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6|回復: 0

[对联赏析] “对联”一词源于何时何人?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0-10-2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河东楹联网

从网上看到陈树德教授一篇文章《“对联”说》,文中提到:“2008年10月,笔者在运城参加乔应甲楹联学术研讨会期间,也曾发现,明代的对联大师乔阁老,在八卷本的《半九亭集》中集录的对联多达四五千副,但他在撰写对联时,只说‘对’,不说‘对联’。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请教刘太品先生,太品先生说,在明代,应该还没有‘对联’这个术语。”“‘对句’是汉字对偶修辞的产物,是中国对联文体之源;‘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它已经从诗词骈赋中脱化出来。”“‘对联’一词,《辞源》不列,许多早期的词典也不列。《辞源》收录的词条截止于1840年,说明至少在1840年之前,还没有‘对联’。”  
    那么,“对联”一词究竟源于何时何人呢?听说清代李渔有《笠翁对联》,立刻查阅《李渔全集.楹联卷》,可看到的几乎全是“联”字,难见“对”字,更找不到“对联”二字。只能在“李渔简介”中看到日本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中,看到有“笠翁对联”一书,想必是后人辑录冠名,未必是李渔本人实用。李渔是1611――1680间人士。再往前查到担当(1593――1673),有门人弟子辑刊的《罔措斋对联》一书,书中有担当的题词,这应当是实实在在的“对联”了。从腾越李根源记的序中,可知成书于共和壬子冬十月。这就是说,最迟在公元1672年已开始用“对联”二字冠书名。再往前追,有李开先(1502-1568)的《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遍查二十多篇序文与后序,可见“对”72、“联”10、“对句”9、“对语”4、“作对×联”9、“春对×联”4、另有“春贴”3、“春对”1、“春联”1,却找不到一例“对联”。说明在李开先时代,即公元1568年以前,尚无“对联”一词用法。
    其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随手翻阅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除了“想对一联”、“吟对几联”、“句联”、“春联”等提法外,在第一卷第三页“心学”中,就明明白白提到:
   “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
言之凿凿,语之确确,说明,至少在《半九亭集》成书的明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之前,乔应甲就已在使用“对联”这一词语了!
     笔者孤陋寡闻,手头资料又有限,只能说,在没有其他充分证据之前,似应认定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正是最早使用“对联”一词的先行者、创造者!在明代末期就已经有了“对联”这一术语了!
诚如陈教授所言:“‘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它已经从诗词骈赋中脱化出来。” 这就再一次证实了笔者在《楹联创作中的艺术思维―赏读明代乔应甲〈半九亭集〉》一文中的断言:“乔阁老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对于中国楹联发展史来说,“对联”一词的起源,实实在在应该重重地记上一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