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1|回復: 0

[汉语教育]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及创作(八)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0-10-29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河东楹联网

(2)婉约型人物对联  
  恬淡: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自题联
  黄慎,清代画家,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家贫,却不取功名,一直靠卖画为生。他的画常以狂草笔法为之,形象怪特,甚有奇意,但他的一生却闲散恬淡,意态自适,任性不羁。此副对联应当看做是他自我人格的写照。
  清雅:
  裁诗花作骨,
  揽镜玉为神。
   ――赵叔孺自题联
  赵叔孺,本名赵时纲,初号纫苌,后改为叔孺,浙江人。他五岁起就爱好书画,尤其喜好画马,被乡人目为神童。其书法、篆刻均擅一时之胜。篆刻宗法秦汉,与一代大师吴昌硕齐名;书法出入于赵孟、赵之谦,恬静娟美。一生弟子众多。他的这副自题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幽远:
  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绿生杨柳,绾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都望江楼公园吟诗楼联
  这副对联是缅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薛涛,字洪度,陕西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工诗,时称“女校书”。薛涛的旧居在成都枇杷门巷,其墓旁有一口井,人称“薛涛井”。吟诗楼为薛涛所建,几经倾圮,今楼为清光绪年间所重建。此联意境空阔渺远,而又分明情含幽怨,无限感慨,不尽韵味,在时光的流动中徘徊。
  悲郁: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安徽灵壁虞姬墓联
  虞姬,楚霸王项羽的宠姬。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被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包围之。夜晚,两人饮于帐中。项羽拔剑而舞,且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亦起舞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自刎而死。虞姬的故事十分悲切,令人同情。对联作者将这一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读后让人感喟不已。
  当然,也有一些人物对联无法用一般的风格去替它归类,比如纯粹讲究形式,不带有任何内涵的对联。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替国文考试出卷,有一个“对对子”的题目,陈教授出的上联是:孙行者。有两个学生分别答以“祖冲之”和“胡适之”,得到满分。类似这样的对联,硬要去分析其风格,那只能吃力不讨好。另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任何概念都不可能将世间一切事物概括穷尽,尤其在百花齐放的艺术领域,总会有独异的作品超逸于研究者的眼光而显出“另类”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对联风格研究的时候也应注意到这一点。
  3、对联风格论研究的意义
  人物对联仅仅是对联这种文艺体裁的一个部分,虽然阴阳刚柔两种风格它同样兼具,但由于表现对象有着限定,在同一种大的风格类别的具体衍化上就受到诸多制约,因此,其风格的多样性在整个对联创作中仅能展示其一隅。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文学和美术,特别重视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在将大自然作为审美参照的过程中,自然美的多样性显然使艺术家们得到了相当多的灵感,也使得他们的笔下展现出无比丰富,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风格特征,在对联艺术当中也同样如此。要全面研究对联的创作风格,仅局限于人物对联的范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描绘、咏叹自然景物的对联、那些纯粹抒情性对联以及各种杂咏类对联,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远较人物对联广泛,因此它们所体现的风格特征也更其多姿多彩,摇曳变幻。但由于本书的研究重点仅在人物对联这一个方面,对对联风格论的整体研究只得有待他日,或企盼他人了。
  从艺术理论的角度看,风格论既是欣赏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创作论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对任何一件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其风格的确认和把握。一件让人感觉不到其风格的作品,那么即使它的主题再深刻,题材再宏大,也很难使接受者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一个作者如果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某一种风格,那么,他的人格力量便无法通过作品得以展示,当然也就无法触动读者的灵魂。“风格即人”,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这么说:“风格即作品”。在整个人类艺术史上,还看不到有哪部(篇)作品在缺乏独特风格的前提下得以流传。艺术是给人欣赏的,是必须让人感受到美的魅力的。除了主题、技巧……外,风格是艺术女神不可缺少的盛装。风格是才情、胆识、人品、个性以及禀赋的综合展示,一件风格平平毫无特异之处的作品,其作者必定在上述那几个方面均陷于平庸,均无过人之处。我以为,艺术创作的失败,可能未必失败于技巧上和题材上,其常有可能失败的地方是失败于风格。“文革”时破“四旧”,贴对联的风俗也曾被破了一阵子,但民间风俗终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未等“文革”结束,这一风俗很快就“死灰复燃”。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禁锢,加上“文革”式八股诗风的影响,满街上贴的对联全是千人一面,毫无特色,面孔僵硬,质木无文,虽说调子都很高,多数对联的基本规格也严丝合缝,却因不敢展示作者的风格特性,让人读来味同嚼蜡,故此产生不了丝毫的印象。一件缺乏风格的作品,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失败的作品,那么在对联创作当中,一定要尽量展示作者的自身风格,要让作品有嚼头,有韵味,风格是必不可少的“佐料”。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神”、“韵”、“气”、“味”、“意”、“境”、“象”……还有所谓“童心“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等等,都与风格有关。所以说,风格论是中国古典诗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格论虽然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发展历史相当漫长,但由于理论形成的“滞后性”原理,风格论研究所涉及的对象、重点研究的对象一直囿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如诗、文(这里主要指散文)、书、画等等。尤其是古典诗词的风格论研究,自魏晋以来,可谓“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争鸣,相互探讨,相互渗透与吸收,最终促成了一个驳杂而宏大的理论构架的形成。从明清时代开始产生的戏剧、小说等文体,起初在士大夫的眼中并非正统,故而对之不甚关注。后来它们得到士大夫们的正式认可后,中国各方面的形势已是江河日下,对其所应进行的理论探讨来不及展开。虽如此,近代尤其是现代以来,这些文体的风格论研究借助于西方的理论方法,也已逐步走向完善。唯独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像一朵迟开而又孤独的鲜花,传统的理论关注既然失落,而又无法用国外引进的理论对其进行裁量,所以它便一直滞留于理论研究的空白地带――这多少让人,尤其是让那些痴迷于对联这种“国粹”艺术的人们感到心存遗憾。
  毫无疑问,对对联的风格论加以研究,是有助于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和欣赏的。孟子曾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如果把一件作品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所谓风格便是这河水里面的波澜,其清泠、其潺、其喧、其滂湃、其飚怒、其泱漭……千姿百态,各逞其形,让人不能尽览。如此,方不违审美之功能,而平添创作之价值。又之:风格是作者人格内涵的自然展现。但倘若我们在创作对联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精神力量贯注于其中,那么,一个真实的“我”,不也能通过区区一件作品而展示于人前么?
创作篇:历史人物对联
题许由①
  洗耳②原为厌听,后人竟谓之“恭听③”;
  辞位本是逃名,庄子却讥为盗名④。
  ①许由:一作许繇,相传为尧时代的隐士。
  ②洗耳:传说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他不受,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说尧的话弄脏了他的耳朵,于是到颖水边洗耳,表示讨厌听到这样的话。
  ③洗耳恭听:成语。元・郑廷玉《楚昭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④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他认为许由不接受尧禅让,有故作姿态的嫌疑,是为了盗取清高的名声。
题周厉王①
  弭谤②有术,欲使国人绝异志,未料民口如川③;
  箝语④无情,谁知青史留骂名,应悟众怒难犯!
  ①周厉王:名姬胡,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后被放逐于彘(zhì滞)。
  ②弭:停止,消除。谤,指责,责备。《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
  ③民口如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④箝,同“钳”,夹住,引申为紧闭,钳制。对压制别人表达意见的做法称为“箝语”或“箝口”。《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箝语烧书”。
题老子①
  法天法地法自然②,抱元守一;
  说道说气说阴阳③,返朴归真。
  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②《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道、气、阴阳:皆为道家用来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题孔子①
  万世师表②治平③事,
  千秋昭明日月心。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幸兀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②师表,表率;学习的榜样。《史记・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余年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加封他为“万世师表”。
  ③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为儒家提出的贤人君子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简称“修齐治平”,有时更简称为“修齐”或“治平”。
题孟子①
  天将降大任也②,为传圣道悠远,堪与素王③比肩④祀;
  时岂无巨擘⑤哉?乃发仁义精微,每令后学扪膺⑥思!
  ①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的坚定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儒家哲学的贡献仅次于孔子。
  ②“天将降大任”句:《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③素王:古代道家称有王之德,但不必居王之位的高人贤士。后被儒家借用特指孔子。
  ④比肩:并肩。
  ⑤巨擘:大拇指,用来比喻特出的人或物。
  ⑥扪膺:扪,抚摸;膺,胸口。
题庄子
  看破①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②知忘我;
  学来养生法,去做逍遥游③,濠上观鱼④能齐物。
  ①“看破”句:庄子的相对主义取消万物差别,认为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没有本质的区别,从“道”的立场来看都是一回事,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②迷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③《庄子》书中有《养生主》、《逍遥游》等篇。
  ④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县附近。濠上观鱼:《庄子・至乐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延愠鲇未尤荩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题颜回①
  谁识陋巷出贤人?
  自古柴门隐圣才②。
  ①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学生,被列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②柴门: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题孙子①
  兵行诡道②,《十三篇》字字写奇谋;
  战为利器③,廿四史页页染血痕。
  ①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②诡道:《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诡,诡诈、奇诡。
  ③利器:《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谓统治者最重要的治国手段(如战争、武力等)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炫耀。
再题孙子
  兵形似水①,变化总在无穷数,唯有存乎一心;
  人欲如火,争战何止千百年,须当慎其双刃②!
  ①兵形似水:《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②“须当”句:《孙子兵法・作战篇》:“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题蔺相如①
  谋臣事主,岂与同列争庙堂?
  睨柱迫秦,笑从渑池归完壁②。
  ①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被赵惠文王破格任用为相。老将廉颇不服,相如出于团结御敌目的多次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两人终成至交。
  ②“睨柱迫秦”句:睨:斜着眼睛看。秦王听说和氏璧藏于赵王府库,提出以城池相交换。赵王迫于秦王威势,带蔺相如携璧赴渑池与秦王会谈。相如见秦王并无诚意,持璧睨柱,说如秦王无信,他将与璧一同在柱上碰得粉碎。秦王终不敢过于无礼。
题管仲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当其时,谁开霸业雄图?
  百年形势,千秋功绩,微斯人③,“吾其被发左衽④”。
  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②合:召集、聚合的意思。
  ③匡:扶。匡正、纠正。“九合”句:《史记・管晏列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④微斯人:微,没有;斯人,这个人。
  ⑤“吾其”句:《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披;衽,衣襟,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装束。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沦为落后民族了。
题孙膑、庞涓①
  待看心胸:师门手足竟相残,虽为大将犹不齿。
  请试身手:沙场刀剑几交迸,略施小计竟还牙。
  ①孙膑: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战国时兵家,著有《孙膑兵法》。他与庞涓同从鬼谷子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忌膑之才,诳其到魏,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膑后为齐威王军师,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且迫庞涓自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