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遇上一個老人,用拐杖扛著除草器具。子路問他道:『您看見夫子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夫子啊?』(說著)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鋤地。子路拱著手站在那裡。老人留子路過夜,殺了雞、做了黍米飯給他吃,子路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天,子路起行並把事情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呀!』於是讓子路回去再次拜望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出來做事,是不合道理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如果廢棄了,你們有什麼辦法嗎?想要保持自身的節操,卻破壞了最基本的社會倫理。君子出來做事,是爲了推行君臣之間的正義。現在大道不能推行的原因,早就知道了,(不就是沒有人出來聲張和推行正義麼?)』 在具體解讀此章之前,首先談一談先秦時期的農家思想。儒家學說的奠基人是孔子,但是『儒家』這一個正式說法形成於戰國時期。同樣,先秦時期的『農家』學說的正式提出是戰國時期的許行,但是『重農』觀念一直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特徵,從【論語】的上面兩章中,我們也能間接感愛到農家學說和儒家學說一樣正在形成過程中。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戰國時,農家代表人物有楚國人許行,但無著作留傳,生平事跡可見於【孟子】一書。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孟子同時代。當時隨行學生幾十人,頗有影響,儒家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棄儒學農,投入許行門下。 【孟子•滕文公上】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 說:『……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 鼓吹『賢者與民並耕而食』是許行兩點主張之一。還有便是提出『市賈不二』的價格論,這一主張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礎上,提倡人人平等勞動、物物等量交換,以實現其改革思想。農家著作有【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國】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趙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農家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來,他們的思想和活動散見在諸子的著述中,雖星星點點但仍然值得重視,從【論語】中我們也可以對這種思想的歷史淵源有所了解,同時,對於我們解讀【論語】也是相當有幫助的,如『禹稷耕稼,而有天下』、『樊遲問稼』等等文字 按照【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的說法,農家系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爲之,以爲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其重視農業的觀點是爲孔子所肯定的,但是『君臣並耕』這樣極端的觀點是不可能爲社會所接受的。但是孔子並不是因爲『悖上下之序。』 所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說法就是出於『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這樣的思想基礎。『夫子』是當時男子尊稱,按照『賢者與民並耕』的說法,荷蓧丈人認爲只有這樣才能算得上夫子,是理所當然的。既然『饔飧而治』,老者『殺雞爲黍而食之』也自然在情理之中。『見其二子』亦並非可有可無之語。按照【禮記】的說法『任並,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挈。』當時頭髮斑白的長者是不從事重活的,所謂『提挈』本義是『不提重的東西』,在這裡泛指重活。【禮記】亦云:『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正是以『丈人』尊稱老年男子的由來。從『荷蓧丈人』一說,可知這位老者至少也五十以上,但是依然不舍勞作,植其杖而耘。所以『子路拱而立』,雖然老者不合時禮,子路卻不由得對老者表示恭敬。子路『見其二子』,正是補充說明這位老者並非無所歸依,而是其自食其力的觀念使然。看來,春秋時期,隱者是五花八門,林林種種。當然,他們的思想和學說傳播到了社會上,就形成了一家之說。如農家、道家等等。 當然,孔子同樣對這位老者表示了尊敬,告訴子路這是一位『隱者』並讓子路再一次去拜見他。子路去的時候,老者已經出門了。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講了一通道理。子路說:『不出來做事,是不對的。』子路首先批評兩位兒子不應讓長者勞作,指出『長幼之節,不可廢也。』然後談到『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就是問如果君臣之義被廢棄了,你們有什麼辦法能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嗎。 一般把『仕』解釋爲『做官』,其實『從政、做事、興事』的解釋比較符合子路的本意。子路認爲君子一味獨善其身,而不惜破壞最基本的社會倫理是不可取的,往往也於事無補。最後子路說:『大道得不到伸張和推行,君子早就知道了。君子出來做事,就是爲了推行正義,從而使天下回歸正道。』正所謂『行義以達其道』。子路所說『君臣之義』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但是當時從政者正如孔子所說,均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正所謂『君不君,臣不臣』,孔子希望通過培養弟子並出仕,從而給社會注入新生的政治力量,『行義以達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