状态,而顶肘的实用尤应如此,所以,顶肘又可称为“螺旋肘”。“不见手”两解,一是说无对手;一是说只用肘而不用手。
 
    在八极拳里(在六合枪里更明显),缠丝劲的训练和实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此事说来话多,只能以后再谈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