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4|回復: 0

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 以良民治良民笼络粮长(图)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6-10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10467832884568.jpg
5 V, e5 q& C  b; ?- _7 h

( z, ?/ T" p3 K+ e0 o( }& x
    浦江的郑宅镇,北依仙华山,南临浦阳江,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景色秀丽,历史悠久。这个江南小镇之所以叫郑宅,不仅因郑姓家族长期聚居在此,还与明初郑氏族长担任粮长,送赋粮到南京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嘉奖有关。. l/ P' I" D8 e" e+ r' z

5 K5 s2 W  H; P4 Y0 c$ f6 ^- x: a/ J* g- ]    秦汉时期税收实行“田租口赋力役”制度,田租要到实地估产,口赋则以年龄为标准交纳。汉末,连年战乱和灾荒,地方官既没有力量组织人力去农村实地估产,也由于失去户口记录,无法弄清民众年龄以征收口赋和分派力役。为此曹操不得不改行“租调法”,田租按土地面积征收,户调则按户征收。户调从户而税,家庭人口越多,其单位人口纳税越少,聚族而居成了避税的极好办法。所以,隋唐时代的政府不主张聚族而居。
8 ?; ^- o8 R5 k0 b" _7 q$ z8 [# B4 d# m- `8 N
    随着唐代建中元年,宰相杨炎进行税制改革,实行按资产征税的“两税法”后,家庭规模的大小已不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大家庭互助能力强,资产集中生产效率高,有利社会稳定,所以宋代政府有意识地提倡“孝”道,鼓励累世同居,不分炊。
' _/ d3 o0 n) u0 k, P+ o/ B
2 o7 G& H* [) v1 S/ q' C    当时郑宅的族长顺应了这一潮流,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组织族人聚居合食,同食共居长达350余年,大家庭人口最多达2000多人,相当于一个大村落。
* M8 G/ d$ W; P+ I: F# ~
- A1 h; k5 N* q1 ~8 I3 V  y  ]! T( o    由于郑氏家族合族义居的规模罕见,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尤其是明初,郑氏的族长担任了当地的粮长,负责征集赋粮运送至南京,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和表彰。朱元璋敕建旌表孝义之门木牌坊,称其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 C7 U: {9 I8 b3 O

& v: W; e: G' w3 W% C( [" R' p    明初,朝廷要将全国3000万石的田赋挨家挨户征收上来,集中运送到京师及其他缺粮的地方,工程浩繁艰巨。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别出心裁地建立了粮长制度,设计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把缴纳田赋一万石左右的地方划为一区,政府指派该地区土地最多、纳粮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担任粮长,替政府负责催收和解运田赋。
2 M4 n0 Q. s0 j7 q* t, x" j7 j
( j$ K2 j/ }0 N$ v3 ^' \# ]/ s    朱元璋为了笼络这些粮长,规定了许多优待的办法,如粮长可以参加乡村诉讼案件的会审和裁判;粮长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纳钱赎罪,并可以继续当粮长。粮长把粮食运到京城时不仅能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嘉奖,一些优秀的粮长还能封官晋爵,最高可担任省一级的布政司(相当于今财政厅兼民政厅厅长)。郑氏族长就是利用运送田赋粮到南京的机会,在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引见下,获得了朱元璋的题字和表彰的。宋濂早年自金华潜溪迁来郑宅相近的青萝山下定居,与郑氏有着历史上的友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