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2|回復: 0

[國學灌水] 中国古代性文化在本性上与动物有什么区别(6)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2-3-25 01: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不同原色间的生克关系
离析出性的十一种原色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所举的故事,我们发现每个故事都是由几种不同的原色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譬如《一夜夫妻》这个故事,除了生殖的原色外,还有男人、女人、快乐、道德、权力等色彩――新郎一再主动地想和新娘有肌肤之亲,显然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新娘一再严拒他,可能是道德教化使她认为性是肮脏的;婆婆对媳妇晓以大义,则隐含了权力的运用。当然,在所有的原色中,以生殖所占的比例最重,结果就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生殖色调”的故事。
在“演色”时,我们发现有些原色是“对比”,或者说“相克”的。譬如《凿壁之祸》里男人的粗鲁随便和女人的谨慎保守;《温下体》里咸丰皇帝的快乐和他的健康;《夜航船》里张姓少年的快乐和老丐妇的利益。有些原色则彼此“互补”,或者说“相生”。譬如《一夜夫妻》里新郎的快乐和他的生殖;《温下体》里咸丰皇帝的权力和他的快乐;《帐中同寝》里秦君昭的道德和他的利益(获得好名声)。
当一个故事含有够多的原色时,原色与原色间就会产生不同的生克关系。譬如《奇货可居》这个故事,在我们以“分色法”解读后,它成了如下模样:一个“男人”某甲和一个“女人”某乙的妻子为了“快乐”而做出不“道德”的私通行为。但某甲乐极生悲,“健康”严重受损――脱阳死在乙妻的肚皮上,闹出了人命,演变成“法律”问题。乙妻向丈夫哭诉实情,在“竞争”中落败而绿帽压顶的丈夫,强行压抑他的妒火,因为他看到了“利益”,而以丈夫的“权力”向甲父伸手要钱。儿子死在别人老婆的肚皮上虽是“法律”问题,但因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甲父也只好付钱遮羞。而知道这件事的邻人也都见者有份,得到了封口费,从不“道德”的行为里获得了“利益”。
这些不同比例的不同原色交叠在一起所产生的复杂生克关系,正是我们在前章所提到的性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真正原因。“五味杂陈”乃是来自于它的“五色杂陈”。
性别、生殖、快乐与竞争
在我们以“演色法”来解读人间性事时,本能与文明的矛盾、冲突和妥协就变成了十一种性原色间的生克关系。但如果要问这十一种原色何者属于本能,何者属于文明,却让人感到犹豫。因为我们发现上这些原色绝大多数都是只有“本能”而没有“文明”的动物所具有的。
先说男人和女人的两性之别。造物主在将人和动物分为男女、雌雄两种性别后,把怀孕、生产、喂乳等繁巨工作都交给雌性。社会生物学家因此认为,责任较重的雌性在性对象的选择及性行为方面会显得较谨慎、保守,而责任较轻的雄性则显得较主动、粗鲁而随便。
这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有几分道理。加州大学的灵长类学家帕里希(A.Parish)曾在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拍摄到矮黑猩猩如下的求爱场面:一只叫维诺的雄矮黑猩猩,想引诱两只雌矮黑猩猩,而一再地在它们面前挺着腰,露出它勃起的阳具,但两只雌矮黑猩猩却不为所动,而是机敏地躲到一棵树后面。《凿壁之祸》里的少年在挖开的壁洞前,挺着腰向少女露出勃起的阳具,而少女不为所动,还将那话儿“穿肠贯脑”,似乎在重现雌雄矮黑猩猩的性行为策略。
生殖也是绝大多数动物所共有的原色。值得注意的是,造物主的设计使得很多动物只有在雌性排卵有受孕机会时,才会或才能有性行为。非洲的galago(丛猴),其雌性的发情期(即排卵期)一次历时约五天,在此时间外,它们的下体会自动长出一层皮膜将阴道口封起来,拒绝雄性问津。《一夜夫妻》里的妻子,只为了传宗接代而向丈夫“开放”一次,其他时间则将内衣裤缜密缝合,拒绝丈夫问津。这种看似“过度文明”的举措,其实很像galago这种“动物”。
在越高等的动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越多为快乐而性的迹象。譬如生活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和人类在五百万年前是一家的矮黑猩猩,它们不只在雌性发情期外有性行为,而且相当频繁。虽然我们无法确知它们是否因此而“欲死欲仙”,但从它们的“热衷”于性交,而且在雄黑猩猩欲罢不能地极力冲刺时,雌黑猩猩会回过头来,“媚眼如丝”地抓着它的手来看,除了“快乐”外,似乎没有更贴切的形容。
因竞争与占有的问题而争风吃醋,在动物界亦属家常便饭,特别是有类似人类“婚姻制度”的动物。人类学家巴拉许(D.Barash)曾做了如下一个有趣的田野实验:当一对知更鸟开始筑巢,准备下蛋时,他在鸟巢附近摆了一只布偶做的雄知更鸟。真的雄知更鸟出外觅食回来,看到这只几可乱真的“情敌”时,立刻暴跳如雷,开始愤怒地攻击这个“情敌”,最后还转而攻击“爱妻”,将雌知更鸟的羽毛扯落一地。《热乳冷臀》里的某乙,向某甲炫耀如何和他的妻妾调情取乐,这些虽然是“假”的,但某甲却因此而嫉恨交加,不只向某乙兴师问罪,而且休妻离妾。他的反应跟巴拉许田野实验中的雄知更鸟可以说如出一辙。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