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1|回復: 0

[汉语词典] “结”与“解”(2)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4-24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艺术中国
心理因素是导致受众对抽象艺术大摇其头的又一重要原因。欣赏艺术作品时,受众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往往是个“懂”与“不懂”的问题。写实风格的作品,自认为懂得的比较多,这里懂的范围多限于事物的形象是否画得逼真,故事的情节是否了解;而实际对于作品中的构图、形体线条的组合处理,色彩的对比调和等艺术形式的问题知之甚少。这种“懂”的心理反应对主体不断强化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使受众的视觉优先关注具象,而置抽象形式于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具象观”沉积、凝结为“亲切感”“易读性”的心理象征符号,最终形成一道壁垒排斥抽象艺术。走出“假懂”的心理误区,是搭建受众与抽象艺术理解桥梁的重中之重。“亲切感”与“易读性”也不该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衡量标准。现实世界里,眼睛似乎编造了一个事事“指向具象”的骗局,而使人们忽视视觉最直观经验的是形式与色彩。它们正是抽象艺术的精髓,而一个最为普通的欣赏者虽然可能无法辨认出抽象作品中的形象,无法找到画面上的叙述性因素,但却或多或少在形色变幻中有所感悟。这种不可名状、难于言诠的感受较之“读懂”作品的故事性、辨识形象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抽象艺术的审美欣赏和艺术理解上的困惑,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的问题。除了从接受角度浅谈的上述两点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艺术实践因素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毕竟作为重要的艺术风格,抽象艺术在现代艺术的诸多流派纷纷昙花一现时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大放异彩,如何使其被更广泛地理解接纳是一个颇具现实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抽象派绘画史》(法)米歇尔・瑟福著王昭仁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学》杨恩寰 梅宝树 著 人民出版社  
  [3]《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吴甲丰 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抽象与移情》W・沃林格 著 王才勇 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5]《艺术风格学》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