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農業文明網 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通常是指我國封建社會中,以寺院為基本經營單位的一種僧伽經濟。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到東晉時期產生了寺院經濟。此後隨着時代的變遷,佛教的興衰,寺院經濟也時有起伏。至元代達到鼎盛時期,明清以後,除某、青、藏、蒙以及四川、雲南等邊遠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的寺院經濟基本上已經衰微了。
南北朝時代,佛教的廣泛傳播帶來了寺院經濟的急劇發展,其財產最初業自封建統治者的恩賜與施捨,寺院地主對土地的肆兼併與掠奪,以及信徒捐款,購買典置等。寺院經濟帶有封建剝削的色彩,其主要剝削方式是租佃制,另外就是高利貸。
寺院莊園的耕種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一是自種,負擔自種的勞動力有下層僧侶及其依附人口。
元代提倡各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都受到國王、貴族的支持而得到迅速發展,伴隨宗教的發展,寺院經濟也得到發展。元代的僧侶地主,上受賜田,下侵民田,享有各種特權,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大腐朽勢力。
農牧墾殖公司
農牧墾殖公司,是我國近代農業中值得注意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清朝放墾官荒政策的推動下產生的。一直延續到本世紀20年代中葉。
從中國歷代農業經營方式中不難看出,家庭農場在發展農業生產上的優越性。20世紀末,雖然全世界的農業經營形式(Agricultural Form of Business)多樣化了,但是仍然以家庭農場(Family Farm)為主。家庭農場這個概念很複雜,它因時、因地、因人而被賦予不同的定義。本書姑且把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主要靠自家勞力來從事農業經營的形式稱作家庭農場。它不排斥少量的僱傭勞動,也不一定擁有自己的土地,它是以家庭制度為基礎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恩格斯從勞動力的觀點提出『小農』的概念,我們以為是比較合適的。
隨着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經營形式也在發展變化。以美國為例,在和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建國以後的家庭農場逐漸衰微了,代之而起的是由公司經營的大規模的企業農場。這種農場的經營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潤,因而不顧因此而引起的負面影響。前美國總統卡特對此種傾向甚為憂慮,曾經下令農業部進行全國調查研究。美國農業部根據調查,於1981年編寫了題為【選擇的時候】(【A Time to Choose】)的報告書,這份報告書涉及的農業問題很廣泛,其主調在於強調家庭農場的重要性,把家庭農場與保護資源和環境聯繫起來。美國今後到底要走公司經營的大規模企業農場的道路?還是要走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的道路?現在就是對此進行最後選擇的機會。
再說英國的例子,英國是世界上最早走上資本主義農業經營的國家,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以家庭農場為主。英國的皇家農業協會(The Royal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England)於1991年發表了【英國的農業狀態】(Ths State of Agriculture in England)報告書,這個報告書主張扶植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大規模的農業經營,反對環境保護型的農業經營。與皇家農業協會針鋒相對的一個民間環境保護團體――『地球的朋友』(Friends of The Earth)也在1991年發表了題為【離開單調的工作】的報告書,主張環境保護型的農業,認為所謂的農業現代化(歐美式的)並不像皇家農業協會所說的是那麼效益高而能持續的農業經營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