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6 Z4 v/ f$ q
" \& t O, I4 j& W 文祥手迹。 & e6 P. E' p# E$ w1 R
1 a8 a0 L+ J0 M" o
2 n; W) i& {) r) O6 {/ ]. s& E& {! m
" ]! U: [( F% F% m, }; ?0 O7 Q( G, p- c 文祥。
4 o/ M4 T- g' T8 l; o4 d4 \5 A
+ q. g! m/ S. e. m$ M) g
8 c+ ^. @ S% Q
9 Y) ~% n5 r: Q: x2 S. S } 文祥墓。资料片 5 f) L6 s* Z6 A+ M1 O
5 l5 y" b: H V! m& f3 O$ Z
8 y" p# b0 g: E7 P& S
文中里这名字乍一听来似乎很难意识到它是一处地名,少了类似街、路、巷这样的街路标志性字眼,这恰恰是它令人费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 X9 U6 w- i7 b
7 t5 j) k& E0 J) H) i/ X# D3 ? 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这是街路改造所衍生出的地名,而事实上,这文中里该是取了文中堂胡同的韵意。“在1957年的街路名称和门牌号码整顿时,将这一带的文中堂胡同、土影壁墙胡同以及华家胡同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了‘文中里’。”% d4 H% w+ t; l# b
* h' f6 j% g! q 文中里名因文中堂宅邸
, E, p3 w. c. F: j& w- r: }8 j: [. x R. r, F; S: { D0 b {
那么,三条胡同为何被合并命名为文中里?文中里中曾经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要追溯到清末年间,早年的文中堂胡同里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它便是文中堂的宅邸。中堂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官职。这位曾居于盛京的文中堂名曰文祥,或许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中,他扮演了促成该事件的重要人物。8 x! E' B3 u" u6 r! C7 S
2 ` z: b/ E4 M+ S7 B
据资料记载,文祥,姓爪尔佳,字博川,号文山,又号绮园。正红旗人。 1845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 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与恭亲王等联名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 r0 e/ L+ C7 f0 y- }6 D6 G) D9 s8 L/ e7 i1 v! S
咸丰帝病死后,文祥与其他大臣上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 1871年,文祥被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被封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文祥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 1876年病死,谥“文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