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9|回復: 0

[古代科技]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5)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1-2 0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学术研究
(2)辩证观:“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③。这里从本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流露的辩证法看,正是如此,也带着自然的朴素的性质;然而,这在当时,正是发展过程中的苗头,很值得注意。例如:提到“耕田”,强调要“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初耕欲深,转地欲浅”;“强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提到

    ――――――――――――
    ① 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
    ②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③ 毛泽东《矛盾论》。


    “种谷”,强调说:“种无期,因地为时”。还认为“地势有良薄(良宜种晚,薄宜种早),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泽田种弱苗)”; “春种欲深……夏种欲浅”;“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C生(种)”。提到黍]收获,引用“檫青喉,黍折头”的农谚,说明“刈]欲早,刈黍欲晚”,主张分别看待。此外,提到这类事例极多,都体现出它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①的形而上学观,坚持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辩证观,这无疑是有其相当重要的进步性、战斗性意义。

    (3)实践观:著者成此书,颇重视劳动人民的和他个人的实践工夫。正如他“自序”所述,除广泛“采捃经传”外,更着重的是“爰及歌谣(采及农谚),询之老成(请教老农),验之行事(进行试验)”。可见其书基本是成自直接或间接从实践总结来的经验,这跟他重视实践的观点,肯定分不开。他对写作态度,还强调“不尚浮辞(不重空谈)”。指出“徒有春花而无秋实”的材料,应该“匹诸浮伪”,都“不足存”。此外,在贯串全书涉及的科学技术内容上,他的实践观点,尤其提得相当具体,明确。正如所云:“智如禹汤,不如尝更(经历过)”,“三折臂、始为良医”,“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等等,这种重视实践的精神,往往跃然纸上,这里就不多赘了。

    (4)劳动观:阶级社会中,对待劳动和对待劳动人民,长期存在两种态度:一是“鄙视”,一是“重视”。由于统治阶级“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现象相当普遍,“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②,愈来愈看不起劳动。相反,有些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进步人物,却坚持不同态度。著者在本书自序中,首先就引用荷S丈人(老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来批判所谓“夫子”之流。他还引用《管子》“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揆度篇》),也是针对那些“不耕”、“不织”之流而言。他又赞赏李悝“尽地力”,商鞅“急耕战”的“食有劳而禄有功”的重视劳动人民政策。还通过《淮南子》就传说中“神农憔悴,尧瘦啵舜黎黑,禹胼胝”的“忧劳百姓”事例来宣扬“白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的论点。这些,跟过去声称“辟草莱、任土地”要服刑①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④的歧视劳动人民的说法,恰恰针锋相对。当然,著者的劳动观,包括全书述及的生产劳动操作,基本是从中小地主阶级“资生之业”的立场出发,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意志和利益。书中提到的什么“少地之家所宜遵用”,什么“土功之劳……亦贫家之宝”.什么“救饥馑、度凶年”(《种芋篇》、《蔓菁篇》都提到)的栽培设计等等,都可窥见其一斑。根据历史条件,应该说:肯定属于进步范畴。

    (5)生产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⑤。看待
这个部门,有些人认为只是“小人之事”⑥,说什么“耕也馁在其中”⑦,鄙为不足学、不

――――――――――――――――――――――
① 董仲舒《贤良对策》。
②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③ 《孟子.离娄上》。
④ 《孟子.滕文公上》。
⑤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⑥ 《孟子.滕文公上》。
⑦ 《论语.卫灵公》。


    屑明。所谓“士大夫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多忽焉而不复知,或知焉而不复论,或论焉而不复实”①,从来就如此。反之,有些人却坚持生产观点,推行重农政策。战国时代齐人记述他们的先辈管仲言论,列举他提到的一系列有关农业的政策,技术以至农业教育。对这些方面,《管子》书中,屡见不鲜。它强调“富国必粟生于农”,“圣王(必)敬农戚农”(重农爱农),主张对农业生产,要“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小匡篇》)等等。本书著者祖述这些思想,书中除部分引及《管子》外,还历引前代李悝、商鞅、晁错、仲长统等一些有关的言行以至赵过,崔教民耕织史实,基本反映了他写书的生产观。此外,据他自述本书编写指趣,一方面申明“舍本逐末(弃农而就非农),贤哲所非”,故“阙而不录”;另方面对有关农事的“资生之业”,却“丁宁周至”,“每事指斥”。“靡不毕书”。且视之作“齐民(平民)”的“要术”,以此为本书命名。这同样体现出著者对这一“决定性生产部门”的重视程度。

    (6)历史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总是不断发展的”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后胜于前”的历史观点,它与一些“信古”、“复古”,坚持“率由旧章”的守旧思想,根本对立。本书同样贯串这种精神,肯定历史车轮是不断前进的,是后胜于前的。首先在“自序”里,就提出“赵过始为(推广)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改良)纸,岂方(比)缣牍之烦”的说法,肯定事物要不断前进。书中所述,不胜枚举,如:《耕田篇》中种植和施用绿肥方法;《收种篇》中选种、藏种,特别是种子田及其一套保纯育种技术.(包括一些有关的理论);栽培作物各篇中倒茬、轮作,种子试验和预措以至对植物自然授粉的现象和作用;栽培果木各篇中嫁接、防寒、伐木、木材处理、果品加工;《养羊篇》中育羔、积茭以至对传梁病畜的甄别、预防、医治;酿造各篇中对微生物(种曲)培养的温度测定(用人的体温、腋温作标准)等等,都从劳动人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其中不少是“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是中国以至世界上最早或较早的科学技术知识。本书著者之所以相当敏感地、及时地、突出地注意到这些革新性成就,包括一些革新性的苗头,显然是跟他反守旧的历史观分不开的。

    尽管这里述及的观点,表达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可能提得也不恰当。同时,本书所体现的这些观点,本身还有不彻底、不一致、有矛盾、有缺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唯物、辩证、实践、劳动、生产、历史等方面观点,不但差距大,本质上也截然不相同。可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③。从总的方面说,通过初步分析,可以相信,本书观点基本是站在广大人民利益立场,运用他“丁宁周至”文笔,对当时以至后代的作为“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一一农业,包括由生产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显然有其一定的促进作用。

    ――――――――――――――――――――――――――――――――――――
    ① 陈辍杜┦樾颉贰
    ② 周恩来1964年12月《政府工作报告》。
    ③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1956.11。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