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0|回復: 0

[快乐汉语] [刘锡诚]灯谜说略(1)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0-8-23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民俗学博客-边缘阐释
灯谜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学形式,是谜语家族中的独立一支。谜语由两大部类组成:一为民间谜语,俗称“猜谜”,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创作(一般为口头创作和传承)和享用;一为灯谜,为文人雅士所创作(一般是书写在纸上并贴在灯笼上)和享用。  


  谜语源于古代属臣对帝王的讽谏而又不敢直言时的需要,往往用一些把真意隐藏起来的故事或典故以启发或喻示当权者,这种被史书称为“隐”的故事,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谜语。《春秋左传》里有一个常被引用的著名例子。《宣公十二年》:“楚子伐萧,……遂傅于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L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呵?’曰:‘目于枯井而拯之!’‘若为茅x,哭井则已。’”杜预注云:“麦麴鞠穷,所以御湿,欲使无社逃泥水中;无社不解,古曰‘无’,军中不敢申言,故隐语。”这段故事所表达的隐语,被学者们称为是谜语的雏形。在其发展流变中,谜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而这些不同的称谓,也体现出其时代的特点或体裁功能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称“隐”(或隐语,又称“l辞”),两汉称“射覆语”,唐代称“风人体”,近古至现代则称“商谜”、“文虎”、“灯虎”、“虎”等。“谜语”这个词,出现得较晚。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认为:“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他认定谜语作为专有名词是在魏代出现并得到公认的。


  灯谜之说,何时出现,尚未见到为学术界公认的确证。比较不同来源的记载和研究成果,相信始见于宋明之间。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曰:“杂技有刘百禽弄虫蛾;霍伯丑商谜;张山人说话,皆当时一种游戏之事。商谜者,一人为隐语,一人猜之,以为笑乐。杂剧中往往有之。”商谜的“商”字,不是商业的商,而是商榷的意思。认为商业的兴起导致了商谜的出现,是一种误解。由于《东京梦华录》是一本作者根据对前朝北宋京都岁时民俗的回忆而写成的书,从作者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在北宋时,已出现了“商谜”这个称谓,而从他对商谜的描述中,又可以看到,其娱乐成分已经大为强化了。又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剪写诗词”,即诗谜和诗虎;“藏头隐语”,即指谜语,均属灯谜之列。明・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载:“灯市有以灯影物。幌于寺观之壁,名之曰商灯。”在此,人们商猜之谜,已经贴在了灯上。学者认为,此乃灯谜之滥觞。[1] 此后,《委巷丛谈》有云:“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略。”《两般秋雨庵随笔》有云:“今人以隐语粘于灯上,曰灯谜,又曰灯虎。”在“商灯”、“春灯”、“灯虎”、“文虎”等诸多名称中,“灯谜”这个为我们今日还在沿用的称谓,便在文献中正式登场了。


  关于谜语的起源,是研究谜语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过去有人持“游戏说”,有人持“心理说”。在这篇小文章里,我们不可能探讨这个发生学上的大问题。但笔者要说的是,讨论谜语的起源,首先要考察它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往往决定着它是否发生和何时发生。谜语的功能,在其早期阶段上,主要表现为“兴治济身”和“弼违晓惑”(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在其后期发展中,则益智和娱乐的功能逐渐突显。从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组成的,而谜语则跨越在两种文化之间,因而它成为整合两种文化的重要角色。所以说谜语跨越两种文化之间,是因为,一方面,民间谜语从对民众世界观的反映、流传的群体、到传承的方式,主要是与下层社会及其成员的观念、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另一方面,灯谜虽然也受到下层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但主要的群体依托却是知识阶层,其创作方式也与知识阶层的书写方式相适应。因此,谜语虽然身为民间文艺,却天然地担当着沟通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桥梁的角色。


  灯谜从其滥觞之日起,就与一定的民俗节日或民俗活动相联系;没有一定的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作为诱发因素和载体,灯谜恐怕也难以出现,即使被创作出来,也难有后来的那样规模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点,常常被过去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有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作依托,灯谜活动才能应运而生、才能如火如荼地发展。民俗节日,如元宵节。研究者认为,自宋代起,制灯谜和猜灯谜已成为元宵节的必备关目之一[2],清季以来直至现在,此项活动十分盛行。这一点,清代出版的许多地方民俗志,特别是吴越地区的民俗志,有相当完备的记载。清・钱谦益《初学集・癸亥元夕宿汶上》有句:“猜残灯谜无人解,何处平添两鬓丝。”写出了汶上元宵节灯谜活动之盛况,以及制谜者水平之高超:一些灯谜竟使猜谜者平添了白发也没有破解。民俗活动,如友人聚会。但友人聚会之灯谜,一般是没有灯笼可作依托的文虎或诗虎(谜)或哑谜。元曲《西记》:“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第二本第三折)这里的“哑谜儿”就是没有写出来的灯谜。《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里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贾母召集贾政、宝玉、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等相关人等制作和猜射灯谜以取乐的场景,也是灯谜制作与一定范围的民俗活动相关联的珍贵史料。由于灯谜附着于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因而具有群体性和娱乐性。这是灯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当今之世,往昔那种将灯谜写出来贴在或挂在春灯上的娱乐传统,依然随处可见,但有的也不一定贴在或挂在灯上,而悬于室内或室外,向人们问难、供人们猜想。《红楼梦》里还写了一种方法,即将灯谜写在纸上,送达其他相关人士,令其商猜,然后退回出题的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