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2|回復: 0

夏鼐子女代表夏正炎在《夏鼐日记》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0-27 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考古网

    今天,社科院考古所和华东师大出版社在这里举办《夏鼐日记》出版座谈会,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庆贺《夏鼐日记》的成功出版。我们作为夏鼐同志的子女和日记整理的亲历者,能够前来参加,感到非常激动和十分荣幸。

    父亲是从刚刚进入燕京大学的1931年正式开始写日记的,数十年如一日,基本上没有间断过,直到1985年6月17日中午,父亲还利用午休空隙,略略数语,记述了当天上午在所内参加的接待外宾活动,未及写完,由于下午时分突发脑溢血,随即于19日离世,记了几十年的日记戛然而止。父亲去世后,日记即静静地躺在他生前用过的书箱里。当年,王廷芳同志因查对有关郭老的资料,来过家里查阅过父亲的日记,看到保存如此完整、内容如此丰富的日记,非常感慨,他随即在考古所倡议,应将父亲的日记整理出版。之后不久,又有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单位的同志关注过父亲日记。此事受到社科院考古所领导的重视后,即于2000年11月由考古所出面牵头,王世民同志具体策划组织,我们子女全力配合,正式启动了日记的整理工作。

    整理工作中遇到难点主要有:一是工作强度高。父亲日记经年累月总共留下有二十多本之多,当初粗略估计有数百万字。誊抄工作由我们分工合作,我们姐弟四人分担将近90%的誊抄任务,王世民同志则负责誊抄专业性较强的留学和西北考察部分。当年,我们姐弟几人多已年龄较大,年长的七旬左右,年轻的接近退休,身体条件都不是很好。大姐素琴、大哥正暄当时尚不太会使用电脑,但凭着扎实的笔书功底,硬是忍着颈椎病痛等身体的不适,各自完成了将近百万字的抄写任务,每页400字的稿纸摞起来有一尺多高。正楷、正炎两兄弟仍在上班,单位的本职工作也很忙,都是抓紧业余时间在电脑上进行录入。大家几乎都在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进行着誊抄。历经三个寒暑的紧张工作,终于在2004年,大体完成了日记原件将近400万字的誊抄和录入;二是工作难度大。本来我们对难度问题是有思想准备的,实际做起来其难度又超乎想象。主要是由于日记字迹多是用钢笔书写的行草体,有的地方会很难辨认,尤其是四十年代后的日记,字迹特别细小,经常需要拿放大镜进行耐心揣摩。日记中经常出现的众多的专业性内容,父亲习惯直接使用原文表述,特别是外文的人名、地名和书名,而且字迹多为熟练的英文连写体,我们尽量加以识读,一时实在解决不了或没有把握的,只好留作暂时空缺和不确定,以待后期专门下力气加以解决;三是工作经验不足,由于我们第一次参与整理这样广泛内容的日记史料,在起始阶段,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曾有所节略,例如校园生活期间师友间的某些议论和所述趣闻,各门功课的中外文考试题目,返温探亲的生活细节,战时旅途的苦难遭遇,以及在史语所期间的某些活动。后期在协助王世民同志将清样与原件核对的过程中,对此类记叙全都进行了增补,使之恢复原貌,确保日记的史料价值。

    父亲的日记历经五十余年漫长岁月,以及期间发生的旅途不测、战争洗劫、政权变迁和文革磨难,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父亲生前,我们也未曾接触过他的日记,只是通过这次整理工作,才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了解到父亲的不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使我们深深感怀的是,父亲对家庭和子女所付出的毕生辛劳。我们感到,将父亲日记的整理出版,是我们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庆幸能有机会参与这一工作,并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希望日记的出版,能能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伟岸的父亲形象,能够给中国考古学史乃至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研究史料。

    第二步的统稿工作,主要是由王世民同志负责。他花费很大精力解决遗留的各类疑难的专业性问题,力争订正得尽可能准确,将存疑降低到最少限度。经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经多方查核,并且争取所内外十多位专家学者的帮助,终于成功解决了绝大部分难题。日记中出现的大量的外文字词以及对于父亲在留英返国途中,为避免战时沿途检查的麻烦,特意用英文书写的近两个月的旅途日记,也请所内专家学者全部译成中文。在王世民同志的建议下,我们同他一起将父亲早年撰写的“自订年谱”(未完稿)摘录成“家世与少年时代”,作为现存日记未及早年情况的补充。王世民同志还根据日记并参考相关资料,编撰了内容翔实的“生平事迹年表”。这样,最终便将一部空前完整并符合原貌的《夏鼐日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由于此阶段的工作难度远远超出预想和王世民同志的高标准要求,尽管他在这一阶段不分昼夜的全心身投入,也足足付出了将近四年的艰苦工作。

    我们知道,王世民同志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考古所及父亲的身边工作,熟悉考古所和考古学界的情况,熟悉父亲的道德和文章,对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段时间,他与我们家就住在宿舍楼的同一个单元,是门对门的近邻。1970年,父亲去了“五七”干校,只剩母亲和我在家,一天,母亲突然昏厥病复发,正当我十分着急、束手无策的时候,获知情况的王世民同志急忙过来探望后,他当晚起草电文,骑车赶往所里向工宣队长请示给父亲发电,未获批准,第二天上午,再去找军宣队长反映,终获许可发出电报,将母亲病情告知父亲,催促他赶快回京。父亲获准请假回京照料,母亲的病情较快的好转。父亲日记中有这段由干校仓促回京的记载,但细节说得并不太详细。由于与王世民同志有这样长期的交往,他与我们彼此都很熟悉。正是由于我们与王世民同志的密切合作,尤其是王世民同志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夏鼐日记》高质量的交付出版。

    令我们十分感动的还有,当日记誊抄接近完成的时候,出版环节却遇到了问题,使整理工作顿时陷入困境。在这关键的时刻,上海师大陈丽菲教授获得消息,她出于对夏鼐先生的尊崇和对夏鼐日记的了解和认识,出手相助,通过她向上海华东出版社的竭诚说项,获得了时任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的朱杰人教授的理解和支持,慷慨允诺无条件接受《夏鼐日记》的出版,不仅不要求提供补贴,而且破例预付万元稿酬,使整理工作得以顺利地继续进行。2008年8月,王世民同志将手中已完成的《夏鼐日记》的电子稿全部交到出版社。随后,编辑出版工作便在朱杰人教授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坚持下,高质量,严要求地顺利进行。经过特约编辑陈丽菲教授和社内责任编辑的反复校对、精心加工,终于在今年8月中旬的上海书展上,将装帧大方、印制精美,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夏鼐日记》隆重推出,就是大家在现场看到的这部煌煌十卷的大部头作品。

    我们知道,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光华大学,父亲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是在光华大学附属中学渡过的,他对光华附中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次《夏鼐日记》能够由他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社来出版,可以算是难得的机缘,先父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

    最后,我谨代表我们姐弟四人,向关怀和支持整理工作的社科院考古所的王仲殊,王廷芳,刘庆柱,齐肇业,王巍等历任和现任领导,向给予无私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朱杰人教授和各位编辑,向上海师大陈丽菲教授,向为整理《夏鼐日记》付出艰辛劳动的王世民研究员,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