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7|回復: 0

[梅花樁] 梅花桩功夫的特点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9-29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小架梅花拳
    武术网资料
内容提要:

    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优良传统、维护团结,反对占乱的古补而神秘的举派,它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文章分析了梅花拳武功的特点及指导广义地说场活动的经典和文理指出:梅花拳的文场集中了该派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深化、发展而形成了一套套炼神炼气,修身养性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法”。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使它成为活跃在广大下层在农民群众中的一支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由于文场的存在,梅花拳才在义和团反帝运动中起到了那么巨大的作用。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百余根桩陈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据传汉朝时已有,为昆仑派之基本拳,至今已流传百廿余世(注1),但欠调查中发现的仍是由明崇桢年间徐州张三省(又名张山)开始的后一百代流传谱系。

     在1998年之前我国史学东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是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在1988年年底由历史学家路遥教授和我共同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在直隶、山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主要是从梅花拳改名而来。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是由文场和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籍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油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梅花拳武功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与当前浒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注2)最后上升到文功。就我们调查中亲眼所见,各地许多著名的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

    自古以来梅花拳就组织严密,其成员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良传统:如不准称王称霸、自立山头;不准打拳卖艺,炫耀自已拳派内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因此数百年来梅花拳虽在冀鲁豫各省广泛流传,它们的文理,武功在不同地区也各有差别,但它们却并没有再分化成不同的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传统。

    梅花拳的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梅花拳的入门弟子应先在武场练习拳术,学习拳理,接受文场的传统教育。“三年架子二年捶”,经过数年的锻炼,当武功已达“身化”、“气化”并已“懂艺”时(注3)经祖师批准再重新拜师入门(称入二层门),学习深奥的文理和经典,练神炬气,修心养性,称此为练习文功。在梅花拳内部能练武功和文功的人才是文场弟子,只有文场弟子才被认为是梅花拳的正式传人,死后他的名字才补写入梅花拳的家谱。各地梅花拳文场的老师,大多是当地武艺高强,德高望重的梅花拳老前辈。他们熟知梅花拳的历史、经典、通晓文理、会“开天门闭地户养气存神,收水火炼阴阳颠倒乾坤”、在武功上能由“形气合一”、“神气合一”而臻至“浑元一气”、“精气神一体”的境界。在拳法上,能 “灵妙莫测,出神入化”,达到“神化”境界(注3)文场弟子是要文武并炼的,这就是“文武大道”,也称为“真文大武”。

    梅花拳文功是“性合双修”的静功(注4)。梅花拳不论文练或武练都能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即“练气血养精神心胸开阔,心中和养六腑益寿延年”。梅花拳的弟子们都很重视文理,指导它看做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所以梅花拳也是一门兵学。梅花拳的文理深进了他们整个身心,它不但是他们炼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他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的哲学,也是他们管理拳派和办一节事业的依据。河南的农民企业家,著名的梅花拳师韩百广就曾说过:“拳打脚踢小把戏,只有文理通天地”。他就用梅花拳文理的精神把他的工厂办成了一个工家商学兵融为一体的企业,成功地进行了经营。梅花拳弟子们虽然大都是农民,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从他们世代相传的文理中吸吮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发了他们的智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冀鲁豫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里,梅花拳成了一支生存在下层农民中的潜在的社会力量。

    梅花拳文理的宗旨是“柔顺为上”、“以和为贵”的,对各种矛盾提倡用“和合”与“谐和”的方法去解决,凡事都要审时度势,合乎天时地利人和,在恰当的机缘,做事要“顺天行事”,反对莽动、乱动做无谓之牺牲。梅花拳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是反对战乱,维护安定团结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阶段与广大农民间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当梅花拳弟子们被逼上绝路实在活不下去时,为了正义和自身的生存,他们情愿违背祖师和文理的精神也要奋起反抗,与封建统治者争个鱼死网破。路遥教授所调查到的义和团运动在河北省威县沙柳寨起义的农民领袖赵三多就是这种情况,据说当时赵三多的造反行动在拳派内部也是有争议的,他为了不连累梅花拳整个拳派的活动,又取名为义和拳来组织和号召群众。但运动起来后,梅花拳的弟子们参加了。由于梅花拳文场的弟子们武艺高强、机智灵活又有一定的组织和活动能力,自然就成了反帝斗争中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梅花拳的文场也成了农民运动的核心组织。在冀鲁豫大地上一支由传统文化所哺育出来的巨大能量终于爆发了,它引发和点燃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运动。

    由于文场的存在,使梅花拳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梅花拳的文理也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髓和基本原则,尽管该派拳术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也形态各异,但它们的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仍然都是梅花拳。梅花拳文理提倡“常无欲以观其妙”,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注5)虽然宇宙之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炼功者追求的却是“返本还元”、“万法归宗”,因此梅花拳文场反对争名夺利,自立山头。我国的许多拳派在流传过程中常常派系丛生,各自标榜,互争高下和正宗。梅花拳弟子在其文场的教育下数百年来始终维护了拳派的团结和统一,这也是梅花拳受民族传统文化薰陶最深的一个证明。

    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梅花拳的根源经上有这样一句:“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从梅花拳后百代祖师的第二代(注6)张三省(又名张山)开始就已有了文场武场。明确提到了梅花拳的文理和武技。又有梅花拳一段历史记载说:“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这里也提到了文场武场,而且还指明了文场的领导地位。在梅花拳第八代祖师张从富的根源经上写着:“开武法在世上传留弟子,立文教育度元人根招回还。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他将梅花拳拳法由大架改为小架,认为是“武教”的开端,由此可见,梅花拳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是立的“文武大法”,有文有武,而且是以文治武的。

    据路遥教授考证,1588年(明万历十八年)张三省学的梅花拳,立文武大法在徐州公开传授梅花拳。他于1643年(明崇桢十六年)哪从小到大,即清兵人关的前一年。从那时起梅花拳的公开流传到今已近四百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内不论社会风云怎样变幻,它那文场、武场的组织形式,文场对武场的领导关系却始终未变。它流传广,徒众多。义和团反帝运动衰败,也没有分裂,仍保持着它的传统和风格。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决非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一看它的武功。

    武功是一个拳派的基本内容,武功则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组成的。梅花拳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种拳术,我们从它运动的特点和拳法的特殊结构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就很特殊,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为“四门八方”。这种串连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著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不断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注7)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的特点反映了宇宙万物千弯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练拳时“桩步五势”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要迅速轻灵,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练法。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在“桩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五热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断变化衍生”。(注10)其余如“刚柔”,“起落”,“进退”皆可谓阴阳。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根;“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要灵利。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注11)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

    三、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对练拳路“成拳”中都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何谓“四门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也称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宫之变化”(注12)九宫也就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及中一点,拳术的变化也是人体的一种形体的动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思维是一套直观的形式化系统,它具有巨大的可纳性。梅花拳把各种拳法的变化和应用都在八个方位上考虑,或者都要符合“九宫”之数,使得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八卦爻变道理使其拳法有无穷的变化。

    四、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的不同练法,“桩步五势”可练全身之气。练时要凝神,聚气,调息,懂聚气之法,这显然是在“练内”。而“行步”是练步法法之轻灵迅速,这主要是“练外”的,因此它是“内外兼练”的。
    不论在练“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自始至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精气神一体”即“浑元一气”。

    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练拳必须知“四时行功加减”及“易筋经”之道理。梅花拳练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内丹既成,灵妙莫测,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人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注13)

    上述精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正如朱熹说的:“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实际上若细心观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两手的动作都在空间全方位上划出了一个个的太极图。

    由上述讨论的梅花拳武功的四个基本特点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变易之理、浑元一气的整体观等。如果不懂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法也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不能炼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养的一种拳术,在武功锻炼过程中拳法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边练功,一边学习拳理,还要在锻炼过程中对拳理不断地体会,领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锻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当梅花桩武功练到高级阶段时,就要懂得炼神、炼气之法,对此就要进行修心养性的文练。如前面所说,内丹养成,除武练外丹之外,还要用温养之法,也就是文练的方法。因此文功实际上就是武功的高级阶段。现在我们看一看梅花拳文场中文理的主要内容吧!文理,是梅花拳文场中比拳理更高级的理论。它是指导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动特别是文场活动的理论和依据。文理主要以手抄本经书的形式世代流传下来,也有一些辗转抄录的另散文字和图谱。它们都被奉为比生命还贵重的至宝,被严密收藏,绝不轻易示人。我们在调查中经多次艰苦地说服工作,才看到和抄录了其中一部分,虽未详尽,但也看出了梅花拳的主要指导思想及其文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文理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及周易,但其内容主要是与修心养性,炼气炼神有关部分。虽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词语,但其含意已经变了,成为炼神炼气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词了。就连儒家学说和易经中的语句也是如此。

    例如:“三纲五常”,在讨论修心养性时,人的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在讨论拳法和练体时,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对方向都很重视,又如:在易经中艮卦的:“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指文炼中的两种功法(艮背)与(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

    在文理的经书中也有一些神佛传道的故事,但这都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导梅花拳发展、流传的历史,并给于对梅花拳的发展、传播有卓越贡献的祖师某些尊称,以示纪念。梅花拳祖师怕弟子们学文理时看不懂经书中隐语和借用的词语,还有一段文字说明。

    “讲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知向外寻,泥胎木象都是假,铁打铜铸也不真,修行不遇名师点,枉费徒劳一片心”。这里所说的“道”、“大道”、“修行”当然都是指导炼功了,明确指出文理的内容不是宗教迷信,而是修心养性的功法。

    此外又能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里所说的“佛”是指(长生之道),而“灵山”“灵山塔”就是指的(心)了。注意,炼功中的“心”可不是心脏,而是指导的产生意念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梅花拳文场主要是炼文功,也就是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炼文功必须要心静,清心寡欲,摒除一切杂念,清静无为。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两家在修行时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气;皈僧——元精。五戒——杀、盗、窑、酒、妄。道教中的“三宝五行”,即三宝——精气神;五行——有仁慈——属木利于肝;有义气——属金利于肺;有礼让——属火利于心;有智慧——属水利于肾;有信实——属土利于脾,等等。

    文理中还有很多内容是谈功法的,如:“由凡希圣圣希天,反转洛书参静禅”、“要知性命在何方,离坎爻中是祖乡”,“去妄存灭悟本空,正心反内守灵宫,希贤希圣希天容,一念不生万法通。一条大道少人奔,寻至玄关始入门,养性灵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注14)以上都是修心养性,入静调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论行往坐卧,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专意观看书,神不外游,气不耗散,久久锻炼自然心空,心空发朗体卦虚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见性明心忽然惺悟,认得元性从何而来,往何而去,脱离生死返本皈源”。(注15)以上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根本大法。注意这里不仅谈的是功法,还有些炼功时的感受体会。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别件,端叠生闭双目如同泰山,去不追来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视惧不惊不开一言,。无天地无日月无桉无殿,无飞禽无走兽无水无山,无人相无我相无纷无乱,无寿者无众生无火无烟,知止定定后静灵光闪闪,如此辰居其所龟息绵绵,心忘形性忘心真灵不散,静之久忽然的元神出关,见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现,这乃是身内道显发外边”。(注16)这是一个静坐修行的功法,这里不仅是功法还有练功者的感受和思维活动。注意文炼之人当功夫达很高境界时,常常引发出人体的特异功能,因此他们的思维和感受是一般人很难理解体会的。这也是文理非常深奥,一般配人很难懂的一个原因。在文理中常把炼功者称为修道之人或佛门弟子,把求得长生或练习文功,武功之理称为无字真经,如:“金檩金梁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家真弟子,为啥不带钥匙来?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法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家乡”。这里说的梅花拳文功的要点:一个是“莲”—即舌抵上腭,使内气做周天循环;一个是炼性,炼成“真性”,这也是“性命”双修的意思。

    由以上几个例子就可看出,梅花拳文场的文理,实际上主要是文场弟子们修心养性、炼神炼气,也就是文炼时的指导理论和功法。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知道,文练是武练的高级阶段,文功也是武功的自然发展趋势,因此,文场领导武场是必然的,而且文场武场也不能分离。文场离开了武场,它就失去了基础,武场弟子们是文场弟子的后备军和预备队。我们在调查中所遇到的所有年纪较大,威望较高的文场老师中都是文武双全的。据说是这种现象多是在武功锻炼受到影响的地区才有的。另外,武场也离不开文场的领导和指引,否则武场弟子们就不能进一步提高,梅花拳武功的精髓和它的优良传统就要丧失,甚至争名夺利之心产生,歪风邪气滋长,改变了梅花拳的模样。
    梅花拳是在清兵入关前后的战乱年代
里公开流传并兴盛起来的,从这时起它已有了文场、武场的形式和规模。在当时它是一个有明确指导思想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武术派别和民间组织,它的理论和主张也正好适应了当时广大农民反对战乱要求休养生息的愿望,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梅花拳组织和活动的特殊性,使它长期保存了武术的精华,它在清末义和团反帝运动中所起了巨大作用并不是偶然的。

注释

# 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梅花拳第十七辈,是当代梅花拳客运量韩其昌的大弟子。与他人合著《干枝五势梅花桩》(中、英文对照),1989年在香港出版。
注1:《梅拳秘谱·概论》。
注2:《梅拳秘谱·中气论》。
注3:《梅拳秘谱·廿四气》。
注4:《明道正宗·性命章》。
注5:《老子·道经》。
注6:第一代是收元老祖,乃虚拟人物。
注7:《梅拳秘谱·八方》。
注8:《老子·道经》。
注9:《老子·德经》。
注10:《梅拳秘谱·概论》。
注11:《周易·系辞》。
注12:《梅拳秘谱·论拳》。
注13:《梅拳秘谱·中气论》。
注14:《明道正宗》。
注15:《根源经》。
注16:《明道正宗》。
     梅拳功法修证的一点认知
    ——十七代传人梅了欲

     梅拳功法像一座金字塔,大致可分三层。
    一层功法修炼可分三步。一步架子功,又叫盘架子。二步打成拳,三步打拧拳。
    其架子功法修炼的内容是三法五势。三法指步法(摆、扎、撤)。五势指功法(大、顺、拗、小、败),证的是五种劲。又喻五种动物之气势(虎、龙、蛇、猴、马)。五势又对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又喻五种劲,金(浑圆),水曲(灵便),木直(顺入),火尖(升腾),土方(掩埋)之劲。五势和步法又分基本式法和变化活步,熟悉后为了锻炼四肢灵活性和反应,开始练习一些手套和擒拿术,以及一些成拳套路和基本倒地方法,此一层功法告一段落。再练习就是二层功法的基本步法了,其最基本的是三点(小八方),五点(中八方),跑四门走八方,用八方步找手打成拳。一层功法练成后,摔摔打打无所畏惧,抓抓拿拿随心所欲,此一层果报也。先贤们称之为修罗汉体。

    想打拧拳,就要有方法,即另一种修炼,即二层功法,二层主要练习进身拍打、退出躲闪及增强功力。俗话说,打拳要进得去、退得出、闪得开、躲得过。要想达此目的,必须有方法。这些须从二层功法中去求证。二层功法修炼分三大段六小段,刚练时必须按顺序不能颠倒。且要有牢固的一层功法基础。其入手基本功法是转圜手。练习时一是将两臂膀练的非常灵活,二是练习上盘与中、下盘的协调性,三是发力造势时的借力方法。又分定、活练习,各有法决。其内容是转圜练习、横开力练习、后劈练习、左右劈法练习、抽压扑打练习、弹抖练习、披揭掌练习、连披掌练习、劈挂掌练习、昆捶练习、扫阴法练习、膝打、撩阴腿、雀步颠跳、开弓势法练习。在练转圜手之前,先要练习易筋骨之术,内息升降发力之术。综上所述,此为第一段:易筋骨调养内息,转圜手暗藏杀机。
    第二大段是进一步对五势功力实战的修证,通过修证找出虎、龙、蛇、猴、马,大、顺、拗、小、败五形五势的五种劲道,掌握什么时候发力而这种力又是一种透力,进一步掌握采花之力。而这一段是二层功法的真正功力练习,将虎的快利、龙的灵便、蛇的直入、猴的窜蹦、马的冲撞奔踢之势,逐一证出,修的内实外坚,成金刚不坏之躯。五形修炼内容是虎三扑法,即双扑、单扑、豁山法。龙五掌法,即抓压撞掌、扫阴撞掌、劈掌撞掌、劈捶撞掌、挑挂撞掌、外加龙摆尾。蛇直入三捶法,即斜拗步捶、劈捶栽捶、背捶栽捶,且要步步跟力。猴的三窜一侧踢,即癫狂直撞腿、癫狂侧撞腿、癫狂截撞腿、抽撤后撞腿。马六*法,即挨膀脊*冲撞法,如前后左右*,两外*,此为中盘用法。此五势内含了自身上中下三盘的用法,加上转圜手及各种步法,就是梅拳的上中下三盘八方,各盘俱有用法诀,暂略。在证五势前要先练入手势,四形四要。一势虎登山(练伸缩)。二势猴子搬树转(练臂胯)。三势野熊拍树(练腰肩膀)。四势猿猴吊挂(练两臂、两肋、腰臀)。此是证五势时的热身术。第二段先贤称之为入手要四形四势,借物修证证五形。第三大段是练六术证出拍位,妙用在八方群步。什么是六术?它是梅拳二层功法练习攻防的六种组合功法。找近身攻敌之法,敌攻我防之法。在其中什么时候拍打,即拍位,什么时候下杀手,怎么拍怎么杀,而其拍位在哪儿。拍位的重要性要领悟,拳经云:“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戚氏拳经云:“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又“一声响处值千金,彼是提防我便赢”。道出了拍位的重要性。其六术一为:连珠单鞭法,二为跻步单鞭法,三为癫狂进身法,四为扫阴进身法,五为屈腿单鞭截进法,六为饿虎扑食进身法。此六术有攻敌中盘的、边盘的、外盘的。有了六术还不能有效制敌,必须有步法的辅助。玄妙的步法正是梅拳所长。先贤曰“妙用在八方群步”。此六术先辈皆留有秘诀,暂略。梅拳步法有三点小八方,五点中八方及六点玄字步,之字步蹁跹步,前窜步,也叫通怀步,后跻步,雀步颠跳步,客客步,醉步。综合步法有之玄连环步,乱点步等组成的混合步,统称八方群步,其各有秘诀。先贤对其赞的好“大敌重围谁敢挡,梅玄五步有奇方,机关透彻无虚牛,万人队里独争强。”又赞曰:“五步深藏不测机,传来妙决少人知,等闲未得真宗旨,谁识梅玄御敌奇”!梅拳的妙用是:步中有步,步中有拳,拳中有拳,拳中有步。
    梅拳三层功法,无缘得传承,但先师曾显露过,先师曾用手掌按碎红机砖,并说:此为梅拳三层的挨身粉筋碎骨手,练梅拳未证出此功,只算学了点皮毛。
    此为我粗浅的认知,其中定有百漏,在此仅向广大梅拳爱好者抛砖引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