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对世界部分语言文字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尴尬的汉语言文字应用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汉语言文字作为母语所面临的空前危机及当今国人英语学习狂潮的副效应,并就如何改变汉语言文字弱势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汉语言文字;应用;教育。
汉语言文字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交往的大背景下,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而汉语言文字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处于弱势语言地位。因此保护汉文化,强化汉语言文字应用教育,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对世界部分语言文字的历史回顾
在语言世界的自然王国中,世界语言种类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正急剧减少,大部分语言已属于使用不足10万人的“族语”,大批的语言和方言处于濒危状况,部分语言多则数千、数百人,少则寥寥几个人会说,已经濒临灭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全世界95%的语言只被4%的人使用,平均每月就有两种语言消亡。
拉丁语原是意大利拉提姆的方言,后因发源于此的罗马帝国军事强大和势力范围的扩张使拉丁语成为欧洲通用的语言。基督教在欧洲流传后,进一步扩大了拉丁语的影响。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拉丁语随之衰落,现除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外,只有一些学术术语或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还在用拉丁语,但拉丁字母现在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
古希腊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三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5 世纪为希腊的鼎盛时期,随着罗马帝国军团侵入希腊中东一带,同时希腊语被带到欧洲各地,希腊语最终取代了拉丁语,并逐步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语失去了自身的活力。
阿拉伯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起源于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公元8世纪,摩尔人的军队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阿拉伯语言在中世纪数百年内成为世界学术文化使用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并被作为中东很多国家的书面语,对欧洲语言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阿拉伯字母是除拉丁字母外,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
法语曾因法兰西的崛起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法兰西人借助武力将他们的语言扩张到非洲、美洲和远东。在17世纪,法语成为欧洲外交用语,是英语兴起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随着英语的兴起,法语的世界地位日趋衰落。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环球航线开辟之后,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殖民地扩张。西班牙在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依靠海外贸易与殖民统治把西班牙语带到南美等很多国家。葡萄牙语的兴起是因为葡萄牙在非洲的西海岸、中东、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南美洲建立起的庞大殖民帝国。
英语在公元1300年还只是英格兰人所说“低阶层”语言,直到公元1500年以后,才逐步形成现代英语。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兴起,英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把英语推向世界,使英语地位逐渐赶超法语。虽然二战以后英国国力日渐衰落,但因美国崛起并成为世界军事、科技强国,使英语再次强势,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超强语言。
汉语言文字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曾在很长历史时期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借用。越南于10-13世纪开始利用汉字“六书”方法,创造出本国的“字喃”(意为“喃字”,即越南汉字),并和汉语文言文并用,现在越南语大部分词汇仍源于汉语。朝鲜于高句丽国(三国时期)就已用汉字着《留记》等着作,百济时统治阶层汉语水平已经很高,至新罗时,汉字开始用来书写朝鲜语。朝鲜在15世纪中叶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谚文)。至1894年,朝鲜政府宣布“训民正音”可作公用文字,但汉字与谚文仍一直混合使用。现在韩文中有约70%的汉字词,朝鲜则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日本最初借用整个汉字做音符书写日本语,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后,已开始利用汉字来记录日本语。日本学者利用汉字创造了日语字母――假名以后,仍继续使用汉字。
通过对世界部分语言文字历史的回顾,似乎语言文字总是伴随着军事、经济、政治等国力的强大而强盛,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微。强国通过军事、经济、政治等霸权地位使其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弱国的语言则会呈弱势,走向没落甚至消亡。另外,语言强势不是仅仅依靠军事、经济、政治的强势,还有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因素,如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使用语言人口多少、语言结构系统及其交际功能的完善程度等等。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证,一些强势民族或国家的语言在军事上占领弱势民族或国家后,其语言被融入弱势民族或国家的语言。
中华文明历史上,中国北方曾无数次被外族征服,但这些外来的强势民族最后却都融入被征服民族的汉语言文化之中。中国北魏(386-543)时期,属于“东胡”的鲜卑族在对中国北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统治中,受到高度文明的汉文化熏陶,鲜卑语最终被汉语所取代。希腊在地域、人口数量、国力上都远不如古罗马帝国的强大,但古希腊璀璨的文明和文化艺术却征服了古罗马帝国尚武的军事强权文化,强大的罗马统治者的语言融入了希腊语之中。
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仅仅依靠军事、经济等霸权强力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在中华民族觉醒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英语的进一步走强,更多的是依靠其现代科技、网络文化的助推。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是一种承载着璀璨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极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语言。汉语言文字是可以通过和平崛起使其成为世界最强势语言。实现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应发挥其使用人数最多的优势,极大加强国人的汉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大力加强汉语言文字的国际化教育,不断创新现代科技文化和网络文化,使汉语言文字国际化。
二、英语强势挤压下的汉语言文字应用教育
几十年来,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英语基本上没有开课,当时普遍认为: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但后来随着英语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从中学生最初的选修课,到必修课,考试中从做参考成绩到被计算到总分里面。后来,英语更是成了一门主课,与语文、数学平起平坐。奥运会把全民学英语的狂潮推向了新的高峰。据统计,到2008年中国已超过五亿民众学过或正在学习英语,其中大中小学学英语的人数就超过一亿。另据英国文化委员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达十亿。
全民学英语的现象造成汉语言文字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报考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直到博士后,英语考试成绩成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我国少年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至少也得学习十六年英语,在学校(大学)教室可以看到十个学生中有八个在看英语!这么多的时间看英语,那他的专业咋办?大学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英语人才。虽然苦读英语大半生,但绝大部分人收效甚微,而且学无所用。国家规定的入学、应聘、升职、晋职等现代“科举考试”大都考英语,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英语,似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但极少能真正用于实际,而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却被人忽略了。参加工作后,不管是从事什么专业的人员,即便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都必须参加英语考试。不问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人们的任职和晋职都要先考英语,还要同工资和各种待遇挂上钩。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考过了英语晋升了职称的人,中文写作却不及格,时常会看到逻辑不清的文件、报告、通知、信件、说明书,常看到语病百出、词不达意的广告、新闻、书刊、论文。再看那英语单词和汉语的混用,英文的词汇加中文的语法,还有那满街的英文缩写夹在汉语里边的新说法,组合出:住在CBD,当上了CEO,特爱去KTV,专喝XO,还知道点儿WTO之类的“时尚”句子。这些自认语言奴隶、以耻为荣的“中西合璧”,能不让每一个有良心的国人痛心疾首吗?
据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及语言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估计,中国目前真正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数不超过两千万。这意味着五亿国民所学的英语,97%的人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投入都没有得到回报。可见,中国目前这种广种薄收的外语教育热潮是短视而不经济的,应该尽快得到纠正。如果对国人漠视汉语、疯狂学英语和英语培训、教育资源的被掠夺不加警惕和重视,可以想象地出再过六十年(也就是再过三代人),世界许多语言被英语同化的历史很难说不会在中国重演,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都将会“付之西流”。那时每个国人张口讲的是英语,写的是英文,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已经无人问津,五千年文明成为了真正的历史。
把英语提到那么高的位置是一种民族的自卑。据说某大城市在“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下做出规定,让全体公务员必须通过英语考核,这意味着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街道办事处,英语考不过去,那职位就不是你的。在一些大城市,英语还被作为国际化的标志,真是可笑之极。还有某大城市,将公厕的汉字招牌拿下,只留下“Toilet”(公厕)。难道想让不懂英文的国人找不到公厕或是只能用鼻子去找吗?还没看到有哪个非英语国家如此这般地为推广英文而冷落本国文字。难道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比不上英语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