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4|回復: 0

[通背拳] 通背拳基本功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3-10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术网资料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严格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一、柔韧功  
    
  柔韧功是通臂拳入门的极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络肌腱”。拉长肌纤维和韧带,摇拔活骨关节,以提高肢体的伸缩弹性能力,加大活动幅度,加大肌体的舒卷、曲折、环绕功能,为技击打下良好基础。  
  柔韧功的训练要舒展轻灵,使原动肌和对抗肌得到合理使用,锻炼肌肉主动放松能力,使受牵制的肌肉阻力减少,从而使动作幅度加大,做到省力协调,灵活不僵,使肌肉韧带的长短和弹性得到均衡发展。使气血通畅,加大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问的磨擦。所以通臂拳的柔韧功又是养生健身的妙术。  
  由于柔韧功锻炼是以最大的幅度活动各关节,强有力地进行肌肉协调交替的收缩和放松运动,大量消耗体内各部位积聚的肪脂,使肌肉发育匀称而有弹性,因而它又是塑造美体的好方法。  
  柔韧功的训练方法。  
    
  (一)躯干部——腰、胸、腹的训练  
  腰部柔韧功的训练,同时也是对胸腹背各肌群的训练,对内脏各器官的良好锻炼。腰是肢体的枢纽,身体动作的灵敏巧妙之变化、出拳发放出整体力量等完全赖于腰之灵活,而腰之灵活性又取决于腰之柔韧性。  
  腰对身体之移位、调节平衡、稳固重心,也起主要的作用。所以通臂拳必须将腰锻炼得像蛇一样,随曲就伸,盘旋蜿蜒。  
  1、前俯腰:两手攀足托天势、侧俯腰、虚抱头。此势由托天势开始,并步站立,两手五指交叉,上举过顶,两臂伸直,向上撑托拉腰,然后两臂向左向右摆动几次,反复摇摆几次,上体向下前屈,以手掌贴地面为限。要静心慢张力,连续抻拔。  
  静心慢张力是势停力不停,势已达到极限而力仍在进行,前屈作势,坚持的时间以三十六呼吸为限。  
  还原活动是重复地连续作若干次,逐渐增加次数。  
  完成前俯腰手贴地面后,上体左转右转。另外还可放开双手抱着小腿或后脚跟,使面部贴近胫骨。头可以振颤,频频磕向胫骨。  
  2.后折腰:仰身折腰向后下方弯屈。静止时叫控腰,上体颤摆叫弹腰。  
  3.甩腰:即前俯腰、后折腰之组合。  
  以髋关节为轴作前俯、后折甩动。  
  4.涮腰:旧名叫怪蟒翻身,即两脚开立,略宽于肩,臂下垂,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前俯,上身及两臂向左、向后、向右翻转环绕,速度由慢至快,次数逐渐增多,左右方向交替进行。  
  这样,腰胸腹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腿的肌群。  
  5.控身:两脚开立,上体作左右旋转,以惯性带动双臂平甩,仿佛摇“货郎鼓”形状。摆动时要达极限,两臂舒展甩开,甩在体前之臂勾挑异向之肩背,甩在体后之臂勾打异向之背肋。  
  6.摆身:开立,两臂侧平举(或十字形),上体左右摆动。向左摆时,右手越过头顶,轻挑左耳一下,向右摆动时则相反。  
    
  (二)下肢的训练  
  下肢是支撑躯干进行移动的载体,是人体之根,与躯干相合又是身形变化之枢纽。下肢在运动中要轻灵敏捷,身轻如燕;在站立维持平衡时,要稳固如盘石,落地生根;因此,下肢柔韧锻炼,实为拳术第一要义。  
  下肢的柔韧性是强化胯、膝、踝、足各个关节的旋转、抬摆、伸长、曲折能力,运用灵活自如,才能摆得高,伸得长,折叠得拢,步幅大而频率快,蹦得高,跳得远。作为载体才能移动快速,同时也调节体位重心,加强身体的稳定性。作为武器时,才能踢、踹、蹬、踩而出击。  
  运脚近膝靠身胯,远近得宜。在体下潜时,下肢的折叠更显得作用突出。  
  拳谚云:“练功不蹓腿便是下胡鬼。”就是这个道理。  
  1.足留腿就是踢腿。  
  分三步一踢,一步一踢,原地踢。  
  踢腿的要求:挺膝,支撑腿和摆动腿的膝部须绷直,摆动腿的胯不能向前移动,上身不能后仰。摆动脚向上摆动时脚尖要勾起,向下落脚时脚面要绷直。术语称之为“勾起根落”。  
  踢腿上肢配合有三种:①两手叉腰;②两臂随迈步自然摆动;③穿掌。在脚踢到终点时同侧臂正好摆到额头前,与摆来的脚相遇。  
  蹓腿摆向异侧叫里合,又叫十字腿,如先向正前方,然后摆体外侧,画一扇形再落下叫外摆。  
  2.荡腿:因它是以一腿往返荡摆而且向后摆无限制,超过了支撑腿,所以异于踢腿。  
  3.塌腿:前塌又名吻靴。动作是腿屈蹲,一腿前伸脚向上勾,上身向前探俯,两手顺腿根向脚尖推探。左右交替进行。  
  4.侧塌:即仆步。开立,一腿屈膝全蹲,一腿挺膝伸直,全脚落地,脚尖里扣,两手分别摸住两脚,然后重心移到仆直腿上成蹲位,另一腿成直腿。左右交替移位。要求:伸直腿,大腿小腿接触地面,手臂也要接触地面。  
  5.后塌:即弓箭步。要腰直、臀收,臀与步成垂直,才能收到锻炼肌群的效果。塌就是抻长肌群。  
  6.活膝踝:①屈膝独立,提起接近水平,以膝为轴,以脚在体前画平圆;②势同上,脚在体前画平圆;③势同上,以膝为支点,以小腿做左内右外提摆,这个动作如踢毽状,脚掌向上翻;④势同上,翘脚向前蹬,收回绷脚面,做活踝活动;⑤前后并步站立,后腿微曲,前脚以脚尖为支点,以膝作平圆运动,髋踝活动往返旋转,左右交替进行;⑥旧名“喜鹊蹬枝”,并立或开立两脚,做翘脚起踵,交替活动。  
  柔韧功中,还包括弹跳、跳跃和坐盘等,其形式有原地跳、雀跃、蛙跳、旋跳、箭跳、地蹦子、旋风脚等。折叠方面就是盘坐,其内容分坐盘、跪盘、绞盘、根盘(古树盘根)等,在此不一一叙述。  
    
  二、桩功  
    
  桩功主要是以屈膝半蹲的方式,维持长时间不变动姿势的静张力,锻炼下肢与地面的牢稳性能,从而保证身体重心不被破坏。因此通臂拳莫不把桩功作为习拳的第一要义。故拳谚云“未习拳先站桩”正说明这一情况。  
  桩功是在静止状态锻炼耐力的,且自然而然地保持着内心平静、体态舒松、呼吸匀称,身、气、心达到气功的三调要求。桩功是以增强在技击中平衡为目的。它常常是将重心调到偏离身体轴线的极限位置,增加蹲立的难度,以锻炼平衡稳固能力。  
  桩功是以调节胯、膝、踝三大关节形成角度的大小,改变重心位置来调节运动量,以锻炼下肢的支撑能力,保持重心轴线垂直于地面——即使被强大的外力冲撞或索拉下肢使身体发生位移,但重心终始垂直于地面的能力;虽身处于悬崖绝壁险境而心情坦然无所危惧的能力。增强上肢发力时的反作用力。  
  桩功锻炼增强了下肢各肌群、韧带的弹性和力量,故而脚步落地生根,稳若磐石;又轻快捷便,足下生风,稳而轻,是武术的重要一环。  
  桩功的类型分定桩和活桩两大类。  
    
  定桩  
  骑马式,又名四平式。左右开立,略宽于肩,足尖向前,屈膝下蹲,以膝不越超过脚尖,臀不外突为度。上肢两掌可扶于大腿上或两手上抬于肢前,也可两臂侧平举,两膝外摆而小腿保持垂直于地面。  
  撑拳架,与骑马势略同,斜身不丁不马不八步,斜度约45°大腿接近水平,小腿垂直于地面,腰向前向下塌,胸向上挺,前臂虚握拳,随身形前伸,拳心向下,肩向后坐,胸与臂之夹角为120°~130°,后臂屈肘贴于肋侧,拳心向上扣于乳旁,肩向下塌,要松,目视前拳,这就是普通的站桩势。  
  金鸡独立。一腿独立,一腿屈膝上提,腿上勾,两臂自然下垂或两手插腰,也可两手抱膝或侧平举。  
  面对墙壁开立,脚尖低墙,屈膝下蹲,复立起。这个动作由于墙壁限制着,膝和头不能超越脚尖,作起来相当困难。习练时,应该脚与膝隔开些距离。  
    
  活桩  
  活桩也叫行桩。活桩与步法、腿法、柔韧功不同,活桩大都锻炼下肢的平衡稳定性,要在缓慢匀速地状态下进行重心移动,这比快速移动,重心处于两腿中间的动作难度大得多。  
    
  活桩的类型  
  拔慢步。直立,一脚绷脚面缓慢向前伸出,再缓慢地落地,身随前移,站稳后,另一脚前伸。  
  鹤行步。屈膝半蹲,一腿上提,翅脚向前伸出,落地后另一腿如法前进。  
  矮子走。即蹲走,可向前向后退,横走。  
  虚步走。行步时,重心向前虚步、移动,同时虚步向外转旋至脚外摆45°时,落脚跟,提起后腿,脚掌与地面平行而前,过前脚变为前虚步。  
  弓步走。提起后腿,脚掌点地面,行过前脚变成前弓,同时后腿向后蹬直变成后箭。  
  马步走。以前脚脚跟为轴,带动躯干向前旋,同时提起后脚,随同旋180°落地。行动时始终保持马步不变。  
  定桩中的撑拳架是通臂拳的一种练法。  
  撑拳架也叫中四平。四平是指目光平、肩平、臂平举、大腿平,由于强调了横向取平,就意味了坚向的垂直,还要限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则躯干就构成了弯曲体型,千万不要突臀。  
  桩功在武术锻炼中是一种特殊的功法,它即锻炼了柔韧,又产生了劲力的基础,还加强位移的原动力。位移的快速活动要以地面对腿的反作用力来完成。  
  桩功是通臂拳中必修课之一,故有“未练拳先练桩”的谚语。  
 
三、上肢的训练  
    
  手臂是交战时的先锋。打击的力量由手臂外发,变化多端的招法由手臂来完成。手臂的柔韧素质对于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灵敏性,以及手臂活动范围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手臂必须锻炼得像两条有弹性的皮鞭一样,才能在接触到敌手臂时,作到缰绕滑懈。锻炼的部位:肩、肘、腕、手。  
    
  (一)活肩动作  
  (1)上下摆臂:双臂同向、反向或逆向交叉摆臂。  
  (2)分掌合掌:双臂平举后向两侧摆振,然后返回。  
  (3)抡臂:a)单抡,一臂在体侧,以肩关节为轴向前后抡立圆;b)双抡,双臂一前一后,向同一方向抡摆画立圆;c)车轮转掌,双臂反方向,一前一后同时画圆。  
  (4)侧摆:a)两臂从两侧上摆至头上,下摆至臀后;b)双臂各向异侧摆至腹前交叉不停,继续上行过顶不停,然后两侧分掌下摆不停,如此连续进行。  
  (5)辘辘翻车:双臂从体前向一侧抡立圆连续不停返回,从体后抡立圆,连续进行。  
  (6)转肩:两臂不动,只以肩部作往返转动后撩,手心向后,两臂同时向后撩摆至极点,翻掌在体侧画圆,至体前不停连续进行。  
  (7)活腕:分上挑、下勾、旋腕、拧腕、塌腕、甩腕等。  
  (8)活指:a)屈指攥拳;b)五指尽量张拢;c)十指依次向掌心拨动;d)十指依次向上下摆动如弹琴。  
    
  (二)肩肘腕指组合活动  
  (1)牵缘手(又叫“张扬手”):两臂前平举,肘微屈,双手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画立圆,循行不息。两臂平伸屈肘,双掌置胸前俯掌。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画平圆。  
  (2)白虎洗脸:双臂向前向上向后画圆至两耳旁不停,反复向下至腋前,再向前推出。反之两手上提至两耳旁不停,继续上举过顶,再向前方扑出。  
  (3)缠绕手:形同辘辘翻车,惟屈肘画小圆,两掌一前一后,两掌心向相对,在胸前缠绕,就是武术里的揉球。  
  (4)抖臂(也叫弹):屈肘,两手置于两肩前,两掌向前塌腕,然后向前方抖出。  
  (5)向前扑:屈肘掌置肩前,两掌向内屈腕指向后,然后向前扑出。  
  向下按,向上举,向上托,向两侧抖,向两侧伸,拉大架。  
  拉大架又名高四平,此势是由双臂在体侧向后向上,在与顶齐时,两掌在面前向下落至肩平时,握拳再向两侧拉开成十字型体。  
    
  (三)通臂组合活动  
  (1)旋体甩臂:双臂自然下垂,以躯干纵轴为轴,往返旋拧,带动双臂,作半圆画弧摆动,摆在体前之掌,拍打异侧腰胯部位。  
  此势如加大运动量,两臂活动画弧幅度加大,甩在体侧之掌拍打异侧肩部,体后之掌拍打背部、肩胛骨处。  
  此势还可将重心移一腿,身向前俯成大弓步,加大运动量。  
  (2)拗弓步大架:由正面开步以两脚掌为轴,转体90°。双臂从胸前两侧展开成拗步,然后仍以脚掌为轴,向另一侧旋转180°,手臂动作同上。  
  此势双臂随转体,可做各种展伸动作或由双掌在体前画圆向两侧展开。  
  (3)伏身跳勾:腿屈膝全蹲,另一腿向侧前方直伸成仆步,同时上体下伏,随两腿以脚掌为轴,向外侧转体,由仆步蹬起成弓步,同时两臂随之向同侧腿方向,一前一后向上展开,前掌上挑,后掌变勾。如此左右起伏练习。  
  此势又名“巧地龙”,旋身拧臂,又名“古树盘根”。  
  (4)鸡拉膀:弓步站立,两臂环抱面前,前手在前,后手在后,然后前掌向上向后画弧,掌向里拧,并使两臂尽量伸直,同时身向前倾斜,上仆步成直线。  
  (5)凤凰展翅(又名“仙人指路”):开始时,并步站立,双脚提踵以脚掌为轴向后旋体180°成交叉步。同时双臂亦随同身形盘旋,由胸前向两侧展开,若鸟之展翅,返还恢复原势后,手可微停,再练另一侧。如熟练时,中间不停,直接旋体360°,如此往返不已。  
  此势如以“剑指”完成就叫“仙人指路”。两臂如向两侧展开,就叫“黄龙转身”。  
  (6)犀牛望月:此势即为上势的加大难度。当转体180°时,腰向下翻,膝关节角度缩小,大小腿折叠在一起,就是坐盘。  
    
  四、呼吸的探讨  
    
  谈到呼吸,自然会联系到“气功”。而气功锻炼的要点则在于机体一身、气、心的“三调”,调即是调理。调身是调理机体各组织器官在空间处于松弛、舒适、安详状态;调气是使在呼吸作用下,机体内部畅行无阻,加强气体交换;调心是使意念加以调理和指挥。这三调的方式对武术锻炼在呼吸问题上是同样的道理。然而武术不只是练气,练气在于用气,这与一般气功是大有区别的。  
  对于呼吸问题,通臂拳在书面上只有两句话:“气沉丹田”“溜背下气”。在口头上只有“自然呼吸”“气沉丹田”和“松肩沉肩”,强调忌憋气,不“僵劲”和耸肩。  
  武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抽象的术语未免太过简单,因而对呼吸问题应当深入研究。  
  呼吸对武术来说,就是练力,也可以说是练劲。气是产生能量的物质,没有气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更不能把潜伏的能量激发出来。气又是发放能量——力的支撑点,无气就无从说力,只有有气才能力猛,只有有气才能有雄健的体魄精神饱满,才能动作矫健,才能产生武术的要素——速快、力强、肌腱坚韧。  
  通臂拳对呼吸只讲了一点经验,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以及“沉肩松肩”,并提出呼吸的错误动作是“憋气”。  
  在武术锻炼的实践中,由于机体运动的节奏不同,所形成的呼吸节奏也不同。自然呼吸就是呼吸和动作二者在行动上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呼和吸的动作也有个自然形成的规律,那就是当动作为开为发的时候呼气,当动作为吸为蓄的时候吸气。但这也是相对的,因为武术活动有不同的节奏,而开呼合吸的规律只适合慢动作,特别适合带着拍节的发放、爆发力的动作上。如动时是快速、连续性的,左右肢连续更替性的,左肢开为呼时,右肢开必为吸,所以开呼合吸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  
  自然呼吸应好好体味自然二字,自然就是没加外力形成的状态。  
  在练习功法时,呼吸的气息频率要“缓”;当实用发力时,就必须急上加急,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通臂拳在这方面虽没总结出什么警词,但在需发爆发力时,发声助力也体现了这种道理。这种发声助力的现象在体力劳动中,表现为有时会自然地发出“嗨”的呼声来,以缓解气体对内脏的压迫。  
  在拳术实用中除了发声外,还有在鼻孔将气喷出的现象。这是生理本能调解呼吸的作用,是动作为开为发时必呼气的有力证明。这种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此时如不把气随肌内的压缩而出来,就叫憋气,憋气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下面谈谈肩与呼吸的关系。肩部是胸部连接上肢的一个关节,它的活动状态与成型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它在活动时,牵动着胸部的多块肌肉群和内脏,所以当肩部紧张时,胸部和内脏也随同紧张,因此呼吸就上浮于胸腔,不能贯通于丹田,造成了上实下虚、不自然的有害体态,故而许多拳种,都强调松肩、塌肩、沉肩,把耸肩、寒肩、端肩列为大忌。  
  气沉丹田,不要以为只是呼吸器官的作用,实际上,起主导作用的是意念——神经中枢。没有意念,肢体任何部位都成不了丹田,意念专注于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是丹田。武术虽然强调了气沉丹田——小腹部,但除了桩功外意念并没有专注于小腹,在锻炼功法的时候,基本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肢体运动上,在实用时放在了客体的行动上,所以具体到武术中的丹田处所,应该归结为“无处不丹田”。这里所说的丹田不单纯指气功界所说的丹田,而是指人体的潜能量。  
  当人体肌群进行大强度收缩时,呼吸有三种方式:一呼,二吸,三憋气。根据心理现象,呼气时出拳发力(1)力速而劲;(2)血液由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心动脉供给头部的血液充足,保证中枢神经紧张持久工作;(3)腹腔加大,隔肌和内脏上提,腹肌紧张时对神经丛起保护作用;(4)脊椎弯度高利于放松;(5)呼吸自然充分完成,呼吸肌不易疲劳。  
  吸气发力  
  (1)容易造成推动。  
  (2)脊椎启动增加紧张度,当转为呼吸时,仍需用力,呼吸肌易疲劳。  
  憋气发力  
  (1)胸内压强高,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影响环境不利。  
  (2)肌肉紧张,肌肉内血液恶化,神经长,影响肌肉反应速度。  
  屏气区别于憋气,憋气是强制性的,屏气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的,它是呼和吸的延长,因而它对机体无害,在其他拳种中把这种情况叫“托气”或“聚气”,就是当吸气后短暂屏气叫“托”,当呼气后短暂屏气叫“聚”。  
    
  五、丹田与意的关系  
    
  意志  
  练拳主要是练形——肢体——手眼身法步和神——心神意力胆——中枢神经。练形是练肢体活动,使人体超越原有的功能;练神就是在肢体活动中起指挥条理的作用。这里的神,包括、心、神、意、力、胆,实际就是意识。  
  心、神、力、意、胆,除力外都是意识——是思维活动的不同名称。  
  “心”,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思维器官大脑。  
  “神”,这里的神在武术中有时代表意识,有时代表出奇的功能,有时代表内心表露的形态。  
  “意”,就是意念,意念的概念有时和心、神两个概念相同,是一物多名,很难区别。  
  “胆”,不是胆脏,而是胆量,胆量是指由于锻炼积累起来的能量,能在险恶的境地,心不慌,意不乱,泰然处之。胆量也意味着心情。激荡不紧张也是说意念处于安祥的地位。  
  意是形的灵魂、核心,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的支配下进行的。练形必须练到形随意动,形神合一的程度。  
  因此练形同时也就练了意。虽然如此,还必须要有一个意先于形、起主导作用的目标。  
  思维活动无形无状,抓不着、看不见。古代练功家把意识形容为“意马心猿”,意思是说意识好像野马、灵猴子一般活跃异常、无拘无束、海阔天空、任意驰骋,一刻也安定不下来。这样的意就不能长为形所用——形意脱解,意溢体外,常为其他事物吸引,无目的想这想那,神不集中,发挥不了发号施令的作用。从而肢体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不适当地紧张,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对意必须要有个自我控制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把飘浮在体内外的意志统统拢起来集聚成一团,控制于一个部位使其专为练去矫正姿势,这个部位就是小腹部。  
  养生功调整气,疏通气血,为用法布阵寻找战机,制造战机,随机应变,这个意坐镇的部位就是丹田,这个过程通臂拳叫做“浑抱丹田”,一般叫“气沉丹田”。  
  在调整意念过程中,大体分四个层次,即意专、意守、意贯、意静。  
  (1)意专。意专是事物的客体刺激主体,使主体主动地意念集中于一点——聚精会神。只有形神合,才能练形也练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意守。意守全名叫意守丹田。丹田为什么选在小腹部?这是因为意点注集在这里的缘故。气沉丹田往往被人领会成用力压迫气向下,成了憋气,使胸部紧张,影响气运行。因此,有很多的习拳者,反而因练功练出病来。  
  因腹腔是软组织机构构成,有很强的收缩性能。当呼吸器官吸进的气息压迫横隔膜下降时,就推动了腹壁内凹,好像风箱拨拉鼓风一样,这样小腹部就是胸腔气息的依托,又是个气息的支撑点。使胸腔连成一体,负担呼吸运动的功能。  
  胸部的紧张是由意念受到外界强烈刺激而产生的,意急则收缩,心肺神经紧张,失去了对内脏的制约管理,心肺因之离位上浮,形成提心吊胆,胸腹脱节,内脏悬空无着落状态由此造成。心肺活动受限,气道血路杜阻,流通不畅,呼吸短促,供氧不足,体内废料堆集,血液上涌,头部充血,重心随之上升,形成上实下虚,头重脚轻的不稳状态。所以古人选择了小腹部驻地丹田,就是为了克服胸部紧张的不利因素。  
  (3)意贯,是贯通。意守是把意念存放在小腹部,而意贯则是把气息意念存放在小腹部,同时又不限于小腹部,而是根据需要。但意贯不能脱离意守,它必须是在意守形成腹实、胸宽的情况下意贯,所以意贯首先是贯通气息,解除肢体紧张,其次是贯通关节,使关节松开加大活动范围,特别是颈椎和腰椎。  
  (4)意静。以武术锻炼是动为主的运动形式来说,无论练与用要做到意静是相当困难的。有人说“外动,内静”,这种认识不客观。实际上外动,内必动。肢体必然牵动内脏——一动无不动。外动内必动。意静只能说意识专注,不能像养生功所说的那样,静如水达到无物无我的程度。意也在时时为肢体作调整,为气息作疏导,它没有停止的时候。即便是养生功,心如静水那般静,意还是为了克服对这种状况的干扰,还是在动。所以这里也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动与静两种运动形态共同存在于一个事物中,是一事物运动的两个方面。没有动就无所谓静,反之亦如此,二者相互制约,以维持机体的平衡,而锻炼意保持静的状态,就是巩固这种平衡的手段。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原来的平衡程度,达到新的平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升华,静就是意念的升华。  
  在实践中,静的程度越深,胆量就越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涛涌于后而心不上提,这就是文人对临阵镇定自如的形容。  
  临阵,无静无以言战机。静得愈深沉充分,变化就愈巧妙,警觉性就越高,应变能力就越强。静是机智、勇敢的保证,也是发挥技能的保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