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3|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我们未必认得几个字(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12-17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文字背后积淀的深广文化
在张大春看来,小孩子识字的过程往往是从误会开始。利用同音字建立不同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不免望文生义,指鹿为马。倘若能让孩子对于字的好奇穷究不止息、不松懈,甚至从理解中得到惊奇的快感以及满足的趣味,或许还真能有机会认识几个字。但识字,从来不是只晓得它的字形、读法和一般意义就能满足,我们还需知晓它的来源、典故,以及不断演变的轨迹。文字,尤其是中文字,一路发展到现在,本身早已经是一种积淀了,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与发现,这种积淀是一笔财富,一个世界性的大资源。
是的,人所能认识的世界实在只是人能用文字所构筑的世界而已。当我们有意无意错失这些丰饶富美的字词,其实也与它们所含藏的文化失之交臂。或许不认字只是一种慢性文化病症的初始症状而已。由此,我十分钦服的是,张大春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疏解,而是兼及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让孩子们有更闳远的视野,涵养出对字词更为深刻纤敏的感觉。
即便是下象棋,他也会告诉儿子“卒”就是兵,“春秋时代每300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同时,“卒”还往往表示末尾、终了、乃至结局与死亡。这还不够。张大春想要告诉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譬如“卒”字透露出讲究的中国人对于不同阶级身份的人的故去,亦会借助不同字词给予有差等的象征。书中援引《仪礼・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对死亡的命名本质上好似“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
而庶人生命的结束似乎值得一顾,因为“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从一个“卒”字出发,带出对于包蕴其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命观等等一系列文化观念的讲解。我不确知这样的字词教育是否有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心智教育。孩子当然不懂古书上对于死亡的繁杂分类,但他们懵然中的触及,也许会在不可知的未来悄然萌发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勘。
当孩子不再将每个字词视作铅笔勾画的一道符号,或是试卷上的一串答案,当老师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诉孩子字词的发音与笔画,或只是作最浅显的说明释讲,而是共同细心揣摩观察,了解每一个字词背后的点滴故事与细微转变,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将从字词中重新发现自己。正如阿城形容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或许,这股温度正是来源于张大春对文字一种敬畏,来源于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一种关爱。(张炳剑 来源:法治周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