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4|回復: 0

[武當] 武当内功文化脉系溯源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1-10-17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天下武林
      武术网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期。一方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结晶需要总结,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变革迫切需要新思想的支撑。因此,这一时期既是思想上的“生命寒武纪”,又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老子是道家一脉的关键人物。作为周朝的史官,他可以接触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历史资料,从而使他有可能对中国自母系氏族社会,到黄帝、夏商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同时作为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和修为高深的智者,他又把自己独特的思想留给了后人,从而创立了道家一脉。
  
  一、五千灵文照千古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搂,周守藏室之史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周朝末年,作为守藏室之吏的老子,预感到天下将乱,已不能潜心修行。遂辞官西去,开始了西行游历之旅。游历于山水之间,感悟天地之灵气,体会宇宙虚空之玄妙,行清静无为之妙法。后应函谷关关令尹喜之求,著《道德经》,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学术之始,以及其他诸家文化之源。

  “道”是老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何为“道”,历来见仁见智,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道”是一种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诸多表象的归纳总结。“道”是宇宙天地、自然万物最基本的本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境界,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老子所述的“道”,可以分两个部分理解,一是道的本性,二是道的本体。

  一、“道的本性”是任何事与物的最基本的原始表象。道是一种有质无形,相对恒定,难以表述的境界。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鸿蒙状态,没有物质的存在,没有清浊之分,只是茫茫无际的虚空,没有时间概念的状态。万物未有生发之时,寂寞中的安静,这种安静的形态只能在意境中领会,只可感知,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这种无形的境界,广泛的存在于各个领域。诸如一颗黄豆,就是以一种“道”的境界存在,它的有质形体内,其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恒定的境界就是“道”的本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故“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可以说,它是任何事物尚未发生变化之前的无始之状。

  二、“道的本体”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发展规律。例如,混沌鸿蒙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化,就会发生大爆炸,形成一个新的有形有质的新境界。植物受到时间、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从无始恒定的静止状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道”的本体在演化的过程,也是一切事物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道”的这种特性却不会因为本体发生变化而变化,它会“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始终按着自己的模式进行运化。不论是人,还是天地,都要按着“道”的这个本体规律进行演化。诸如一颗黄豆,在遇到适当的外部环境后,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又转化为黄豆。这就是独立不改,周而复始。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除了在理论上开创道家学派以外,更是养生文化的大成就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一方面是著述论说“道德”的理论家,同时也是养生延寿的实践家。他提出的诸多养生理法,已作为后世道家学派,乃至众多学派养生延寿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其实际修习的养生方法,则不被世人所熟知。

  据武当太乙门内历代口传,老子西去途中,除了创下教化人们精神领域的“五千灵文”的《道德经》,还有相当多的上古养生具体修身养生方法也流传了下来。虽然这些稀世珍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冲洗,流失很多,但在武当太乙门中仍然保留记录着古绝学的道家养生修身秘技。这些隐密之术,都是依托老子提出的阴阳太极学说的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石。老子所传“九老图”和“三清大法”、“犀牛桩”、“太极桩”等实修方法,至今仍然在武当太乙门中延续发展。

  “九老图”,顾名思义,以九幅老人图描绘整个金丹功夫成道的过程。立日月以表阴阳。阴阳者,真铅真汞也。在人身内阴阳真气相抱相融,人则身体康泰。运化真阴真阳,使之混化一处始成混元一气共鸣,方与宇宙太虚合成一体。则进入大乘高妙真空境界,万象归真刻刻均有玄机变化,时时静候真机显露始成沐浴天机。三家真元共演,龙虎同宫相聚,神也:气也、丹也,三形归一,暗合九九归真之人道仙机……

  “太极桩”秉承老子所创太极学说,合上古养生导引法,以仿生、导引、内观、星象等诸多学科于一体。“下手即求天地人三才同修。所谓三才,即:(1)练人之天极——双臂之厚重;(2)练人之无极——丹田之混元;(3)练人之太极——双腿之轻灵。三才相合即入无极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继而精求劲法,在身体用劲方面,力求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正如祖师所讲:“劲法太极,在一法之中仍然体现。以太极桩为例,用功之时,必先以刚劲而用之,以求开筋开骨之效。刚劲用后即弃之,弃之则松,松则柔。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其功乃成。”先用刚劲,刚劲用过之后就弃之,则柔劲自现。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则合太极。从中可以看出,太极桩劲路的刚柔变化是有法度的。太极桩的妙用,可用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下手即合太极。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以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形成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之太极状。正如阎老祖师所讲:“一法之中,有先动阳而后动阴者,即抽坎中之真阳,添离中之真阴。如太极桩,先升肾中之纯阳,添心中之真阴者便是。”真阳上升,真阴下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始入太极之状,则丹功成矣。(二)易筋腾骨布气。易筋者,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从而强健有力。古语云:“筋长一寸,力长一分。”充分说明了筋腱的作用。腾骨者,使身体的皮膜和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从而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三)换劲有法可循。在内家功夫的练法中,常常有劲力的说法。所谓劲力,就是武术技击的劲法。内家功夫通常将劲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别一种则是先天劲。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俗称先天劲。内家功夫首先要练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四)丹田培元炼气。“丹田炼气”,是所有功法都要求的,太极桩在这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先动足少阳足少阳一动,周身内气即开始活跃。行先天之真阳,补心中之真阴,达到坎离交媾,阴阳互换的丹道小周天境地,为周天循经行气做好必要的准备。(五)周天行气循经。武当太乙门的功法均以炼精化气为修炼宗旨,以练就丹田混元气为入手,继而运气行走经络,让丹田混元气按内功的不同需要,而行走不同的经络,以达到不同功夫的要求。这就是所说的“循经行气”。太极桩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阳足少阴两经作为循经行气的人手,继而行气于督任二脉,以达小周天之目的。此乃武功及丹功所必须达到的。而行气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气于周身经络,达到“法密如笼”的境界,才是太极桩外功的最终追求。至此境界,太极桩在外功方面才达上乘功夫。(六)光华内收炼神。神为内功之主帅,炼神之清明,则意之灵便。意识是内功习练法中的君主,精神内守是练太极桩应用的必备方法,也是太极桩武道合一的具体表现。神到、意到、气到、力到,是内家功夫内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内视炼气的法则,则是修炼内功的共法。“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充分说明了神光内收可以开通经络隧道的特性。光华内收以后,随着神光的内收,练功者的心态也逐渐趋于平稳、安详,逐步进入禅定的状态,达到内功大成高妙的境界。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这句话揭示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开端。尹喜真人则是这一开端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道家学说的发展史上,尹喜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也是武当道派的创始人,内丹文始派的创始人。《道德经》就是由他传承弘扬,才有今天《道德经》嘉惠于世界众生的局面。
  
  二、文始初开金丹弘
  
  老子以后,道家文化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尹喜,字公文(公渡),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同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函谷关得老子传承后,遂弃官而游历于锦绣山河之间,感悟灵山秀气。后到武当山结茅为庐,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隐踪修行。成道后,开武当文始和华山文始一脉,传承千古而绵绵不绝。何谓文始?乃文明之始,文化之始也。尹喜得受老子传道,于武当得道后,著书《文始真经九篇》以弘扬道法。《文始真经九篇》为后来道教三大经典之一,是中华古文化中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在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道”之理法,让人们更进一步认清了道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此原理和自身的修行经历,完善了修真法脉,留下了金丹内炼法在武当太乙门流传。
  武当太乙门金丹内炼法,俗称密传丹法,门内相传源于文始真人,主要以八部次第为修持主体。该功法以武道双修为要旨,静动结合,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动者,养气蓄精以筑修道之基。静者,回光返照也。“回光返照春常在,凝神人气始成真”。即凝神合气,以登人道真途。所谓“养气蓄精”,即养我先天之正气,以备开经导脉之能,续我真元精微。《黄庭经·仙人章第二十八》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神气相抱入门之要在于回光,回光之意在于消除常有之欲望。常有欲望者,有形世界之诱惑者是也。故《道德经》云:“常有,欲以观其徼。”“微”即“窍”也。玄机微妙之处也。收其心,观其形,守其境,人其无。无者,无有穷尽之虚空之态。修真之人果能处于“常无”之态,回光内照空境之妙,方知大千世界空有之别无它矣。无,天地未发之称谓,人道仙机之初。常行回光内照,行真常之妙,观常无常空之境,直入“无中而生其有”之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即虚也。虚,即空也。观其妙,即观其空,入其道也。“欲”,即“将行”之意。是言人能常行回光返照之法,入无欲无念之境,则先天神灵保持在清净微微,寂兮寥兮的“常无欲”之中,洞察天地万物造化之始的至微至妙之玄机,体悟“道生生不息”之妙。无欲无念的神灵清净,虚空之中一点消息忽然而生,壶中犹如日照熏熏,温暖如春,则真阳初生,则神气相合。故无名,天地之始,阴阳重生,方显“心死神活”妙理之精辟也……

  此后尚需发三昧真火行烹炼之术,采元始真灵之大药,行三魂合一之妙法,方有成真登圣之机

  文始真人修成金丹大道,开万古修真之门,道教文始一脉从此开山立宗,武当原始三乘九门八十一派皆以此为宗。文始真人武当成道后,云游天下,途经华山,留下文始华山一脉。故在文始派中,有武当是师兄,华山为师弟之说。此乃门户旧说,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待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