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1 k. k* |( z6 ?. D5 l
# k- W, ^" t$ @( U9 K7 e 清 袁昶手札 Z2 M" Q) d( {7 m" D
" f* {! m/ D$ i2 F1 l- q1 {; }
, @# h, s+ z& F, y 袁昶(1846―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太常寺卿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因反对清廷与八国联军开战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目前学术界对袁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与文学方面,而对他极力提倡并躬行实践的经世实学则关注较少。
* h5 T H2 f4 T9 C! X) y f
$ l- T, Q2 v3 a6 U0 | 同治七年(1868年),已于前一年中举的袁昶从杭州城东讲舍转到上海龙门书院读书,在这里奠定了他一生经世实学的最初基础。设立于同治四年的上海龙门书院,创始之初即以倡导有用之学为办学宗旨。担任该书院山长达14年的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曾教导学生:“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当时书院中“课以经史性理为主,而辅以文辞,尤重躬行。人置行事日记、读书日记各一册,每日填记,逢五、十日呈诸院长评论。”袁昶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曾特别记下刘熙载“先生言立功立德必须从人情物理做起”的教导,所读所思,皆以经世致用之学为主。他认为,“凡学者于职方氏之西北地形、太常之律吕、司天台之历算皆须考核,以及屯田、水利、军制、马政、地丁、保甲、漕粮、旗务皆以实理精意相辅而讲明之,为亟所为藏器于身,以待天下之动是也。”(袁昶《毗邪台山散人日记》上册,122页)这就表明,他已完全接受了学者当重经世实学的为学主张。 ) B8 H( ~" S) L9 Z4 F% N5 J @
6 L# [) s% p0 r- \4 I# ]) ?% N% `
如果说上海龙门书院的求学经历使袁昶打下了最初的实学基础,那么此后长时间的宦海磨炼则使其经世实学思想逐渐成型并别具个性。按清代选官制度,中央高级官员和地方大吏的选拔,皆为翰林出身,所以士子中进士后,皆以能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为上。但翰林院地处清秘,职司编纂,较少有机会接触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政务。袁昶在光绪二年中进士后,先为户部陕西司、云南司主事,负责掌核两省钱粮,后又在部内北档房供职,处里部内庶务。光绪九年(1883年)调总理衙门章京后,袁昶长期在外交部门任职,参与了中法天津教案交涉等外交活动,对当时中外情形,较一般士大夫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具体反映到他的经世思想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