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2|回復: 0

[咏春拳] 咏春拳修炼秘笈口诀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4-3 2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术网资料
       咏春绝技 源自少林 招无虎鹤 法无五行
  只谈线位 力与角度 同门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 始是功夫 内外相消 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 发劲似猫 朝形似鸡 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 手脚互通 门分内外 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 力从地起 发劲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 切忌出手 寸内发劲 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 散尽发尽 力有八种 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 蓄谷松散 线有安危 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关 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 十者九坏 演挟跪撑 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 必须落马 蹬腰作势 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 中不过争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 打须有势 三角朝形 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转马朝形 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 以横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无身打颈 怕打终打 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 以守为攻 追形接打 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 寻桥打手 追形之始 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 箭槌八种 走马斜角 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 半全起脚 练力之法 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 清脆玲珑 先松後紧 再紧後松
  松松紧紧 循环不穷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 配合由勤 手脚属我 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 气提不利 意沉身稳 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发力 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 喉咙争膊 嘴不闭气 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 语出如宁 拳争掌膊 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 抛桥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 困刮耕摊 可从中破 困手横拦
  绑有正错 错非真错 按头屹尾 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 有影无形 武欲精通 唯从苦练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虽齐 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 将形补位 因缘各就 殊途同归


      咏春拳是中国武术门派之一,五十年代由叶问带来香港、从七十年代开始,由梁挺首先带往德国,从此在欧洲快速发展,为多国特警所采用的拳术。咏春拳术以一套实际拳术战斗理论为主,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前辈们进而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的训练系统,由单纯的静态气功及手部动作开始,直至意念反应全身总体运动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训练「黐手」阶段,由於是练习自然反应,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兴趣。所以凶猛的咏春拳术训练可以上擂台比赛,而一般训练亦可视作长期强身运动。


--------------------


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