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甲骨文网 汉字的结构 汉字自古至今都是方块式的文字,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独体字来源于图画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汉字总体内,独体字很少,合体字占90%以上,而合体字中又以形声字占绝对多数。
合体字是把两个已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左右排列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组合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是一半形旁,一半声旁,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形旁和声旁所摆的位置则有6种不同的方式:
①左形右声。如:组、红、语、提、伍、校、忙、江、城、附、唱、鲤、舫、狗、炬、神、迷、距。
②左声右形。如:放、和、鸭、视、收、颈、翅、部、勃、额、剂、救、□、钦、敲。
③上形下声。如:简、花、室、草、定、覆、岌、麋、冕、岑、星、露。
④上声下形。如:吾、常、裂、帛、含、盟、婆、斧、忽、摩、烹、费、翡、恭、贡、瞽、驾、忌、密、努。
⑤外形内声。如:匡、衷、痕、病、废、闺、弼、街、圃、匐。
⑥外声内形。如:闻、闷、辨、问、赢。
这些不同的写法,最初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和形式的美观,以致形旁跟声旁的位置有不同,后来同从一个形旁的字就大都有一定的格式。例如:“ 亻、口、彳、氵、火、木、扌、土、犭、礻、糸、禾、米、虫、酉、足、玉、巾、衤、日”等形旁一般都在左边:“力、攴、殳、见、刂、戈、页、欠、瓦、鸟、斤”等形旁都在右边;“宀、穴、艹、□、□”等形旁都在上边;“皿、子、心、灬(火)、黾”等形旁都在下边。这些不同的形旁在字形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看起来仿佛复杂,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对认字和书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方便。这种结构的形式从秦汉时期的篆书发展为隶书就已经固定下来了。书写的笔顺也必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不能错乱。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是一种表意注音的音节文字,每一个汉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在上古时代汉语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词,而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自汉代以后,双音节词逐渐加多,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变为以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为主了。这样,语言里的词大多数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字跟词的数目就不能相应。因此,一个字不一定就是一个词,它可能只是构成一个词的词素(或称语素),它只代表整个词的一个音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