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语言文字网 第七个问题:民国时也有简化汉字
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本土激进知识分子的“汉字拉丁化”倡议,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响应。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引入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但一件事物有利必有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巨大的。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大都从海外留学归来,并不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为全盘西化就是好的。事实上,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到了晚年都去研究国学了(例如胡适)。
民国时也提出汉字简化方案,不到几个月就被社会各界驳斥,最终没有推行。我认为这正是民主的力量。
某人说过:民国是多和少的问题。新中国是有和无的问题。(这句话可能被和谐)
在集权下各种错误政策的推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文革,大跃进,破四旧……汉字简化也是其中之一,至今贻害后人。
对比大陆,在文革最疯狂的时候,台湾却实行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如今的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比大陆多的多。
第八个问题:回到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吗?我们是不是要学甲骨文?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是在历史、文化的演化中慢慢发展出来的。繁体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却是少数人在行政命令的作用下推动的。两者间不具备可比性。
至汉朝以来汉字的书写就定型了,用了两千多年,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唐诗宋词难道是甲骨文?甲骨文根本就不算汉字,只是汉字的前身。
而且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对书写繁体字的要求已经不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