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度贴吧 武术网资料
以河北省平乡县后马庄邹宏义师爷所传的梅花拳,称之为干支梅花拳或干支梅花桩,据老师傅讲,以前是在排成梅花形的桩上练习,所以梅花拳的下盘功夫很是特别,后来又改在地上习练,称之为“落地干支梅花桩”。这一支梅花拳有确切记载是在明末清初,邹宏义所传。
流传在河南开封 许昌郑州一代的称之为“武子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一221年),由著名军事家孙武 (即孙子,春秋末齐国人)创编,又称之为孙武子穿心梅花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此拳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湖北等地比较盛行。
在福建一带传播的一支是”上乘梅花拳“,联系很少,不知其详。
昨天开封市委刘伟同志打来电话,说开封市梅花拳协会的贺平同志来安阳,参加一个亲戚的婚宴。然后想与我见面。我说,非常欢迎!
今天下午贺平同志来到家,我们交流了梅花拳界的不少情况。
贺平是梅花拳15辈弟子,是石桂林徒弟,后又拜著名武术名家寇运兴学艺,后又拜山东东明十四辈拳师朱继增习练梅拳文武大法。近年来拜平乡梅花拳师张兰和学习文理。可谓阅历丰富。他对山东、河南开封、许昌等地梅花拳的情况比较熟悉,与国内梅花拳名家韩建中、燕子杰、朱华山、韩百广等都有交往。
贺平同志看见我家客厅里供奉着始祖杨炳,他漱口、洗手后在杨炳神龛前行了礼。
他谈的情况很多,我综合了一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梅花拳的起源与流派
关于梅花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四派:
1、穿心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一221年),由著名军事家孙武 (即孙子,春秋末齐国人)创编,又称之为孙武子穿心梅花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递约一百二十余代。明末由张三省重新整理中兴。此拳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湖北等地比较盛行。河南(黄河以南)的穿心梅花拳就是由清末时期北京万顺镖局的孔继祥所传。先传给河北冀州冀县大罗村的曹振谱,后又通过曹老先生传给我省开封的赵青林、石桂林、石青林、王政国、马金义及许昌的郭绍芳、葛心如、寇运兴、王邦宪、张秀生、杨万青等。后又通过诸位老师传到全国各地,以至海外。此拳路线多呈“中”字形,称之为穿心梅花拳。郭绍芳之女郭力(又名郭增莲)是民主人士,在河南省政协2003年编印的《河南文史资料23期》中收录了她的一篇文章《我和我的武术活动》。92岁的“女状元”郭力一生习武不辍。郭力从14岁开始随父习小洪拳,后又师从他人习六合拳、梅花拳。她习武以梅花拳为主,兼习枪、刀、剑、棍。19岁时,她参加第二届国术国考,获第一名,人称“女状元”。郭力老太太把习武强身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晚练拳,各练1小时。有武艺在身的她最大体会是“习武可以自卫、可以强身”。抗日战争时期,郭女士在四川梅山做小学教师时,曾凭一根棍、一把剑,把入室行窃的歹徒喝出门外。一时间,梅山当地盛传“小学女教师会武,只身喝走窃贼”的故事。1992年不慎摔伤后,她左胯骨骨折,习武中断,但她一直保持着运动的习惯,闲暇时,每每拿出兵器舞动一番。郭力说,这些兵器不仅可以防身,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她人生最大的财富。
2、干枝梅:起源于明朝末年。如流行于北京的梅花拳,因以五式桩功见长,又称之为梅花桩拳。此拳代表人物如韩其昌、韩建中等。
3、落地梅:相传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此拳因以地趟功夫见长,故名落地梅花拳。此拳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代表人物如山东的杨世滚、史金彪、孔刘勤、刘丕显等。
4、五形梅:相传起源于宋朝杨家。此拳因以练内五形、外五形见长,故称之为五形梅花拳。如流行于浙江和河南固始、商丘的梅花拳。此拳代表人物如杨居仁、王家顺等。
二、梅花拳的基本理论与特点
l.基本理论:梅花拳在套路演练时要求:心静志专、捶自心出、拳随意发、以意运气、以气催身、以身催手、以手促力。心意一发,四肢皆动,行于三节,现于四梢,统于五脏。
头要领起,胸要现起,腰要竖起,唇要虚合,舌要轻抵上颌;气要沉于丹田,运用内部呼吸。但呼吸必须自然,而非故意向下鼓气,气勿上拔,上拔者则是足轻而无力。
初练此拳,宜慢,从慢到快,快慢相间。慢不可痴呆,要神气鼓荡;快不可错乱,要分出劲别。此拳,欲刚则刚、欲柔则柔。柔中藏刚,刚中藏柔,刚柔相济。化刚为柔,则可去拙力柔中藏刚,则可生新力。
演练时,要力从脚跟起,发于腿,行于腰,现于手。一动则百骸随,一屈则通身屈,一件则通身伸,伸要伸得舒,屈要屈得紧。身似弓,手似箭,心如火药手如弹。练时面前如有人,对敌面前如无人!
握拳如卷饼,伸掌似瓦垄,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手腕要活,不活则不灵,手形变换要快,不快则迟钝。但发手不论快慢,都要打到分寸,以意运气,贯到手梢;既不可流散,也不可用拙力;眼要平视,光兼四射,顾视左右要快,收视返听要含光。眼随主手,不可斜视,斜视则神散而心不专。
腰为上体之关键,腰劲宜实而勿软,宜活而勿僵。腰要下垂,不下垂则不能气沉丹田,气不归丹田,则上体轻浮,而立足不稳;足为下体之根基,梅花拳在用足劲时自然灵活,足起有根,动转有位,或站而游,或连而遂,或腾而落,或挤而闪,总之发步时要稳重灵活,脚跟要先着地,脚趾要抓地。足稳则身不摇,足活则身亦活。
基本特点:梅花拳内容丰富,不论刀、枪、棍、剑,长、短、软、硬,对练、套路等,其基本特点是:套路结构对称、紧凑,一招一式,层层叠叠,动静分明,动作快慢相间,刚柔兼备,纵跳翻腾,连打带拿,招式朴实,变化多端,攻防意识强,使用价值高。拳术套路布局多呈“中”字形,器械套路多呈“米”字形,各个方位成对称状。
三、梅花拳的基本技击方法与训练要求
1、技击方法:首先要求要抢方位、察地形、占巧地。不能察形审势者,必不能防人。如,交手时,必要占先,意要胜人。脚要稳、手要准、眼要随、心要狠。手不向空起,也不向空落。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发手以得人为准,不见形为妙。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手起脚要落,脚落手要起。手到足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足亦到,击敌如摧草。善击者,还必须要具备,手要快、眼要明、身要灵、步要轻、胆要大、心要整。闪、展、腾、挪切莫忘,偶身靠打在其中,机智连环要紧凑,审势运动如猫行,谨慎小心要牢记,以巧取胜始成功。
2、训练要求:梅花拳技击训练总的要求概括为四字,即:胆、智、力、艺。
所话“胆”,就是在技击训练中注意和培养善格斗者,敢于拼搏,不怕强敌,勇于献身,压倒一切,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实战时才能使自己不断增强信心,掌握战胜对方的主动权,并迫使对方从精神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实战技击中,还应特别强调,胆愈大而心要愈细,心不细则漏洞亦出,容易失利。心细者并非心寒,胆战心寒者必不能胜人。
所话“智”,就是脑子要灵,不灵者受愚。因此在技击训练中,必须注意和培养格斗者,闪展腾挪、机智灵活、避实就虚、随机应变的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战术上的优势。
所记“力”,就是指功夫和功力。在实战技击中,如双方功夫、功力悬殊,功夫深、功力强者,则必胜无疑。因此梅花拳在技击训练中,尤其讲究身体基本素质和基本功的锻炼,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拳打七节六背,脚踢四面八方。拳谚说“一力降十会”的道理在于说明力量是技能技巧的基础。
所记“艺”,是指实战格斗的技术和技巧。胆不大不行,脑不灵不行,功不深不行,艺不精不行。为此梅花拳在技击训练和实战中,特别强调学习和掌握并发挥技术优势去战胜对方,平常训练要求:拳来肘拨,顺来横击,横来崩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则上手,近便用肘,远则脚踢,近便加膝,人来伏身,足来提膝,远躲近要摔,贴身用靠挤。这些都是梅花拳的基本实战技艺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运用。
3、技击的战术原则: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虚击实,避实击虚。静以待动,动以处静。不动如山岳,动则如雷电。即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四、梅花拳的“武场”
梅花拳《根源经》云:“要论文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原来是武教天元。”所谓“武教”就是通过武功锻炼来实现对人的“教化”。这里的“教化”是指以梅花拳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来教育人,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实现“以武治心”。梅花桩武功的习练是从“拉架子”开始的。梅花拳最基本的就是“架子”。主要是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运气行气的能力。它是由静止不动的“桩步五势”和变化迅族的“行步三法”组成。“桩步五势”即“一大势、二顺势、三拗势、四小势、五败势”,对应于金、水、木、火、土五行顺序,宛若梅花盛开;“行步三法”为“摆法、撤法、扎法”,犹如梅花的干枝相连。因为五势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变化,三法在四个方向上行动变化,故使得梅花拳的基本功操作性非常强,又因其拳诀好懂易学,很容易引起初学者的习武热情,比较适宜于入门学习。
梅花拳有其独特的技击步法,称“八方步”。有“小八方”、“中八方”、“大八方”三种。“小八方”的脚步动时落三点,“中八点”的脚步动时落五点,这两种步法有固定的方向和动作。而“大八方”落乱点,又叫“群步”,无固定动作和方向,完全根据实际需要,步随身动,脚随手出,伺机而动。习练者的“架子”和步法练好之后,就可以进入“打成拳”阶段。在这个阶段,习练者根据师傅传授的规定动作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程序进行对打练习。要求双方在对练中相互“喂拳”,于抓、拿、掉、打中体会动作发力的时机、用力的顺序以及手、眼、身、步之间的配合。培养习练者“感知”动作的能力和距离感,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梅花桩的“打拧拳”阶段是其练习的较高级阶段。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了规定的动作和拳势,对练人数也可适当增加。练习者要根据实际需要,随屈就伸,见空按豆,“见手使手”、“见劲使劲借他劲”。练习中要胆大心细,充满自信,培养习练者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梅花拳的“拧拳”阶段的武功练习在其它拳派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这个阶段的练习,使习练者可以摒除一切杂念,心神高度集中,于习练过程中,体味拳法其中的丰富多彩内容和瞬息多变的诸多转机,做到“形神合一”、“心神合一”,从而既达到练心、练神的效果,又提高了习练者的技击能力。五势梅花桩“盘架子”,成拳交手都可于桩上进行,拳场每步一桩,约百根,此为梅花拳派所独有。在地上练习,仍然按照桩上的步点、方位,行步严格。除了拳术套路练法外,还有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器械练法,以及“凝神聚气”、“四时行功加减”、“八方论”、“得门而入”等反映梅花拳自身拳理特征的精湛理论。在梅花桩所有武功练习过程,从初始阶段桩势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步法结合,到“拧拳”阶段的“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选动”,能“突然而动”。都要求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静要如山岳,无处不静,按之有阴阳,有高有低;动之如波涛汹涌,无处不动,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串,动静结合。如果习练者能把握好梅花拳的“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绝妙契机,而可以“神而明之,化而裁之”,灵活运用,那他也就抓住了梅花桩武功的精髓。而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杨炳在《习武序》中说的“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来事而为之留,切其内外之道,深合时措之宜”这段话,也只有达到这个层次,习练者才有可能有深刻的体悟。梅花桩的武功训练,其实是一个“以武治心”的过程。通过武功锻炼,不仅强身养体,还能磨砺意志,开发智力,使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梅花桩锻炼一开始就讲究练形、练气、练神,“身心兼练”。练形也叫“练表”,就是学会拳法的招式和拳路,对外在的、有形态的人体进行锻炼,达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外三合”。所谓练气或称“练内”,是在练习中呼吸平稳、自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做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练内”以“练外”为基础,“练外”通过“练内”而提高。所谓练神,是对习练者的内在要求。习练者在练功时,不仅要精神饱满,气宇轩昂,而且眼明身活,专注于前方或对练之人,不散不乱,“眼随手动”,“目随势止”,无论动静都能摒除杂念,“如明镜止水”,“凝神忘形”,做到“神以役气,气以役形”。其所有锻炼的最终目的就是如《梅拳秘谱•中气论》所云:“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由此可见,练形(练表)是功法的初始阶段,为以后的练习奠定基础。“练形”、“练气”、“练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离,始终贯彻于练功过程。这体现出梅花桩拳法“身心并练”的特点。
五、梅花拳的“文场”
梅花桩的文场何时产生,已经很难查证。在拳派内部经典《根源经》中就有“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说明自张三省(又名张山,明朝万历年间人)时就已经有了文场、武场。第三、四代传人邹宏义、邹文聚父子的旧址对联是“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在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武功和文理。在菏泽马岭岗镇高寨袁海潮(14辈,袁水库之父亲)和长垣韩寨韩百广处考察时,看到梅花桩文场内部供奉的梅花拳祖师牌位的对联是:“振三纲须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横批“允文允武”,这里的“文”和“武”就是指文场和武场。燕子杰和路谣教授也考查证实,梅花拳自明末公开流传以后,就有了文场和武场组织,并且是文场领导武场,负责整个拳派的活动。梅花拳的弟子把梅花桩文理称为“文武大法”或“文武大道”。对其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拳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文武大法”也是指导梅花拳弟子们习武练功,参加拳派活动及其它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
梅花桩的文场活动主要是练习文功,教育门内弟子,研习文理,指导武场和拳派活动。文功就是修心养性,练神练气,追求更高层次的体验。文理是比拳理更高级的理论,它是文场弟子练习文功的理沦指导,也是指导拳派所有活动尤其是文场活动的重要理论和依据。文理提倡“常无欲以观其妙”,反对钓名沽誉,尔虞我诈,自立山头。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梅花拳在代代传衍中始终保持着统一和拳派的团结。梅花桩的文场非常注重尊敬师长。该派的门规第一条即为“不准欺师灭祖”。在杨炳《习武序》的“习武规矩十二条”中有“人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和“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同时,梅花拳派的收徒也相当严格,不仅注重习武者天赋,还对其品德操行有较高要求。《习武序》中有“凡学技之士,务要其安详恭敬”,“凡立教之始,务要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除了德行要求,更重要的是“入门”。据菏泽地区的重要的传人袁海潮介绍,一般习武者要拜师学艺,须入“三道门”。这“三道门”是根据对习武者品行、意志、天分和悟性的长期考察,由派内长者决定其分三次拜师入门。第一道门相对容易,习武者由弟子介绍可以进入武场接受训练和拳理教育,经过“三年架子二年捶”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后,若为人正直朴实,能吃苦耐劳,则可以欢迎进入第二道门。习练者可以学习到较高级的技术、招法和器械练习方法;同时学习一些深奥的文理,养心练神,研习文功。如果达到“文理通天理”,武功做到“神气合一”,“浑元一气”,臻于化境的地步,则已入了第三道门,就是“登堂人室”。既能练文功又可练武功的文场弟子,才被承认为拳派的正式传人,死后其名字可补写入梅花桩家谱。梅花拳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有文场和武场,并且是文场领导武场。中华武术众多流派中,没有文场组织及文理方面的思想指导的不在少数。《梅拳秘谱•概论》云:“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有之,仅梅拳耳”。梅花拳流传这么多年,且地域也有差异,但还能保持它原有的文理和武功之面貌,“天下梅拳是一家”,可以说,文场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梅花拳的拳理吸收了道、释、儒和周易之变通的许多理论。这种多元性文化组合说明梅花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值得研究和发扬。文场则是凝聚了梅花拳理论的精华,并且向高深层次发展,逐渐形成了有其特色的一套练神练气,修身养性的功法和理论。
梅花拳文理的精华是它承认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并强调自身的不断创新。这也是其之所以能保持武功精髓和拳派思想原貌的要义之所在。各地的梅花拳在练法上会有所不同,但门内人认为这只是在自身范围内的衍化,其拳法精神和指导思想没有变化。正如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万法归宗”。梅花桩弟子随着功力增加和对文理理解的不断加深,其思想境界也随之提高,渐至“无拳无艺”,“行动坐卧皆是拳”的程度时,他会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拳理和功法做适当的变动,亦即创新。正是这种在较高层次上的创新变化,使得梅花拳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却始终不离其正轨,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梅花拳的文功练法是以武练为基础的。在武练的入门阶段,文练寓于武练之中,互不相离。到了较高层次后除了在武练当中进行练神、练气外,还可单独进行文功练习。
六、梅花拳文武一体的特点
梅花桩拳理认为“身外无心,心外无道”,练功即为练心。其拳理云:“心动则神不入气,应默然养心;身动则气不入神,则凝神忘形”。练功时,神入气,气再入神,方能做到“形神合一”,“神气合一”。梅花拳武功锻炼之初就同时进行文练,这是修炼文武大法的。在“桩步五势”练习中,习练者要“静”,在“行步三法”中要“动”;而在“成举”阶段要“动静结合”,对精气神的要求也比较高,习练者要知劲懂劲,知宽知窄,随高就低,学会自然聚气,每套练习都要一气呵成,体会“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练到“形似神肖”,使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而达到“浑元一气”的最高境界。我国众多武术流派都讲究文武一体,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做到。梅花桩保持了其“武”一面,但又不脱离“文”的指导,成为传统武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可见,梅花桩拳派既注重武功锻炼,又强调文功修养。文练以武练为基础,武练以文练为指导,相辅相成,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互为体用。梅花拳的武功始终体现着梅花桩文理的精神和思想,这是梅花拳“文武一体”最显著的特点。
七、开封梅花拳的情况
河南开封的穿心梅花拳就是由清末时期北京万顺镖局的孔继祥所传。先传给河北冀州大罗村的曹振谱,20世纪初曹老先生又传给我省开封的赵青林、石桂林、石青林、王政国、马金义及许昌的郭绍芳、葛心如、寇运兴、王邦宪、张秀生、张武德、张世恩、李合坤、杨万青等。
目前,开封梅花拳派的一支属第十五代,为“本”字辈,习练穿心梅花拳,在20世纪50-70年代由先师石桂林所传授。先师石桂林,字雨亭(1902年4月—1978年12月),少时拜曹振谱先生门下,习练梅拳,寒暑不辍,武功超群。于1919年参加冯玉祥将军部队,历经南苑大练兵和全军比武盛会,一举独揽四项冠军,多次荣获嘉奖,破格提拔为国术教官,后荣升为团长。曾率部参加芦沟桥和喜峰口抗日会战,亲率大刀敢死队和国术教导团与日寇拼杀,解放战争后期率部起义,后在开封教授梅花拳。文革期间戴庭方、汪大柯、石来应、李金奎等曾经前往武汉向寇运兴前辈学拳。1977年(王庆文)、贺平、楚毓正、汪大柯等曾到山东东明拜十四世恩师朱继增习练梅拳文武大法。开封梅拳文场由(王庆文)、贺平主持文理习练,武场有戴庭方、楚毓正、焦明生、汪大柯、李金奎、石来应、李忠信、王国安、曹玉明、郜运田、刘伟等参加习练。习练地点在河南大学南门口城墙垛处,每周六、日时有小聚。2002年12月25日成立开封市梅花拳研究会,举行了纪念先师石桂林百年寿辰活动,并铭刻功德碑。2004年贺平、焦明生、李金奎曾赴河北平乡拜张兰和老师习练文理大法,亦曾在河北省魏县冀南武校和河南省长垣韩寨梅花拳武校教授梅花拳,为弘扬发展梅花拳武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开封市梅花拳研究会多次前往山东菏泽马岭镇高庙拜会师叔袁海潮及山东大学燕子杰教授学习交流梅花拳文理武功,受益匪浅。目前,汪大柯在罗马尼亚发展,李金奎在郑州发展。李金奎曾经带领其徒弟付广华等10余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郑港杯散打武术对抗赛大获全胜而声名远播,近期又到广州发展。
不知不觉一下午过去了。我要留他吃晚饭,他说要去郑州。临别前我赠送他《武探花杨炳与〈习武序〉》等几本梅花拳方面的书籍和材料。还有一本关于梅花拳文场的书,他非常喜欢,可是我这里只有一本,我答应给他再找找,找到后给他寄去。
我送他上了汽车,挥手相别。
梅花拳要继承发展,必须有这样的人,必须有这样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