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兆鹏
今天开始讲另一个类型,怀古咏史词。先说一下“怀古”与“咏史”的异同。怀古和咏史,是诗词的两大主题、两大类型。唐诗里也有很多咏史怀古诗。
怀古和咏史,有共同的一面,描写的都是历史时空,都是表现诗人、词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反思。也就是说,它的题材是写历史,是过去时态。作者往往是通过历史来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讽今”,或者是讽刺现实,隐喻现实政治,或者是借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失意。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实际上是要表达对现实的某一种态度,作者不过是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思考而已。怀古和咏史,在题材和创作目的这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相近的。
那相异的一面呢?“怀古”的这个“古”,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古迹,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事古人的幽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题结合在一起,怀古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写王昭君,一开始就写“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开始是写历史:“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他把写景放到后面去了。可以说,怀古的事件或人物是历史的,是过去时态,而空间场景则是现实的,是现在时态。怀古诗词往往包含着两重时空:过去的人事和现实的场景。咏史诗词呢,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去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写汉代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没有写景,只写他对贾谊命运的思考。咏史诗词,虽然也可能包含着现实,但这种现实是隐含着的,是以隐喻的方式潜藏着的。所以,怀古与咏史,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我这里说的,主要是现象层面的,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比如表现功能上的、题材取向上的异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做进一步的探讨。下面先讲几首怀古词。
在宋词里头,引人注目的怀古词之一,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说当时有好多词人同时用《桂枝香》这个词调来写“金陵怀古”,只有王安石这首写得最好,为时人所传诵,别人写的,一首都没有流传下来。杨的《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野狐精,是禅宗里的一个话头,原指野狐的精魅能作变幻,以欺诳他人,比喻自称见性悟道而欺瞒他人者。原本是带有贬义的,东坡这里是比喻王安石鬼精明。经苏东坡一表扬,这首词自然就非常受人关注。古今词选本,一般都会选到这首词。王安石传世的词不多,现存二十九首,但他在词史上,很有开创性。就像这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不仅有可读性,而且在词史上还有开创性。有的词作呢,有可读性,艺术上比较完美,但是放在词史的进程上看,就觉得开创性不足。晏几道的词,在这一方面是比较典型的。晏几道的词差不多是首首可读,但是晏几道在词史上,就缺乏开创性。
北宋初中叶,词大多是写普泛化的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思。而王安石呢,把词引向了历史时空,借古讽今。通过咏史怀古,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忧虑。这在词的题材转向上,是有开拓性的,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让人感觉到:啊,原来小词也可以写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呀!这首词的主旨和他在金陵写的诗比较接近。比如他的《金陵怀古》四首之一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如与祸双。”豪华、奢侈往往是在取得成功之后,过分的逸乐往往有灾祸相随。这个“双”是成双结对、伴随的意思。“乐府旧基留佛刹”,当年的宫殿豪宅,已经只残留着地基了,但是古刹依然留存。“后庭渔唱落船窗”,后庭,指《玉树后庭花》,民间还在唱着玉树后庭遗曲。王安石在三十五岁前后居住在江陵,这个时候也是他酝酿政治改革的时期,他向皇帝上了万言书,提出他对现实的忧虑和改革措施。当宰相是后来的事情了。这首词,也可以看出政治家王安石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首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如果大家能够背诵一些入声韵的词,慢慢对入声字就熟悉了。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岳飞的《满江红》等,都用的是入声韵。你把入声韵的词读多了,自然对入声韵就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刚才说到,怀古往往是和登临结合在一起的。怀古,总是面对着古迹,或者登临某一个古迹,这首词就是这样。金陵怀古,首先要遥看金陵的景色、金陵的形胜和金陵的环境。“登临送目”,就是登高远望。“故国”,即故都,现在的南京曾经是六朝古都。这六朝是指哪六朝?宋、齐、梁、陈,前面还有哪两个?一个是东晋,还有一个是东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时正是故都的晚秋时分,天气已经变得肃杀和冷清。但是在词人的笔下,金陵依然充满着活力。下面的写景分两个层次,变换着角度来写。因为金陵有山也有水,所以他这里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千里澄江似练”,写长江,借用了谢I的名句“澄江净如练”。李白非常喜欢谢I这句诗,曾经写诗称赞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I的字。这里,奔腾东去的长江,像一条白绸子,飘荡在江南的大地上。这个想像,很有特点,当时作者即使是站在山上,也很难看清长江像一条白绸子在那飘荡,现在只有坐在飞机上,用航拍,才能够看得那么远,表现出这样辽阔的景象来。这一句写江水,构图非常辽阔。下句转换写山:“翠峰如簇”,光有江水,还嫌单一,要有山来衬托,远处的山峰就像箭头一样攒聚着。这个“簇”有两种理解,一说是丛聚,指山峦堆积,用作动词,描状远处的重峦叠嶂;一说是像箭头一样尖,这是理解为形容词,形容山峰像箭头那样尖。两种理解可以并存。这两句是写远景。下面两句变换角度,分别写江面和江岸之景。“归帆去棹残阳里”的“帆”、“棹”,用的是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手法,写船只来来往往,在残阳的映照之下,宛如一幅图画。“背西风、酒旗斜矗”,写江岸上的景致。“背”是逆着西风,酒旗在旗杆上飘荡。暗示长江两岸很繁华,酒家林立,为后面的商女唱后庭遗曲埋下伏笔,或者说是预留一个空间,使得后面的描写不至于突兀,前后相互照应。举凡称得上是名作的,结构都是非常完整浑成,针线严密。这几句,分别写远山远水、江中之景和江边之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是一仰视,一俯视,写天上、地下之景。“彩舟”,可以理解为上面说的“归帆去棹”,彩色的船只。但这样理解不免与上文重复,虽然一是写动态,一是写色彩,但总归都是写船。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想像?“云淡”,空中飘荡的云彩倒映在江里头,云彩的形状,看上去就像彩舟。这是俯仰所见。“星河鹭起”的“星河”,指银河,星河哪有鹭呢?星河倒映在江面,因为当时的长江是静影沉璧,是澄江似练,江水非常清澈宁静,波澜不惊,所以天上的云彩和星河倒映在江面,看得非常清楚。白鹭在空中盘旋,好像是在星河里头盘旋一样。这个“鹭”呢,又可以作两种理解。到过南京的应该知道,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有一个白鹭洲,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写的就是这个白鹭洲。白鹭洲在长江的波涛里头一起一伏,所以这个“鹭”是一石二鸟,既可以理解为白鹭在空中盘旋,也可以理解为江中间的白鹭洲。这里的景色美如图画,甚至“画图难足”,绘画也很难完全表现出金陵江山的美丽。这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构思上隐隐约约有一些相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然这首词是在苏东坡之前,不晓得苏轼在构思时是不是突然想到了“野狐精”这首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