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茶网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商人为了从茶叶贸易中谋利,将中国茶叶大量运销欧美,促进了茶叶出口。至1886年,输出量达到260多万担的最高峰。当时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树的栽培发展尤快,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汉口等地均有洋行经营茶叶买卖。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家结成一体,控制内外市场,残酷剥削茶农;加以英国人又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大量发展茶叶生产,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产量日减。后因战争影响,山区生态条件受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间的年平均出口量仅27万担,全国总产量不到100万担。这种情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中国产茶区南起海南岛、北至山东胶东半岛,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1985年茶叶产量已达820多万担,外销茶达280多万担。
技术演变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有所认识。东晋杜毓《□赋》有:“灵山维□,奇产所镜,厥生茗草。”唐、宋时期对宜茶之地和种茶方法等有许多记述。陆羽《茶经》记载种茶“法如种瓜”;“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指出了土壤不同对茶树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古人还根据茶树性喜温湿环境的特性,总结出“名山出好茶”和“幽野产好茶”的实践经验。古茶书对茶树品种分类、茶叶采摘时间和标准都有不少记载,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茶叶最初是将鲜叶晒干或晾干后即“煮作羹饮”。秦、汉时采叶作饼,北魏时《广雅》中有“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的记载。唐代制茶技术大有改进,已能制造蒸青团茶。宋时制茶之法愈精,出现片茶和散茶两大类。随“斗茶”之风兴起,也产生了许多名茶。元明代以来,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6大茶类。
传向国外 中国茶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有史料记载的以日本最早。隋文帝开皇年间,中国饮茶风俗随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日本僧人最澄禅师来浙江学佛,回国时携回茶子种植于滋贺县今池上茶园,此后茶树栽培在日本就逐渐由此向中部和南部传播。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96),荣西禅师又由浙江带回茶子种于佐贺县,使日本种茶事业进一步发展。828年朝鲜使者金大廉由中国带回茶子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茶叶生产也得以开始。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等自18世纪起才从中国引入茶子开始茶叶生产,19世纪中叶始有较大发展。非洲则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发展种茶,20世纪才获得较快发展。欧洲虽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已知饮茶之事,但直至17世纪初才开始从中国购买茶叶。俄国从中国引入茶子的时间更迟,1883年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世界产茶国家已有50多个,茶已成为许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料。 |
|