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孔子学院 武术网资料
鹤拳 象形拳之一。福建地方拳种。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浙江丽水拳师方振东(亦名方掌光),授拳艺予独女方士娘。士娘平时喜往溪旁练功并悉心观察鹤之寻食、振翅、跳跃、飞鸣与宿立动作,加以仿效,且将其结合至父所授之少林拳术中,创造了“少林白鹤拳”,后人则称之为“白鹤拳”或“鹤拳”。又在长期流传中不断发展、衍化,至清末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特点突出,拳理技法自成体系的纵鹤、飞鹤、鸣鹤、宿鹤、食鹤五种鹤拳。
1、纵鹤拳:清朝同治年间,福建省福清县口茶山村人方世培(字徽石),在茶山天竹寺苦练武技,造诣颇深。时见鸪鸟栖息枯树之梢,自鸪鸣树颤之状,悟出鸪鸟之气为哈气;又见虾于水中弹跃,悟出虾之身法弹力;再以落水狗纵身上岸抖水之状,悟出颤抖之劲。尔后,将所悟得之气、力、劲融贯于所练拳理、拳法之中,称之为“纵鹤拳”。套路有:朝身三角战、二十四招法、承技对练等。讲求纵横走圆,松身软臂;出手伸直,全身用力;劲发抖弹,重在意举。
2、鸣鹤拳:晚清年间,为永春白鹤拳师林世咸及再传弟子谢崇祥在白鹤拳的基础上所创。后谢成为福州鸣鹤拳一代宗师,并在福州南禅设馆授徒。套路有:中框(即中栏)、二十八宿等。讲求出箭(出掌)有力,横直顶的(的为擒之意);吞吐浮沉,搓摩撞击。
3、宿鹤拳:据传于清末由福建省连江县石门寺觉清和尚传授。后有福州城门人林传务入寺投师习练宿鹤拳5载,艺成后在福州三保油行等地设馆授徒。套路有:七步莲花、鹤爪展威、对练二十四招等。讲求似睡非睡,意在诱敌;隐蔽快速,手法密疾;步法稳健,鹤爪灵利;听力、借力,招招紧逼。
4、食鹤拳:清末民初,闽清嘉蒲师擅此拳并传予福州北岭下方水官,方再授福州仓山叶绍陶,叶终身苦练并传徒授业,成为食鹤拳一代宗师。套路有:三进、四门等。讲求手型以爪、掌、指、勾和单珠拳为主;步法善用“三点五梅花”;马(步型)实身动,腰动如轮。
5、飞鹤拳:清中叶,永春白鹤拳师郑礼所传。套路有:三战、四门(与食鹤四门套路动作不同)、三鹤、全鹤、捆鹤等。讲求仿鹤之飞、跃、展、拍、行、立的形象,动作舒展,象形逼真。上肢动作较多,善变灵活,遇刚则柔,遇柔则刚。
鹤拳的共同特点是:头顶项稳、拔背松腰、提裆吊肚。步法稳固,讲求“落地生根,五点金落地”(即指五趾用力抓地);手法要求“天对地”(即手足相对),强调两臂能发出强烈的弹抖劲,摇身骏胛。拳诀云“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柔,主化劲;“宗”则刚,主弹劲。要求刚柔相济,见力生力,见力化力,“收手软如绵,出手弓送矢”。鹤拳讲求精、气、神的高度统一,练时凝精铸神,同时尤重运气,以意行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力,劲发于腰。
鹤拳
鹤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