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节』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节日』这个含义
神奇的汉字之节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
节日的节,其实也并不是节字的本义
俗话说:『十五过完,年才算圆。』当元宵节这一天从日历上翻过,我们便真真正正过完了一整个春节。说到『节』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节日』这个含义,此外,它还有节约、节制、气节等义项。这些义项,都是在强调某种人应当有的样子,它们与节日有什么关系?
金文的节是一个形声字
节日的节,其实也并不是节字的本义,它是由竹节这个含义引申过来的。金文的节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竹』字头,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竹子有关;下面是『即』,是表读音的声符。〖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节的造字本义为竹节。竹子是一段一段的,各段连接处有环状突起,这个突起的部位就是竹节。竹节把竹子区分为一段一段,竹子上就有了一个一个的节点;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这是一个长长的时间轴,也可被分为一段一段。用竹节来比喻一年时间的分段,『节』这个字就有了季节、时期、节气、节日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
将时间切分后,如果着眼于时间段,就形成了表示季节、时期的义项。〖列子〗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时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里的节就是季节的意思,这两句话是说愚公一家把挖山的土挑往遥远的渤海边,季节发生了冬夏转换,才能往返一趟。
节的造字本义为竹节
将时间切分后,如果着眼于具体的某一时间点,就形成了表示节气、节日的义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的节奏,古人从中领悟到,人的生活,也应与自然的节奏相呼应,于是就有了众多节日。因此节日的时间点,大都是根据节气来安排的,比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由于它处在春季,便于人们活动,又融入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风俗,于是就逐渐由节气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构成人们应当遵循的生活的节奏--每过一段时间,人们都会从生活的惯性里停下来,回望过去、思考未来、休整蓄力,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节』这个字就有了季节、时期、节气、节日的意义
竹节对竹的缠束,是适时而得宜的。适时,它不干扰竹的生长,却又有节律的出现;得宜,它的出现使竹的生长不致因恣意而脱轨。在古人看来,这是某种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恰到好处的缠束,是生命生长之必须;适时得宜的约束,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状。节于是便有了约束、节制之意。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约』一词,最初是指马具的一种配件,在两条缰绳或皮条交叉的位置放置。从其功能上看,节约最大的功用在于整束、紧固马头上那些容易解脱或相互缠绕的颊带、项带等绳具,使其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这就体现了节字所含有的约束之义。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在〖昌言〗一书中说:『不节情欲,伐其性命者也。』这是说,不节制情欲,这是危害性命的做法。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要有所约束,这就是礼节。『节制』的意义如果用到经济方面,就产生了节约、节俭之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字表示节制、约束,操字表示坚持、把持,因此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贪欲恶念的约束,这就是节操。自古以来,中国人最看重气节和操守,把气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说法。气节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样的力量,我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身上见过;在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身上见过;在一腔豪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身上见过;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身上见过;在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的梅兰芳身上见过;在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上见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与信念,是几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古人常常托物言情,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逆境中保持崇高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的,是它们经冬不凋的气节,更是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有所坚持的人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