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F/ [: P4 m
! G4 ~3 H: A, Q- k. D
入伏了,天气又潮又热,真是“苦热”。可是,这样的天气入了诗,便有了别样情致。古人们是如何形容他们所经历过的灼热天气的呢?今摘其趣与君共赏,以暑消暑。 6 k1 \4 M2 H0 C
" _0 W) f: t9 o* I a 古人形容苦热多从高温环境描写。宋代戴复古在《大热五首》(其一)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农历,下同)。”他把人在高温环境比做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则是把高温环境比做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韩愈更是形象地把闷热天气比做自己是在蒸笼之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郑群赠簟》)。”把大热天之热,比做人在窑、炉和甑中被烧烤、蒸煮。 7 E5 j% r& W# x x- }3 D ?
. }7 l" C& t8 ?* U: J3 @
古诗中描写人体在苦热中的状态主要用流汗。宋代张来的“欲动身先汗如雨”(《劳歌》);唐代范灯“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六月》);宋代戴复古“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发泼”(《大热》)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苦流》)。瞧,“雨”、“泼”、“浆”、“流”。
1 ]% t2 h& C4 F. g7 ~2 X" s
0 ^7 `) f' `& K+ x9 H) N2 c 古诗中还常通过周围事物的反应来写苦热。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天气热到干柴出烈火、液体熬成膏、鸟嫌羽热、兽嫌毛热。 ) A# F) k: M8 q8 D8 e
- e/ i" n2 ]0 W% a8 Q9 {1 O8 q3 u
下面我们再看看三位著名诗人如何说苦热。李白在描写大热天中纤夫们疾苦的《丁督护歌》中别出心裁地用了“吴牛喘月”(“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是指吴地(今苏南)的牛。按理说吴牛应该早就适应当地夏季的炎热气候,可它却还是常常热得受不了,以至于看见夜间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杜甫在苦热天气中曾经“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诗人王维在《苦热》中讲了种种苦热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要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3 H7 B$ u3 q: _6 N! r+ `4 I+ R R* Y7 R# a7 Z5 q8 l+ E1 d
诗人们确实是热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写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秋前风雨顿凉》)。为了苦热快点过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 F# {$ E% |) @# w$ g
/ H- [9 A$ X0 c$ X2 m7 p
实际上,诗人们形容归形容,他们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销烦暑》中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说过“思出宇宙外”的王维在该诗的最后也醒悟道:“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也许这些就是俗语“心静自然凉”的一些出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