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西安晚报 瓜总是拖着长长的茎蔓匍匐于地面,有种缠绵的意象。它的种类很多,有西瓜、南瓜、冬瓜、黄瓜。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北瓜,扁圆形状,极像南瓜。北瓜是不是南瓜的另一种叫法,我就搞不清了。
现在我们常见的黄瓜,是搭着架的,这是人为的。起初,黄瓜也是匍匐于地面的,这样,“瓜田李下”之说才能成立。
再说李。它是一种果树,种类为落叶小乔木,叶子倒卵形,白色的花。它的果实呈球状,黄色或紫红色,俗称李子。
“瓜田李下”出自汉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置身于瓜田,最好不要弯下身体去拔鞋子;站在李子树下,最好不要伸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弯腰拔鞋,容易被人误会你在偷瓜。举手整帽,容易被人怀疑你在摘李。你的身影,扯长了许多人的目光,那目光表述的意思是:你不怀好意。后来,人们就用“瓜田李下”来暗示某些容易让人误会或怀疑的事情或场合。
这个瓜田,按照我的理解,是种植黄瓜的田地。因为西瓜、南瓜、冬瓜的体积太大,偷了以后很难藏匿,而黄瓜往怀里一揣,就可以遮人眼目了。再说,其它的瓜是不能生吃的。偷了黄瓜以后,正经模样地走到无人处,从怀里掏出来吃到嘴里,如此,赃物消失了。
偷吃的感觉,有点恐慌,有点惬意,我小时候经历过。
有一则古代笔记小说,说的是一个少妇新过门,丈夫还没有来得及留下血脉,便撒手而去,家里剩下正当壮年的单身公爹和情窦初开的小叔。一个少妇每天面对两个男人,自然不是滋味。然而,依照封建旧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死了就要守节。少妇想改嫁,自然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闹到了县衙的公堂之上。少妇诉讼之后,衙役一声吆喝,气氛森严。面对“青天大老爷”,少妇问了句:“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老爷您说贱妇该嫁不该嫁?”县官大人倒也明白事理,惊堂木一拍,吐出一个字:“嫁!”
如此少妇,将“瓜田李下”运用得如此恰当,难怪县官慨然断案。
历史上,“瓜田李下”被应用并演绎出的逸闻趣事不少,但故事主人公多半是官员,它甚至成为官员们为官之道、做人原则。
唐文宗在位时,书法家柳公权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文宗皇帝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颇有非议。文宗皇帝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回答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派他到邮宁去当官,合理合情,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可是郭宁是在两个女儿入宫后,才得到这个官职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有想法。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啊。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古代不缺廉洁的官吏。北齐时期,有个人叫袁聿修,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他做了博陵太守后,外出考察路过兖州,兖州刺史邢邵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了朋友的好意。
瓜和李,两种毫不相干的植物结合在一起,居然成了道德的准绳和为官的标尺,彰显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一方瓜田,一棵李树,竟然演绎出无数令人叫绝的故事来。
再往深处想,“瓜田李下”宛若一种外部约束机制。一个人从瓜田路过,或在李树下行走时,周围无数双眼睛如千万根钢针一般刺向他,这样,即使鞋掉了乃至脚被磨出了血泡,也不要在瓜田里弯腰提鞋;即使气息喘喘,也要快步走过李树。否则,由偷瓜、摘李之嫌疑造成了名誉损失,那真的不值得。
我们的官员,手中行使的是公家的权力,而瓜田、李树却属于广大百姓共同所有。官员是少数,而百姓有亿万之众。因此,紧盯着官员在瓜田里、李树下一举一动的人们,其数量肯定比古时多得多。(赵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