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科技日報 公元1376年,明代俞宗本(一稱俞貞木,生卒年代不詳)託名郭橐(tuo)駝著的【種樹書】匯集了唐宋一些著作的內容,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栽培豆、麥、蔬菜等的豐富經驗,特別是在果樹栽培中進行人工選擇的經驗,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公元1406年,明代朱(su)(?-公元1425年)的【救荒本草】收集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保存了古代勞動人民食用野生植物的寶貴經驗,是一部較有價值的植物學著作。
公元1547年左右,明代馬一龍(?-公元1571年)著的【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並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來分析說明耕作技術的原理,提出『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爲,力足以勝天』的觀點,這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公元十六世紀,明代黃省曾(生卒年代不詳)的【養魚經】記述了淡水魚的品種及其養殖方法,是現存最早的淡水養魚專著。
公元1596年出版的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的【本草綱目】中,對植物的分類採用了比較系統、明晰的『析族區類』的分類方法,與現代植物學的分類方法基本相同,比西方植物分類學的創始人林耐(Carl von Linne)的分類早一百三十多年。李時珍對動物的分類基本上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進化的順序排列,包含了進化論思想的萌芽。
公元1596年,明代屠本(jun)(生卒年代不詳)的【閩中海錯疏】是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記載了福建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爲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公元1608年,明代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生卒年代均不詳)合著的【元亨療馬集】是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公元十七世紀初,明代耿蔭樓(?-公元1638年)的【國脈民天】記載了區田、親田、養種、曬種、蓄糞等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書中關於通過有意識的人工選擇來培育良種的經驗,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公元1637年,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甘嗜】記載了甘蔗的栽培技術以及製糖設備和工藝過程,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價值,其中關於用石灰澄清法處理蔗汁的工藝,至今仍爲世界公認的最經濟的方法。
公元1639年出版的明代徐光啟(公元1562-1633年)的【農政全書】,包括農事、水利、農具、樹藝、蠶桑、畜牧和荒政等共十二個門類,輯錄了古代農書的許多內容,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並有許多創造性的見解,是內容豐富的農業科學巨著。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44中所載的【除蝗疏】是我國最早的治蝗專著,系統地記載了蝗蟲的生活習性和撲殺方法等。
明末漣川沈氏(名字及生卒年代不詳)著【沈氏農書】,公元1658年清代張履祥(公元1611-1674年)加以校訂並著【補農書】。二書總結了我國古代南方農民種植水稻的豐富經驗,其中還有小麥移栽的記載,在農業生產技術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公元1688年,清代陳B(hao)子(約公元1612-?)著的【花鏡】記載了三百多種花木果樹的品種和栽培方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園藝專著。陳 子總結了勞動人民與自然界鬥爭的經驗,指出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的特性,強調『人力可以奪天功』(卷2)的思想。
公元1776年,清代齊倬(zhuo)(生卒年代不詳)爲楊媯shen)的【修齊直指】所作的注中,記載了陝西農民以小麥、穀子和蔬菜等套種,達到一年三收或二年十三收的方法。這些技術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性。
清代吳其浚(公元1789-1847年)著有【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其中收載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種,分穀類、蔬菜、山草、隰草等十二類,記述了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產地和用途,並附有插圖,還考訂了古今名稱的異同,力求名實相符。這是我國古代具有相當科學水平的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