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5|回復: 0

[狭义文字学] 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2)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11-11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华夏2009
二、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汉字的意符可以分成形符和义符两大类。  


    有的意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它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里“人”“日”等字所使用的■、■等符号,又如构成■(射)字的弓矢形和手形。我们把它们称为形符。几何形符号如果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三”等字表数用的横画,也可以看作形符。在古汉字里,那些从结构上不能进一步分析的独体字,如上举的“人”“日”“一”和前面举过的“鹿”“大”等字,一般都是用形符造成的表意字。有些形符只能用来构成合体表意字,本身不能独立成字。例如:古人画一前一后的两只脚作为■ (步)字。■象人的左脚(参看第二节的第二小节里讲商代字体变化时所列的字形对照表),独立使用时就成为“止”字(“止”的本义就是脚,“趾”是表示它的本义的分化字)。但是象右脚的■(  )却不能独立成字 (《说文》把“■”也看作一个独立的字,是有问题的)。又如■(立)字使用的两个形符,■象站着的人,一象地面,表面上跟“大”字、“一”字同形,实际上却跟这两个字没有关系,所以也应该看作不能独立成字的形符。
  

    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表意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表意。例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正”二字构成,它的字义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的。我们把这种意符称为义符。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这种形旁也是义符。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里,有少数义符不能独立成字,只作偏旁用,如“辶”(由“u”简化)、“疒”、“宀”等。它们通常是很常用的偏旁,所代表的意义是一般人所熟悉的(“疒”和“宀”在古文字里本来可以独立成字。“u”本是由用作偏旁的“彳”和“止”合成的一个偏旁。《说文》把“u”看作独立的字,所根据的恐怕是后起的用法。这种用法也已淘汰。“彳”其实也可以看作不能独立成字的义符,它本是“行”用作偏旁时的省体,“彳亍”的用法是后起的)。  


    形符和义符的界线也并非总是很明确的。在古文字里,有些表意字的偏旁既可以看作形符,也可以看作义符。例如■(林)字,无论把构成这个字的两个■看作形符――树木的象形符号,还是看作义符――由“木”字充当的表意偏旁,都可以从字形体会出树林的意思来。不过从隶、楷的角度来看,这类偏旁就只能归入义符了。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是对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并无多大影响。因此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造表意字的方法就逐渐由主要用形符变为主要用义符了。春秋战国以后新造的表意字不但只占全部新增加的文字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大多数是用义符构成的合体字,如“劣”(弱而少力为劣)、“■”(“膻”的异体,指羊的臭味)之类,用形符造的字如“凹”“凸”等为数极少。
  

    一方面,在造表意字的时候,形符使用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旧有的表意字里的形符也在不断减少。在汉字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和字形不断简化的过程里,人们陆续把一些象形意味较浓厚的合体表意字里由不能独立成字的形符充当的偏旁,改成能够独立成字的偏旁。例如:前一节讲商代字体变化时举过的“戍”字,本象人荷戈形。早在殷墟甲骨文里,这个字就已经简化为■,荷戈人形改成一般的“人”字,横置在人肩上的戈形也竖了起来,跟一般的“戈”字取得一致。当匹配、对偶讲的“l”(chóu)本来写作■,象两鸟相对,后来变作■,左边那个向右的“隹”改成了一般的“隹”字。涉水的“涉”本来写作■,以一脚在水南一脚在水北示意,后来变作■,成为从“水”从“步”的字。折断的“折”本来写作■,象用斧斤砍断树木之形,后来断木形改成两个“■”,再后两个“■”又改成外形与之相近的■(手),就成为从“手”从“斤”的字了。这类表意字经过改造之后,大都可以认为已经变成了由义符组成的字。  


    为了尽量使偏旁成字,以便书写,往往不得不在字形的表意作用方面作些牺牲,“戍”“l”“涉”“折”等字后来的字形,其表意作用显然不如原来的字形明确。有时为了使偏旁成字,甚至不惜完全破坏字形的表意作用。例如“射”字象弓矢的部分后来改成形状略有些相近的■(身)字,跟字义就完全失去了联系(《说文》以“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说“射”字从“身”之意,是牵强附会的)。  


    形声字的形旁一般是义符。因此形声字比重的不断上升,也意味着义符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形符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而且有些形声字的产生是直接跟某些形符的消失联系在一起的。用形符造的表意字加注音符之后,往往通过把形符改为义符的途径变成一般的形声字,如前面举过的“P”(凤)字。还有一些表意字通过把用作偏旁的形符改为音符的途径转变成形声字,如前面举过的“昊”(昃)字。  


    由于在造字的时候,形符使用得越来越少,义符则使用得越来越多(主要用作形声字的形旁),并且已经使用的形符也有不少陆续为义符或音符所取代,大概早在春秋时代,义符的重要性就已经超过了形符。在汉字演变为隶、楷的过程里,独体表意字所用的形符大都变成了丧失表意作用的记号(关于记号参看第一节第三小节)。例如“人”字和“日”字所用的形符变成隶书的“人”和“日”以后,已经一点也不像人和太阳的样子,只能认为已经变成了记号。充当表意字偏旁的不能独立成字的形符,如果在隶书形成前还没有为成字的偏旁所取代,在隶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里也大都变成了记号。例如构成“立”字的人形和地面形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记号,“步”字下部的右脚形也变成了记号。这样,曾经作为汉字音符主流的形符就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汉字里,可以认为真正是用形符造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