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30|回復: 5

以老解老读《老子》第十三章

[複製鏈接]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5 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3.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读〗

13.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说:“如果一个人宠辱若惊,患得患失,就要注意到真正的大患就在于人自身。”

13.2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字望文生义,就是“龙在室”,即高贵也。“辱”字古义就是“耕作”,后来以之为贱业,衍生出“耻辱”之意。为什么说宠辱若惊呢?人们往往把高贵视为上位,把耻辱视为下位。当然,老子在这里实际假设了一个中位,就是自身当前的处境。如果人们在当前的处境上到更加高贵的一层,内心往往会发生很震动,如果人们在当前的处境落到了更加耻辱的一层,内心会发生很震动。所以称之为宠辱若惊。不管是对于地位、名气等等,人往往都是如此,就是因为出于自身的虚荣心,名利欲,把自己能不能得到这一些看得太重。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也从某一个角度,来阐明“宠辱若惊”的心态对于为人处事的不良后果。

老子提出要“宠辱不惊”是基于他对于“道”的认识。他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他道并没有爵位,但是万物仍然“尊道而贵德”,就是因为它“恒自然也”,从来不求得任何名利。

所以老子云:“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也就是说既然“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为什么不能顺其自然,等闲视之呢?否则,就是“大患若身”。

从这里,我们也能理解,《老子》第二章就直接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因为老子很多关于社会现实的观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的。

我们知道,夏朝就已经开始实行礼制,历经商朝,在周朝发展到顶峰。特别是周礼往往使得社会等级更加森严。周礼固然包括着道德教化的功能,但是我们知道,周礼毕竟是一种原始的统治制度,不可能不体现统治者自身的政治意图。同时周礼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虽然周礼强调谦让,节俭,和谐,经过长期礼乐教化也极大的推动华夏文明,但是周礼强烈的等级观念,无形中也强化了人们的攀比意识和虚荣心理。同时,由于周礼制度最初的破坏者又是包括周天子在内上层贵族自身,那么上行而下效,自然而然,周礼整个体系开始解体。那么在周礼解体的过程,也自然包括和谐、节俭、谦让精神的沦落,那么在这种情况,由于周礼本身所强化的攀比虚荣之心就如同溃坝之洪水,在长期的积蓄之后,变得恣意汪洋,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对于地位,名利的追逐。周礼所包含的积极道德观念,变质成了庸俗面子观念,所包含的高雅礼乐文化变质成了低级粉饰玩乐。所以,一方面是厚葬成风,另一方面却是临丧不哀,一方面好礼重乐,另一方面是为礼不敬。这就是真正的“礼崩乐坏。”面对这种现象,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实质上也就是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所以,老子从个人出发,主张宠辱不惊。以孔子为例,孔子一生在为找回的礼乐的实质精神而奔走,但是遇到结果却是被“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讥讽。孔子自己也说:“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但是孔子矢志不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最终六十耳顺,终于彻底在心态上参破了荣辱。孔子的修为经历说明,一个修道之人,参破富贵贫贱很容易的,但是对于“名欲”的参破,其实是最难的。许多后世的儒家学者,如果从地位,财富而言能做到“无私无欲”,但是在破除“名欲”之障上,往往是力所不及,甚至看得相当的重。常人之欲无外非名、权、利三者,但是有一些所谓的“君子”毕生的精力就是落实在一个“名”上,跟学道之人贪“永生”,学佛之人贪“来世”一样,亦不可不谓之大欲。而且儒家入世,若有此类之人所作之祸尤为严重,亦不可小觑之。一些儒家学家在学问上展开所谓的“道德”竞赛,比的就是谁能把话讲到极至,拼的谁能把事做到极端,许多儒家观点不断地无限上纲,实际上就是这样造成的。在当时还无所谓,毕竟名不见经传,但是一旦成为所谓的“一代宗师”,充斥于其文字之中的“登峰造极”、“绝冠古今”之语,往往就成为后人之枷锁,后世之牢笼。

沙坡 發表於 2011-2-26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后面几句话律精彩,另外有个犹问想请教一下,老子的宠辱若惊是否应当理解成一种出世思想而不是等级?人自呱呱未尝入世,而世有尊卑贵贱,要生于斯世,必须入世,入世则有尊卑贵贱,至于宠辱若惊。
$ A$ o8 X- ]3 |/ K0 X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以出世之身处入世之事。

點評

观点讨论,应当礼貌些?  發表於 2011-3-1 11:24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2-27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13.3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贵”的本义是“物值高”,后来引申为地位高.在此句中即重视之意。“贵大患若身”实际上是要重视真正的大患就是人自身。因为人之所以患得患失,就是有了出于自身的私心。

老子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也就是指出圣人从来没有从自身出发私心杂念,所以他心里所装着的都是天下。老子纵观历史,遍观天下,指出:“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天子侯王不能把自身看得比百姓还重要,而应该“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否则“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把天下的利益弃而不顾,也就失去了天子的根本;凭自己的意志逞强使能,也就违背了统治的宗旨。而这一切归根到底还因为存在私心杂念,所以往往忌贤妒能,好谄喜佞,往往骄奢淫佚,横征暴敛,往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往往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失去天下。失去天下在当时也就意味着身死人亡,甚至断子绝孙。对于古人来说,个人的生死还看得比较淡,但如果是宗嗣不保,那绝对是最大的灾祸。由于一己之身之私足以导致命绝、族灭、国亡,不正是“大患若身”么?

对天下而言,老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出于自身的私心私欲,有什么担忧的呢?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当天下当作其身,就相当于世人可以把天下寄托在他的身上。”对于天子而言,这就意味着他真正的得到了天下,而不会失去。所谓“以身为天下”实质上就是“以天下为身”,把天下的利益当作自身的利益,把天下的安危当作自身的安危,把天下的忧乐当作自身的忧乐。而不能局限于那个“小我”。而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需要胸怀和境界的。所老子说:“心善渊,与善仁,政善治,事善能。”方能对天下之功做到为而不争,对天下之人做到利而不害。故而“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从“寄天下”和“托天下”的说法,就可以知道老子对于天子之位“合法性”的基本认识。所谓天子者,并非后世所说的君权天授,而是天下之人授权、委托他管理天下。那么这个思想,后来就发展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有能者居之。”当然,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是基于儒家“大德必受命”的天命观。依然存在着以上天的意志来为自身张目的思想。老子则要更彻底得多,老子说“以道莅天下”,老子本身尚无尚虚,所以《老子》并不会不遗余力地吹捧“道”,无限上纲地溢美“道”,反而说“道”本身可上可下,可小可大。同时他也不存在那种对上天无所不用其极的崇拜心理。对于天子也如此,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并指出古代圣人说过:“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老子面对上天和天子并不是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对于天子作威作福以显得其截然不可轻犯,那么他也是不会苟同的。其实在他的思想中圣明天子亦不可不谓“贤”,“天子之位”不可不谓难得之货,“天子之富”不可不谓人人“可欲”,所以老子不可能违反自身的观点去吹捧之,反而只会不尚天子之贤,使天下不争;不贵天子之位,使天下不为盗,不现天子之富,使天下人之心不为乱。否则,老子的思想就很难自圆其说。

实际上一些儒家未流,极力抬高天的地位,使人对之顶礼膜拜,继而只是为了以君权神授的说法巩固天子的专制地位,只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家之言说成任何人不得违逆的“天道”。而《老子》则不然,老子就是冷静客观地揭示他所认识到的社会规律。老子并非冷漠,就如同一位替病人做手术的大夫,不可能直接投入太深的个人情感而失去理智,但是在一刀一针的背后恰恰是大爱无声,正所谓“圣人不仁,关心则乱。”当然,老子及其思想在后来的流变中也遇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吹捧,甚至被神秘化,从这一个版本的自身章节中就能略知一二。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基于什么动机,实际上吹捧老子及其学说和吹捧孔子一样都背离二位古贤者生前的意愿和思想,对老子、孔子的形象,对文化的传承,对历史的发展都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是恶果。

# P+ Q! \" W) C# U9 C$ a! _7 h2 `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解析得很好,感受到了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不过某些观点不敢苟同,若天者,贤乎贵乎?天贤而不争耶?天贵而使不盗耶?抑或天本无贤贵而人誉之?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另有不解,请先生赐教,圣人不仁关心则乱,天子如何?以身为天下是谓仁乎?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沙坡 的文章
: m7 ~: A+ t+ d' c- m% ]+ H, |1 l2 _6 K' f, e2 _& y
贵贱富贫本来没有什么入世出世之说,不过入世者,分等级,有贵贱,出世者,自然而然,犹天之无贵贱贤不肖。
& t$ e9 X- K, \  r# D儒帅佛道法兄所解析的应该是入世之中,人之贵贱富贫吧。
# O9 g& N- c1 X因此,现在社会把未成年人(视之出世)归于法律之外(不完全)是有道理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