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0 u" Z" v c( V/ y# w
. w% ~$ z, p! \. p- a5 t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比较特殊。其他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都很喜庆热闹。惟有清明节,要通过祭扫坟墓,作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二十四节气中,确乎也只有清明成为了节日。同时,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久而久之,“清明”“寒食”往往并提,甚至合二为一。古往今来,人们在清明节这天通常进行两项活动,一是扫墓,二是踏青,都留下了许多诗坛佳话。
( l$ X" P. a- j0 Z0 v4 [7 K6 t7 F0 O. h9 p- n: A9 [
按照民间习俗,清明这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宋代诗人高菊涧《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宋代诗人杨万里《寒食上冢》写到: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7 B. ^2 |8 x9 I$ T% y6 `0 g
) L; D- \1 A2 f0 v1 x' E$ S8 i 历史上,太平年间的清明,文人雅士做诗填词,只是寄托哀思,发出人生无常的叹息。但假如生逢乱世,诗中则会流露出家国民生之痛。唐朝一首诗,专门描写清明时节乱军过后村落皆空的悲惨情景:水自潺潺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明代诗人高启也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反映出元末明初战乱过后人烟萧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 V5 J x/ L# P1 o. G. d; f8 }& M9 R3 b8 I
清明又名“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描写春光之美的,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韦庄《丙辰年遇寒食,城外醉吟》);“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踏青》)。写游人之盛的,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 c1 @5 H; y5 a& u p' ]! _* A
7 {! F9 ?( Q- S8 _0 E) y, b. W+ a
写清明这日心境的,当然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著名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外,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亦堪称绝唱。另一位宋代词人吴文英则写道: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清幽婉丽,低回缠绵。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则凄恻伤感,别有怀抱。
+ h, a, g4 X# ^' [5 A- g! {
6 [. q# ^. Y3 j4 e- r1 x' W; P 从古至今,写清明的诗词还有很多。当我们清明扫过墓后,漫步田间野外,陶醉于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之中,再去吟咏前人那些美妙诗句,细细体味其中的清愁幽恨,会不会别有一番感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