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4|回復: 0

[形意拳] 形意拳与温家拳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2-2-26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武林志
武术网资料: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在武术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少,而且所研究和涉及的内容也都是单一拳种的研究,对各拳种之间存在的横向联系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到目前为止,写武术史只能是分阶段地对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按拳种孤立加以介绍,而对于各个拳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却没有涉及。任何一个拳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断续的。要想研究武术的发展演变史,就必须对各拳种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探讨,这一问题是过去武术界所忌讳和回避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温家拳和形意拳拳理的分析、研究和对比,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初步得出形意拳和温家拳系同出一源的结论。
关于“温家”
温家拳是武术史研究者所熟习的拳种,早在元明时期,就有许多军事家、武学大师在其著作中有所记载。明将戚继光(公元1528~1587)在《纪效新书》中写道:“古今拳家,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少林棍说》有如下记载:“长枪有杨家、马家、沙家之类。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皆因独步神奇,故不泥陈迹。” 明代大文学家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在其《武编.拳》中则对温家拳作了更详细的介绍。文中写道:“……数温家七十二行拳、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在这位文学家的书中记有不少有关温家拳的材料,而且唐荆川本人就可能是练温家拳的。因为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家有谱,今不能尽述也。”但是他仍然“略具数节于后”地作了介绍,据记载戚继光也曾在武艺上向荆川先生请教过。唐荆川的论著已成为研究温家拳法和传统武术的重要史料。年辈略晚于唐、戚的兵学著作家何良臣也曾在其论著中谈及温家拳。
从明代的这几部武术经典著作来看,文中都曾明确地提到温家拳法,并且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温家拳法早在明代就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拳术体系。但是近百年来,则很少有人谈及温家。清末王道元先生在形意名家刘殿琛的《形意拳术抉微》(以下简称《抉》)一书的序言中就曾为温家拳法在近代“书缺有间乃无传人”而深为叹惜。事实上,现代有不少人多年所习拳法即属温家拳系,却对温家拳一无所知。在河北和北京的一些戳脚翻子传人手中就辈辈留传着手抄本的温家拳法之经典——《温家教育术》(以下简称《温》)。文中对温家拳法的主要内容,如地行拳、鸳鸯脚、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番等逐一作了介绍。从中不难看出,当今流传在北京的戳脚翻子和八闪番等拳种均属温家拳系。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描写武松醉打蒋门神:“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段精彩的描写无论从招术的名称,还是从实际技法的运用来看,均与现代的戳脚技法相同。如果推断北宋时期(小说中的年代)已有温家拳系的武术存在尚感证据不足,那么推断在撰写《水浒传》的年代(约1400年)温家拳系已然存在则应是无疑的了。
关于形意拳
形意拳是北方十分普及的拳种。关于形意拳的起源虽然有许多传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有据可查,仅能考证到明末姬际可。姬际可,字龙峰(约1590~1678)。据考证,形意拳形成于明末清初。在姬际可后,形意拳分为两大支,即北派山西戴龙邦一支,南派马学礼一支。近百年来各代名家留下不少形意拳的经典论著。笔者在拜读其中部分经典论著时,将其与温家拳系的代表作《温》作了对比分析,发现形意拳与温家拳在拳理上的相同之处竟然如此之多。
形意拳与温家拳拳理及技法之异同
一、拳理中主要的相同之处
形意拳与温家拳在拳理上的相同之处很多,本文择其主要几点作如下对照。
1.拳之“八要”
“八要”一直被视为形意拳之母,《抉》中第二章“练气说”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温》中的“练气说论”虽无“八要”的提法,但是有关练气的概述却与《抉》相符,而且较之《抉》更详细地论述了练气先求三经(水津经、血筋经、易筋经)的练功之法。而“八要”中的内容则在《温》的其他章节中各有详细论述。
抉》中称:“三心要并者,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者所以使气会于一处,盖顶心不往下则上之气不能入于丹田,脚心不往上则下之气不能收于丹田,手心不往回则外之气不能缩于丹田,故三心一并而气始可归于一也。”
《温》中写道:“三心要并,是顶心手心脚心。顶心要紧,手心要扣,脚心要扣,使气会于一处。顶心不紧则张,气散意乱,气不能入于丹田;脚心不扣则张,下肢进退足根无力,步法则乱,气不能返于丹田;手心不收扣则张,上肢无力,气不能收于丹田。三心齐扣气始可归于丹田……”《温》中用“一紧、二扣”以及相应的“三张”对“三心要并”作了概括,其要领与形意拳是基本一致的。
关于形意拳的“三意要连”,《抉》中写道:“三意要连者,心意气意力意三者连而为一,即所谓内三合也……”在《温》中则称:“六意要连者,脑意心意气意力意筋意血意六意连而为一,即所谓内六合也。”这是与温家拳法中的六合论说相符相生的。其中有关六意与六合的论述和形意拳在拳理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又较之形意拳的“内外三合”与“三意要连”更精辟和细腻。
形意拳“八要”中有关“四梢要齐,心要暇,三尖要对,眼要毒”等的论述,则分别在《温》中的“蔽四梢说论”、“三稳易言论”、“三尖比论”和“眼比要论”等章节中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两者不仅拳理一致,甚至在个别词句上更是难以区分。
2.“五行”与“六合”
“五行”与“六合”是形意拳拳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各版本的形意拳经中均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形意拳中,“五行”分内外。而《温》中也有“内外五行论”。两者的内五行是完全一致的,外五行则有所别。
至于“六合”,《抉》中写道,“所谓六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内外相关统之曰六合”,“盖演艺时,手一伸,肩催胯肘催手;足一进,胯催膝膝催足。手足也,肘膝也,肩胯也,其各点皆遥遥相对。肩肘手在于上,膝胯足在于下”。
《温》中则称:“六合为内外。各其言之,外六合者,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内六合者,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是内外相关。盖演艺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肘膝要对,若是不对,身有前俯后仰之病;肩胯要正,如若不正,身有左右歪斜;背腰要活,如是不活,身无柔软沾绵之妙……”
将上文略作对比分析即可看出,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提法和拳理之根却是完全相同的。
3.拳之“起落撵(钻)翻……”
在形意拳的许多拳经中都曾对拳之“起落钻翻……”有所论述。《抉》将其独立论述成章写道:“按五拳十二形之起落撵(钻)翻横竖数字,学者最易模糊,教者亦未易明白指示。盖一伸手,倏忽之间而六字皆备焉。谱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手之一动为起,由动而直上出为撵(钻),撵(钻)之后腕稍扭为横,由扭而使手之虎口朝上时为翻,既至虎口完全朝上则为竖……”继而《抉》又进一步引用拳谱对该六字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
对照这六个字,《温》中作了相应的论述:“拳出收有法,按起落撵(钻)翻崩转横竖数字,学者最易模糊,教者总得明白指示。盖手一伸出收回,倏忽之间八字皆备焉,曰起横不见横,撵(钻)翻不见翻,崩转不见转,落顺不见顺,亦是同拳之巧妙。”继而又进一步解释道:“手之一站,是为落。手之一动,是为起。由动而直上出,为钻。平前伸出,为崩。钻之先翻,由翻变横;崩之先转,由转变竖;腕扭先横,由横变翻。”
对照比较这两段文字,两者在拳理的文字上竟然如此相同。
上述所列举的相同之处,均属拳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拳理的对照中其相同之处远非仅此几处。例如,形意拳中还有关于“七疾”的论述,这是实战交手时所强调的要诀,许多形意拳经典论著中都有涉及。在《温》中,虽然未将“七疾”归纳成章,但是却可从《温》的各个章节中找到与“七疾”中内容极为类似的论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