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光明网理论 (二)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
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自公元前6000年前后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先后形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先民处在原始农业的初期,出土遗物显示出渔猎、采集是主要谋生手段。兴隆洼聚落外有壕沟环绕,其内的房址南北成排、东西成行,每一座房屋可能代表一个家庭。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发展而来,遗址内房址虽然大小不一,却排列有序,同时还发现大型石斧、耜。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是兴隆洼文化与北方草原狩猎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类型,其原始农业中含有很大的狩猎、采集成份。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遗址中发现大量大型石耜、穿孔石刀,而且出现坛、庙、冢等建筑,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进程。小河沿文化也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石棚山墓地发掘的77座墓葬中,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女性墓则随葬纺轮、骨针,仅从这一原始农业发展到较高阶段才会出现的男女分工现象,就可以推知此文化类型所代表的经济生活方式应是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这一地区发达原始农业的又一个代表,不但遗址中出土的石斧、铲、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显示出与黄河流域相近的技术特征,而且石城聚落所表现出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特征,也反映了原始农业社会的基本风貌。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的石城聚落,规模和数量均很可观,仅阴河、英金河流域就发现30余处,规模最大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注: 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从大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先后出现在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虽然存在彼此互为渊源的“血亲”关系,并因此被苏秉琦先生称为“红山诸文化”,但各文化类型之间仍存在分布上的空间差异。兴隆洼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抵乌尔吉木伦河以北,南迄渤海北岸。赵宝沟文化的发源地在努鲁儿虎山以南的滦河下游一带,在其发展的鼎盛期不断向北挺进,并越过西拉木伦河与北面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相遇。红山文化所代表的发达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很广,在西拉木伦河南北都有这一文化的遗址发现。至红山文化后期,小河沿文化勃然兴起,其分布区域在一定范围内有与红山文化重合的趋势。此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集中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以及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注:a.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第9~14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
b. 田广金:《内蒙古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红山诸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显示,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1500年期间,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北起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大、小凌河流域,都存在发达的原始农业。依托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不但营建了石城等聚落建筑群,而且已经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和血缘氏族集团,并在此基础上萌生了原始宗教,从而将原始农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