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大众日报 螭首古碑趺P,治水伟业成传奇;撰文书丹非等闲,高士大家总相惜。矗立于大汶河南岸宁阳县禹王庙内的《城堰记》碑,为明代所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该碑主要是为铭记重修城坝的来龙去脉而立,其上铭文由当朝大学士商辂撰写,“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之师李应祯书丹,其史料、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甚高。
治水千秋事 尽在碑上铭
《城堰记》碑铭刻的就是明代治水的经典之举。
碑文先记述了治水的历史背景:
“汶泗二水,齐鲁名川。汶出济南莱芜县,泗出兖州泗水县,二水分流,南北不相通。自古舟楫浮于汶者,自兖北而止;浮于泗者,自兖南而止。元时,南方贡赋之来,至济宁舍舟,陆行数百里,由卫水入都。至元二十年,始自济宁开渠抵安民山,引舟入济,陆行二百里抵临清,入卫。二十六年,复自安民山开渠至临清。乃于兖东筑金口堰,障泗水西南流,由济河注济宁;兖北筑城堰,障汶水南流,由埠幼⒓媚;汶下流,又筑戴村堰,障之西南流,南抵济宁,北抵临清,而汶泗二水悉归漕渠。于是舟楫往来无阻,因名之曰会通河。”
“我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无事漕运,向之河堰废坏殆尽。太宗文皇帝迁都于北,爰命大臣相视旧规,筑堰疏渠,漕运复通。第堰皆土筑,每遇淋潦冲决,水尽泄,漕渠尽涸,随筑随决,岁以为常,民甚苦之。”
而后详述重修城坝全过程:
“明年春三月,命工淘沙,凿底石如掌平。底之上,L石七级,每级上缩八寸,高十有一尺,中置巨、细石,煮秫米为糜,和灰以固之。底广二十五尺,面用石板L二层,广一十七尺,袤一千二百尺。开L口七,各广十尺,高十一尺,置木板启闭。遇山水泛涨启板,听从故道西流;水退闭板,障水南流,以灌运河。两端为逆水雁翅二,各长四十二尺;顺水雁翅二,各长三十五尺。中为分水五,各广二十三尺,袤一百三十尺。两石际连以铁锭,石上下护以铁栓。L口上横巨石,或三或四,各长十余尺。河旧无梁,民病涉,堰成遂通车舆。有元旧闸引沙入,灿,汶水不能入,兹堰东置闸,为二洞,皆广九尺、高十一尺。中为分水一,旁为雁翅二,亦用板启闭,以候水之消涨。涨则闭板,以障黄潦;消则启板,以注清流。洞上覆以石,石之两旁仍L石高一十有八尺。中实以土,与地平,俾水患不致南侵,埠用庥谏秤佟U⒅南新开河九里,引汶水通埠印:涌诒蒲,自巅至麓皆坚,石凿两阅月始通。”
山东有三坝 一人修了俩
金口坝、城坝和戴村坝被誉为我省水利史上的三大水利科技工程。除戴村坝为明永乐九年始修外,其它两坝均为元代所修,明代重修。而根据《城堰记》碑记载,明代重修两坝的功臣巨擘,竟系同一人所为,他就是张克谦。
张克谦,名盛,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明天顺四年中进士,成化年间由工部主事改任都水分司。其任职期间,凡有益漕运之事,皆悉心料理、倾力而为,在古籍及民间皆留有其治水的许多佳话。
元宪宗七年始筑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埠幼⑷爰媚,以利漕运。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淤积泥沙,河床升高,埠尤流。明太祖定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继而极其详尽地记述了张盛在城坝重修过程中的选址、用工、用料及施工工艺等。
文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到,“(张克谦)督夫采石,首修金口堰,不数月告成。”由此推断,金口坝、城坝应均为张盛所修。如此浩繁工程,张克谦独建其功。其事在明万历二十四年修《兖州府志》中可得到佐证:元仁宗延v四年,(金口坝)疏为二洞,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自此定名为“金口坝”。明成化七年,都水主事张克谦结庐督修此坝,历时九月,工竣坝在。计东西长50丈,下阔3.6丈,上阔2.8丈,高7尺。两端建雁翅以杀水势。南北跌水石直五尺,广40丈,用石3万余块,木桩8万余根,石灰百万斛。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拌之以糯米,成为鲁地著名的“金口玉坝”。明嘉靖三十七年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至此可以断定,金口坝、城坝的重修确系张盛一人领衔建功立业无疑。他也因此而名声大震,此后平步青云,累官左参政。
撰文和书丹 二人非等闲
《城堰记》碑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也闪耀着先贤名士的光辉。
奉朝廷之命,应钱源之邀,文坛翘楚商辂慨然命笔。商辂乃浙江淳安人。乡、会、殿试皆第一,明代首辅,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商辂横溢的文采在《城堰记》碑文中一览无余。虽长达1300余字,但字字珠玑,气韵畅达。其谋篇之精妙,笔法之高超,实为碑文中之典范。
书丹者李应祯为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书法家。他书学欧阳洵、颜真卿,深得蔡襄用笔之法,其篆、楷尤为世人称最道奇,评为国朝第一。明成化二十二年,17岁的文徵明拜于李应桢门下,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遍览全碑,碑首篆书“造冈()城石堰记”;碑文楷书,法度严谨,笔法老辣,清丽脱俗。用笔横向取势的撇、捺、横、竖生动大方,纵向布局的大、小、开、合变化自然,章法稳妥中见奇崛,行笔疾缓中藏风骨,使人感到飘逸之中蕴沉着,不愧为大家之风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