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1|回復: 0

李纨和尤氏的相对笑看(图)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13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13391348555380.jpg
1 [) Q* |, p7 \6 ^
" P# X: P+ M5 O4 n; O' P+ }, X
    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线,是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上拾到一个绣春囊。那绣春囊究竟是谁失落在那里的?绝大多数读者都认同这样的判断:是迎春的大丫头司棋的情人不慎遗落在那里的。抄检时从迎春的箱子里抄出了司棋表兄潘又安写给她的一封密信,里面提到“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那么当潘又安潜入园子与司棋幽会时,很可能就至少佩带着一个绣春囊,在隐蔽处宽衣求欢,又被鸳鸯无意中惊散,惶恐中失落在山石上,顺理成章。# z2 A* }, u! q  `

" M' `+ B  m- `9 h0 E$ `& z' ]    但是,历来《红楼梦》的读者中,对绣春囊究竟是由谁遗失在那里的,却也有另样的理解。比如一位叫徐仅叟的读者,他就认为那绣春囊非司棋潘又安所遗,是谁的呢?薛宝钗!有人听了可能哑然失笑,会觉得这位徐姓读者是个现代小青年,也许是在网络上贴个帖子,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谋求高量点击率罢了。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位徐仅叟是晚清的官僚文士,跟康有为、梁启超志同道合,他对《红楼梦》里描写的人情世故,比我们不知要贴近多少倍,作为饱学之士,他这样解读书中绣春囊的遗落者,自有其逻辑。8 m- v" T% m4 ?8 Z1 e

" @9 M3 Q7 _/ X9 w, K( V9 I    抄检大观园丑剧发生第二天,惜春“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尤氏被惜春抢白了一顿,怏怏地到了抱病疗养的李纨住处,没说多少话,人报“宝姑娘来了”,果然是薛宝钗到。头晚抄检,薛宝钗住的蘅芜院秋毫未犯,理由是王善保家的提出王夫人认可的――不能抄检亲戚,但是,那又为什么不放过潇湘馆呢?难道林黛玉就不是亲戚?这些地方,曹雪芹下笔很细,虽未明点王夫人的心态,聪明的读者却可以对王夫人诛心。抄家的浩荡队伍虽然没有进入蘅芜院,没有不透风的墙,薛宝钗探得虚实后,第二天就来到李纨这里,说母亲身上不自在,家中可靠的女人也病了,需得亲自回去照料一时,按说从大观园撤回薛家需跟老太太、太太说明,或者去跟凤姐说明,但宝钗强调“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因此只来知会李纨,托她转告。对于宝钗的这一撤离决定,曹雪芹这样来写李纨和尤氏的眼神:“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几个人一时间都无语,丫头递过沏好的面茶,大家且吃面茶。& `2 B2 T- Z' E, z, ]4 E
5 f* p2 }3 J; U
    李纨和尤氏的相对笑看,那笑应是无声的浅笑,心照不宣。她们都深知宝钗的心机。真个是随处装愚、自云守拙。: H& p( `( E7 A
5 @" i6 h- S: N2 I- T7 c" `7 H
    如果宝钗真拥有绣春囊,我们也不必拍案惊奇。书里多次写出宝钗见识丰富,高雅低俗无所不通。她如果拥有绣春囊,并不意味着她心思淫荡,她只不过是要尽可能扩大认知面罢了。她哥哥薛蟠一定是拥有许多这类淫秽物品的,她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她把那东西带进大观园并失落在山石上,可能性实在太小,徐仅叟若把这一点解释圆满,恐怕也不容易。尽管如此,我觉得徐仅叟的观点仍有参考价值。书里写宝钗是有“热毒”的,她需时时吞食“冷香丸”来平衡自己的身心状态。
7 L  M/ \1 r7 w/ C9 B0 V- m* G% K1 s$ d+ W/ Q9 H
    我们可以把宝钗和二玉对比一下。宝玉、黛玉虽聪慧过人,却“五毒不识”,他们不懂仕途经济,宝玉不会使用称银子的工具黛玉不识当票,他们坐在台下看《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却不会背其中的唱词,接触到《西厢记》的戏本他们欣喜若狂,而人家宝钗早在幼年时就把《元人百种》都浏览过了,宝玉不识绿玉斗的贵重、黛玉不知梅花雪烹茶才成上品而旧年蠲的雨水“如何吃得”……宝钗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贵族家庭里的模范闺秀,不是因为她单纯、真诚、透明,而恰恰是因为她什么都知道却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出话行出事来常常让别人心下明白却又无法点破,这是她游弋于那个社会那种环境的优势,但也使她即使获得了宝玉这个人却无法获得宝玉那颗心。
" d5 x1 p* q1 M4 C
' W7 [  N# o% H" K    宝钗来辞别,李纨、尤氏先只是相对笑看,无语应付。后来李纨才说“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这时宝钗却冒出一句很厉害的话来,叫做“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按说宝钗不该如此绵里藏针,她为什么脱口来上一句“你又不曾卖放了贼”?难道真如徐仅叟所言,她对抄检一事除了回避,还有某种微妙的心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