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 B/ L5 Y/ R5 l
7 _2 e" i8 T2 m9 E* D 邮票《三顾茅庐》 # @ s0 S# w3 f& A$ f, ?
, m9 E4 Z& R: G/ P n6 O4 c* S
荀子:主道知人 臣道知事
3 H+ |9 q4 v \, X8 r2 x8 S
! i- `2 ~ | |, K 《淮南子》: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 [$ ?* M0 b W
4 g. L$ J( ?+ D S" `1 e& R 古代帝王的统治术又称“人君南面术”。为什么称为“人君南面术”?这就牵涉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我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这种朝向的房子冬天可以避寒,夏天可以迎风。 - m9 r; z; R: w& H$ V
3 c, Q2 n( u% f: _, _ 由于房屋都是南向,辈分高的人一般住在正中,面向南方,辈分低的人自然就要面向北方,“以南为尊”的习惯因此而形成。《易经・说卦传》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春秋繁露》说:“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
0 U. V. M9 _" ~" y, i/ g
2 v/ v& c6 ]& s) D. |$ l 人君南面术与道家有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 [0 n1 [4 g, b* D
8 D3 N, }% E( u5 T$ f9 r4 r
明君“任人而不任智”
7 u: J1 t- a- _* ]. S3 n$ }/ W/ L: l5 t; e' _
人君南面术的核心内容是“清静”和“无为”,所谓“清静”就是清心寡欲,谦虚礼让,遇事以卑弱自处。所谓“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干,而是“任人而不任智”,遇事不是先把自己的办法拿出来,而是向臣下要办法,通过发掘臣下的才智以为己用,以收“无为而无不为”之效。
7 I G4 `% u- Y3 O% j6 X3 j, @: J& }2 |+ Q
《吕氏春秋》认为,“有道之主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意思是一个懂得领导艺术的君主要经常把“不知道”和“怎么办”挂在嘴上,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这样才符合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 ; o& L3 g |4 v' B! m
+ N7 h: j# ?( h* m4 `- M- W) p
既然人君南面术强调君王要少说话,少做事,那么君王有什么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认为,君王可以什么事都不做,但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求贤。《荀子・大略篇》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吕氏春秋》也说:“贤主劳于求人,逸于治事”。
; w; s4 w, R' E0 k$ z. a7 w0 r3 L( {; O+ c! h# i
在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明白“劳于求人,逸于治事”的道理,无不把“求贤”作为第一要务。如禹从民间访求到舜,经过多番考察后把天下交给舜;舜起用高阳氏才子八人和高辛氏才子八人,天下大治;汉高祖刘邦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和用人,他重用萧何和张良,“拔韩信于行伍,纳陈平于亡命”,无论打天下还是守天下,都得力于大批有才能的臣下的帮助和启发;汉文帝多次下诏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初即位就“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三国时期,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4 O8 \* S$ c( a9 I" B5 w9 D- f
, O2 y7 ?, S8 s7 G7 i1 `# M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他深知为君“清静无为”和“求贤”的重要性,他曾经对侍臣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又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联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1 y" Y6 {8 w9 Z1 ~+ l5 d g6 W7 F
+ i& V7 n) X" e, p) O 唐贞观年间,有一天唐太宗发现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事务繁多,没有时间访求人才,便批评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于是下诏书:今后凡是琐碎事务一律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可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处理。 , a8 s2 _8 B n( g/ d/ J7 w
& _0 f3 W8 s3 j- c" n- Z
杨坚处理琐事废寝忘食 0 l! u- L* b) f
- c$ n0 c4 C9 z6 w. ~1 x' t 当然并非所有帝王都知道人君南面术的关键是“劳于求贤,逸于治事”,如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就不懂治道。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事,“每旦临朝,日昃不倦”,常常废寝忘食。礼部尚书杨尚希对隋文帝说:“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治书侍御史柳也上疏谏隋文帝切勿“亲裁细务”,但隋文帝始终改不了喜欢处理小事的习惯。
! m6 q6 C4 _5 @
?! E) O+ \# b2 m* P* ] 南北朝时齐明帝萧鸾常常“躬亲细务”,南康王侍郎钟嵘上书道:“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齐明帝看了不但不接受意见,还责怪钟嵘多管闲事。
$ }% f1 g5 V$ W8 W: `6 g% h$ ?
+ r( X* u- K& E6 C, ^1 F 隋文帝和齐明帝身居帝王之尊,但处事“抓小放大”,其政绩当然不会好,隋朝两世而亡,齐明帝死后没几年齐朝也就灭亡了。
$ |0 ` }% Y( c% |5 d* G: Q4 i0 O- K, T
启示 % c% p& g5 q3 z6 h ^& C$ {( K
/ k& H3 i. q+ Q5 \ 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
# a+ P5 L8 i" C. }$ b* q* b- S ?4 J7 Y" F' |: n% f3 r
《管子》说:“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意思是说做领导要明白“劳于求贤,逸于任使”的道理,做部下要各守其职,上下齐心协力,就会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
3 X$ O# p% x5 D) Y# |9 V
* T7 O3 f4 G) H, h 《淮南子》说:“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更加明确地指出君臣之道不能混为一谈,人君如果不明上下之分,不抓大事抓小事,必然会导致混乱。《尚书》所记载的“虞廷之歌”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所谓“丛脞”就是指琐碎无大略,“股肱”是指辅佐之臣。这首歌说元首如果躬亲细务,做臣下的就会懈惰,这样的话万事都会堕废。虽然这是古代的经验教训,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来说,仍借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