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 s5 R1 f4 Q0 O* ]8 w! N
5 ]3 I% a9 R7 i! a' D! R
4 O* B5 J; z; N) M" U H: X% n 《庄子》一书号称难读,前后思想亦有抵牾之处,昔日将其放在宋、楚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多不得确解。若把《庄子》一书置于齐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则“其辞虽参差,而(音处,[诡]奇异。《庄子・德充符》:“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诡可观”,许多矛盾和不可解之处,可以焕然冰释。由此可以证明,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不应仅从哲学史的角度去分析,还要从更广阔的文化史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可能会别出义蕴。
( W- ~6 ]* R+ ?2 v+ _$ i4 R& R' N; p) }2 o
有关庄子本人和《庄子》一书的文化特色,学术界一般都注意到和宋、楚文化的关系,认为庄子是蒙人,而蒙初属宋,后灭于楚,所以庄子的思想的楚文化熏陶和哺育的结果。这种观点之所以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自有其立论扎实、论证严密之处。但是,宋不仅被灭于楚,还被灭于齐、魏,《十道记》:“宋州,睢阳郡,理宋城县。……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之邑。后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梁,即今州地。”蒙地在庄子的时代已不再属宋,而是属齐。此说并非假说,而是有其根据的。结合《庄子》一书,从其思想特色也能证明,庄子是齐国人,其思想来源于齐文化,最充分地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这是我对庄子标新立异的一种看法,今试论之,以就正于方家。
9 r- F7 Y% |! p$ I$ s0 C( y) J+ @' r( ]6 v
首先,从庄子的国别归属谈起。庄子的故里到底属于战国时哪一个国,一直是学术界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然而司马迁没说“蒙”在哪里,《地理志》说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说庄子是宋之蒙人。《汉书・艺文志》说庄子是宋人。而《括地志》认为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冤句是秦时所置县名,又作宛朐或宛句,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
/ z( r6 k0 x4 O" Z7 h6 M
8 T$ Z) v, X: O9 ~! }# r0 i 古晋郭象注庄,未提及庄子故里。到唐代陆德明又重提此事,且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说:“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李颐云:与齐愍王同时。)齐楚尝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唐代成玄英则在《庄子序》中提出庄子“生宋国睢阳蒙县,师长桑公子”。 ) x) l1 X; l( O8 K8 c
+ D! r' h( {/ U* D3 Q7 R
古籍中其他提及庄子为漆园吏的所在地者,尚有《一统志》,谓庄子墓在今东明县东北之漆园城,《续述征记》说,古之漆园在中牟,今犹生漆树也。梁王时,庄周为漆园吏,则斯地。“中牟”有两用,一为地名,在河南鹤壁,一为县名,即今河南中牟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说:“庄周,宋蒙人。不以祸福累心。为漆园吏。楚威王以千金币迎周,不应,钓于濮水”(《河南道・宋州》人物条)。又说:“宋城县本宋国蒙县,以宋公及诸侯盟于蒙门而为县名”,“小蒙故城在县南十五里。六国时楚有蒙县,俗谓小蒙城,即庄周之本邑”(“宋城县”条)。
1 l$ u4 u1 `, e) b
/ H) q$ N w/ k5 s" y5 o% O3 t 这样,庄子就有了宋国人、梁国人和楚国人这三说,于是今人便有了庄子为山东曹县人说、山东东明人说、河南商丘人说、河南安徽交界处说、安徽蒙城人说等。 而在唐代以前,有一种庄子是齐国人的说法,是至今学者们所未注意到的。 提及庄子活动之地的有《郡国志》,它说:曹州漆园城,庄周为吏处。曹州,据《十道志》说,济阴郡,置在济阴县,《禹贡》豫州之域。周为曹国地,后属宋,七国时属齐。汉为济阴郡,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曹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按:济阴郡汉所在今定陶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荷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这一条资料已提到漆园城在七国时属齐。
: e% n# o- T1 {' ]5 h$ J' {* g( D5 k3 O5 D1 K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资料,是陈朝释智匠所编撰的一部乐书《古今乐录》中明确说明的,今录之如下: . A* I# r8 u$ j: `
8 Q1 o5 [ S+ D, P8 } 庄周者,齐人也。明笃学术,多所博达。进准见,方来却睹未发。是时齐⊥鹾梦兵事,习用干戈。庄周儒士,不合于时。自以不用,行欲避乱,自隐于山岳。后有达庄周于⊥酰遣使赍金百镒以聘相位,周不就。使者曰:“金,至宝;相,尊官;何辞之为?”周曰:“君不见夫郊祀之牛,衣之以朱采,食之以禾粟,非不乐也。及其用时,鼎镬在前,刀俎列后,当此之时,虽欲还就孤犊,宁可得乎?周所以饥不求食,渴不求饮者,便欲全身远害耳。”于是重谢,使者不得已而去。后引声歌曰: ( S$ U0 e7 `) w4 `
, d' ?# a; E- g6 Y" ] 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q精神,以养九德。渴不求饮,饥不索食;避世俟道,志洁如玉。卿相之位,难可直当。岩岩之石,幽而清凉,枕块寝处,乐在其央,寒凉回固,可以久长。
' x8 a8 ]1 p1 a6 y+ L+ z5 X2 f; b h. |5 i2 o' \1 H5 v
这条资料是治庄者从未引用过的,其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自然很难下定论,但这里有几条线索值得注意。其一,释智匠为陈朝人,比陆德明(约550-630)、成玄英(唐初人)都要早,所说未必比陆、成二说更不可靠。
" a7 \# M, z+ k+ U8 ~$ I% V
( _2 {/ _) S6 w0 K A5 p 其二,释智匠说庄周儒士,不合于时,这可以得到印证,《庄子・说剑》:“今夫子(庄子)必儒服而见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
2 V" Z! y* J& j! R7 X8 Q1 u5 ^" r2 t. [0 S4 J6 A
其三,释智匠所说庄子为齐⊥跛看重,欲聘以为相,陆德明虽说庄子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但李颐注说与齐愍王同时,齐愍王即齐⊥酢@钜梦明馀干人,字惟贞,号及泉,博及典故,负才名。李颐注庄成果,为学界所推重。 3 S7 I% x! i8 G0 @/ d- k
8 L2 `& B$ M' D2 Z8 H 其四,陆德明说齐、楚尝聘以为相,不否认齐国曾聘以为相,而释智匠则明确说齐⊥跗缸周以为相。
8 H% H, P3 A2 ^+ M# Y+ ~% j2 s4 G5 y! n" w
其五,释智匠文中所记庄子与齐⊥跏拐叩亩曰埃与《史记》本传所记文字虽有出入,但意思大致相同。亦与《庄子》中《秋水》、《列御寇》所记内容相类。 3 d; R* t4 c0 @" N- U
/ O8 d1 y7 E# [% N. m4 ]; q9 G: b N 从这几方面来看,释智匠说庄子为齐国人是非常有道理的。《古今乐录》虽不是一部学术思想著作,而是一部乐书,但其记载有其科学性。陆德明的齐、楚尝聘以为相,李颐的与齐愍王同时之说,更证明了释智匠之说的可靠性。
5 {. Q9 m0 n1 d# s2 ^6 I1 t5 ~
( ?3 i* P# ~3 s1 q 也就是从此出发,我认为庄子是齐国人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而从《庄子》一书中丰富的齐文化内容更可以明白无误地得出这一结论。 ) s( k0 v& x9 F! O! q- |
2 x; r! D$ M! H8 L: Z- {3 i
其次,再谈庄子的齐文化渊源。《庄子》这部书从古至今,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迷住了多少人,更不知迷惑了多少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叶适:《水心文集》)。从学术思想上来看,由于今传本《庄子》系晋人郭象编定,郭象所分成的内、外、杂三篇,使后人争论不已,或以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或以外杂篇为庄子本人著作,或以司马迁看到的《庄子》为支点来确定,……其实,内、外、杂三篇所包括的三十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一个严格而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齐文化。《庄子》一书中所表现出的矛盾、不一致,只要放在齐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便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 0 u$ }) X! l U. N' W9 }
$ t* l$ z% Z3 z
齐文化是包容非常丰富的沿海文化。《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司马迁曾感叹齐地疆域之广:“吾适齐,自泰山属之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战国时齐国的疆界是“南有泰山,东有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国的沿海经济,在春秋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桓公得管仲辅助,“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史记・齐太公世家》)。这里存有多种经济类型:农耕、渔业、制盐业、手工业、通输业。到战国时,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其首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大都市:“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齐国采取“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的政策,工商业迅速发展,出产“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