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2|回復: 0

看杨升庵如何论书(图)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7-12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12368737254917.jpg
" g7 }, C3 C9 J9 S7 l* f
. m% B) R) j9 b
《庵簪花图》 陈洪绶 绢本设色 纵143.5厘米 横61.5厘米

3 N3 p2 ?' t3 V/ j

# d9 c7 \# \6 c1 i9 c6 {/ A
    此图所绘内容,如画中画家题识所说:“杨N庵先生放滇时,双髻簪花,数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杨N庵即杨慎(1488―1559),是明代著名学者,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授翰林修撰。因抗疏切谏,移疾归;后起充经筵讲官。嘉庆三年,大礼议起,他跪门哭谏,又遭贬斥下狱,被流放到云南。作品描写杨慎在流放中的这一狂怪行径,他身着宽袍大袖,面涂白粉,头上插有五色花枝,表现出玩世不恭的神态。两女子手持盂和扇跟随其后。此画深刻而生动地揭示出杨慎当时的心境。背景画一株粗老弯曲而叶红的枫树,借以烘托杨慎的人品。人物造型夸张,衣纹用线劲健圆润而富有装饰性,显示出陈洪绶独特的绘画风格。
/ _+ X) j& k0 i0 w: q/ F; Y6 F; u. ?- A! g
  
- ]" ~5 s5 A4 n2 J1 z" K     成都的人杰地灵可以有太多的“人证”,比如杨升庵。成都人对他的了解是从新都桂湖开始的,成都人把桂湖和升庵的文字当作他才华的“物证”。许多人还不是太了解,其实对杨升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物证”,就是他的书法。新都倪宗新先生编译的《杨升庵书论》,集纳和留存了很多“物证”。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的序言也颇值得一读。
! H3 O; v& R4 [- |
9 e; G) t: y' h1 V& T! _- e    杨慎(1488―1559年)号升庵,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明正德年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时谪戍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市),诗作遂颇多感愤。诗之外又擅文章词曲等,修养十分全面。杨慎一生精勤好学,著述极丰,“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鸟,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李贽《文学名臣修撰杨公慎传》),是一位求学善身并乐而不疲以至终生的士大夫。我们今天在感叹他的性直、忠孝、颖敏以及因勇于直谏而遭受大半生坎坷的同时,尤其应当推崇他热爱学习,格物致知,不断求索并乐在其中的精神。《明史・杨慎传》说他“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颂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5 M. O  K1 H0 J. i& X! z
* b5 r  T7 p* Z- [9 `# D
    在父亲杨廷和影响下,杨慎自少年起即喜书画,并逐渐从欣赏到实践,从鉴识到研考,下了很多工夫。关于杨慎的书法实践,游居敬在《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中有记:“先生居滇,泛昆池,登泰华,游点苍并洱水,探奇挹胜,所在有述,人争宝之;又工书法,片纸只字,相传摹拓,殆遍海内。”其书风本于赵子昂,以“吴兴堂庑”自负。但相比之下,他对书法鉴识研究所留下的诸多文字,似更具历史价值。《杨升庵书论》辑入的《墨池琐录》四卷和《升庵书品》《法帖神目品》,基本上完整地反映了他对前人书论成果的整理、研选与阐发,尤其是《升庵书品》部分,较多阐明了他在书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认识和书学观念。例如:强调书法与古文字学的关系;对宋代书坛一般学人在文字学上趋今弃古的风气与篆书不兴的研判;行草书与籀篆汉隶在笔法发展上的内在联系;书法实践中法与意、性、神采的辩证关系等。对于前代名家书法的评析,着重在唐、宋、元、明时期,但在选择上比较重视对历史发展中前后书家承续关系的研究,而对前人艺术风格的得失也每多真知灼见。, m# U/ x5 w- I- E) v

) a) ^, U0 i1 R    新都倪宗新,好书法而喜读书述作,更对整理弘扬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乡前贤杨慎的尊崇和研究则由来已久,故辑成杨公书论并加注译。相信此书定会大有助益于中国书法历史的研究和今天的学书者。 $ ?, R. h. W0 A4 n* W: [
* s! L1 K( l0 n; R+ [. r3 C# k
    作者系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