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1|回覆: 0

[通背拳] 通背拳歷史源流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10-31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康星的博客
    武術網資料
   2010年9月20日
    前言:
    學會副秘書長蘇勇博士,根據媒體所公布的史論資料,收集整理出如下文字,僅供我會會員學習參考。
1、真實的通背拳歷史源流

  研究通背拳術的歷史源流,筆者發現有許多附會訛傳。例如:『鬼谷子』傳通背拳、『孫臏』傳通背拳、『韓通』傳通背拳、『韓老道』傳通背拳、『白猿』傳通背拳(見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一書的訛傳】)等。這些訛傳,眾說紛紜,導致通背拳源流傳承的歷史,嚴重失真。因此,還通背源流的歷史本來面貌,是挖掘、整理、繼承、發展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所以,筆者溯本求源,以史為鑑,考查了通背拳術派生發展的真實歷史。
  一、通背拳術與武當松溪派拳法有歷史淵源
  以史為鑑,有文字記載,通背拳術與武當拳名師張松溪有歷史傳承的淵源關係。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始,軍事家、抗倭名將戚繼光鎮守浙江抗倭保國。為提升官兵的體能和戰鬥力,邀請武林豪傑,協助訓練戚家軍。一時間,大明軍民、少林僧眾和武當丹士,同仇敵愾,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同心協力抗倭殺敵保南疆的壯烈歷史詩篇。因此,戚繼光與眾官兵得以接觸民間十六家拳法,其中,有武當拳名師張松溪率徒眾等,以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和武當六步拳(又稱六路、十段錦,內家拳,通背拳)等主勢母勁的築基功法,訓練戚家軍,使官兵久訓自成體系,武林頌稱:『戚家拳』(又稱:戚家長拳,始傳32勢,後發展為108勢)。此外,戚繼光在訓兵抗倭的實踐,匯總了其他武技和有關軍事理論,編著【紀效新書】,成為明代嘉靖後研究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和推動相關拳種流派發展的歷史典範。
  據清【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今屬寧波),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另據,清康熙八年(1668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字太沖,號雷南,浙江餘姚縣人,曾任南明左副督御史)撰著【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載:『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有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續後,一脈相傳,四代師承沿革的史況如下:浙江四明山的葉繼美(別名葉近泉)傳單思南,單傳王來咸(又名王征南,祖籍浙江奉化,世居鄞縣,曾任南明臨山縣把總、督都僉事副把總等官職,精內功拳),王於清初傳黃百家(別名黃百學,國子監生,系南明左副督御史,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系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中興發展的大成者。其承上啟下,改革創新,為和中國傳統武術內功拳勢法體系的構成,夯基築石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因如此,自張松溪等以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訓練戚家軍,繁衍派生的『戚家拳』,必然蘊含着原始母拳交織築基,派生子拳的構成要素和特徵。所以,歷史上以長搏短御,陰陽互為其根,內勁綿巧和渾厚功力的武當松溪派『六步』拳法,傳至明末清初,已演稱:『六路、十段錦』(見黃宗羲著【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王征南傳】等)。又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被清初學者黃百家秉承其父黃宗羲的立論觀點,結合實踐的修悟,編著【內家拳法】一書,公開將師授原始母拳『六路、十段錦』更名改稱:『內家拳』。其中,又針對原始母拳取勢陰陽合一,外柔內剛,松靜自然的『通臂(背)功』勢法詮釋稱:『通臂(背)長拳也』……為中華武林繁衍派生通背拳術,提供了原始理論根據和獨樹一幟的歷史見證的里程碑(參【喙鳴文集·搏者張松溪】、【行字拳勇·拳術倫語六十三篇】、【內家拳法】、【王征南傳】、【武當·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與武當長拳】等)。
  二、『六路、十段錦』是派生通背拳的原始母拳
  考明嘉靖年至清康熙十五年的154年間(1522~1676年),以一代宗師張松溪為代表的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在歷史傳承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內功拳勢、法、理流派體系。其中取勢松靜自然,外柔內剛,操練混元一氣內勁的『通臂(背)功』拳勢法則,也日就月將,早已成熟問世。對此,清康熙八年(1668年),明末清初的史學家黃宗義,在為張松溪再傳弟子單思南的高徒王來咸(別名王征南)撰寫【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銘】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百家著【內家拳法】一書的內容中,均完整記載了武當松溪派內功拳法『六路、十段錦』歌訣。
  其中六路稱:佑神通臂(背)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勢,撤出抱月不相饒。
  揚鞭左右人難及,煞出沖擄兩翅搖。
  其中十段錦稱: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
  扭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
  八步韜隨連進,滾斫歸初飛步。
  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上述歌訣的句首,開宗明義頌稱:『佑神通臂(背)最為高』的讚譽史情,充分表明了當時『通臂(背)功』拳勢法則,不僅傳承問世,而且別具一格。特別是黃百家在著【內家拳法】一書,沿襲其父黃宗羲以『搏』和『御』的攻防技戰術行為,作為區別拳派門類的分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並將師授母拳『武當六路、十段錦』改名稱『內家拳』。這在當時歷史背景下,與舊制門規極不相稱,又被武林視為『欺師滅祖』的立論觀點和客觀作法,必然遭到武林門內外的眾人反對。然而,矛盾事物的對立統一性,決定了『錯誤的背面就是正確』。黃氏父子執意推崇宣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創『內家拳』的因果,對清代通背拳術派生、發展,的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催化作用。修劍痴,曾說:『通背與內家、太極都是同一原始母拳衍化的』。因當時黃百家著書立說,將原始母拳六路、十段錦改稱:『內家拳』。並分稱:『少林是外家,武當是內家』。而同門其他人認為,少林和武當各有『內外雙修』的功法,不同意獨稱『內家』。導制分支,也用母拳中的拳勢法則『通臂(背)』二字,改名稱:『通臂(背)拳』的。這段通背源流史,在修劍痴,於民國24年(1935年)撰【五行通背拳譜】中得以印證:『清道年間,燕北祁太昌將秘術授予河北許天和,余受業於許先生門下多年,後又遨遊四海,歷經異人指教,始知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精髓相接,支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