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7 \8 Y: n
5 x+ U- k/ v$ ~% t& x 宋哲宗八年十月,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时值深秋,苏轼看见驿站边的树木依然翠绿欲滴,便问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树,小吏回答是荔枝树,苏学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岭南”,原来苏轼本人生平酷爱甜食。
) K) Y; I/ ?' ~1 u, ~8 S6 s% W" `2 E v4 S
按常理说苏轼是四川人,应该嗜好辣食才对。但辣椒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才传到中国的,作为北宋文人的苏轼自然连辣椒是何等模样都无从知晓,别说吃辣椒了。然而苏轼喜食甜食却是有据可查。
: e8 I/ @1 q, o: G' v$ k( x4 s8 E7 A( M# J3 I d
据《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在外放杭州为官期间与吴山宝月寺僧人仲殊过从甚密。这个仲殊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僧“僧挥”。僧挥本名张挥,年轻时游荡不羁,常常夜不归宿,其妻独守空房,心生怨恨,“投毒羹u中,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也许是恨妻子过于狠毒,靠蜂蜜解了毒而不能再食鱼肉腥荤的这位浪子干脆出家做了和尚。死里逃生的僧挥从此与蜂蜜结下了不解之缘,嗜蜜到了无蜜不餐的地步,苏轼亲昵地称呼他为“蜜殊”。 ) Y1 [8 a# K5 `& |/ r! ^4 v
) A" h4 E1 {5 C( O8 H 又据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七》记载:“族伯父彦远言‘少时识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从陆游的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苏轼不仅能食常人不能下箸的渍蜜素斋,并且能与之共饱,其喜食甜食到何等程度可见一斑。
4 j+ b( S1 p1 l5 o) _7 x
1 z. l+ t9 j0 j3 T 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5 ^1 _! L9 K. i- b' s! Q# i
7 t- h8 ~ }6 C( `
有人说苏轼这首诗是故意写给打击他的权贵们看的,意思是你们把我贬到这瘴气弥漫之地是希望我死,你们瞧瞧老子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至少天天有新鲜荔枝吃,你们想吃吃不着!我想苏轼的这首诗也可能是真情流露,因为我们的苏学士太爱吃甜食了,《清明上河图》里繁华的汴京六街三坊中有卖新鲜荔枝的么?没有。能吃到新鲜荔枝就是神仙,可以想像苏轼将“瓤肉莹白如晶雪”的荔枝送到多髯之口中时乐不思蜀的神情。
6 Y" N, a3 C3 o2 A q8 _! _# Z4 i$ O& O# o) S- f
因为有荔枝相伴,苏轼在惠州度过了甜蜜的三年,惠州给他的记忆是美好的,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